ADVERTISEMENT
收藏篇:8款有趣的古董CPU
收集處理器跟收集其他物品一樣,大家都有的物品就是無法滿足收集者的胃口,似乎非得上天下海找到稀世珍品才能罷休。當然一些比較特殊的處理器自然會引起較多人的興趣而導致於獲得更多「關愛」的眼神。有時候其市場價格並不完全與其數量多寡成比例,但是會因為其特殊的歷史地位而更受到眾人矚目。
世界首款微處理器:4004 (1971年)
凡事都有第一,當然處理器也不例外。Intel 4004身為全世界首顆單晶片的商用中央處理器,當然是世人的焦點,也是大部分處理器收集者夢寐以求的「聖杯」(Holy Grail)。該款處理器原先是Intel於1971年為一家名為 Busicom 的日本公司而設計,用來生產計算機。
依照推出日期的早晚,Intel 4004又分有4種不同的封裝。儘管內部電路大致相同,但是白色帶有灰色花紋陶瓷封裝,因為是最早也是最稀有的版本,導致於它也是公認的「價格第一」的地位。不過由於數量過於稀少,近年來幾乎已經在拍賣市場上絕跡。數量較多的純白陶瓷Intel 4004,而目前其市場價格約為1,500∼2,000美元左右,所以若未來有人願意拋售灰色花紋版本,其價格可能又要創下新的紀錄了。
▲最初Intel 4004是應用在這款Busicom計算機上,當年的計算機比現在的筆電還要大台。(攝於美國加州的Intel博物館)
▲4004有多種版本,其中白色瓷磚帶有灰色花紋的是目前最稀有的版本,只有在1971∼1976年的產品才是這種封裝。
▲世界上首款處理器外型與現在產品差異甚大,採用10μm(微米)製程,並有16個金屬針腳。即使Intel博物館的館藏,也只有白色陶瓷封裝的Intel C4004。
x86的祖師爺:8086 (1978年)
Intel 8086因為身為x86架構創始者,而享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對於個人電腦發展史及架構稍微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目前大部分的個人電腦處理器就是以x86指令集為基礎。就算Intel或AMD最新的個人電腦處理器都還保有x86相容指令,但是比較少人知道的則是x86的名稱就是由Intel 8086這款處理器而來。Intel 8086最早期的產品就是用紫色陶瓷封裝的版本,該版本幾乎要每隔好幾年才會在拍賣網站上出現一次,當然其價格也是天價。
▲這小小薄薄一片就是x86處理器的祖師爺,相信這款處理器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還沒出生,或是根本不知道電腦是什麼。
首款晶片「組」在F-14上
世界首款處理器一直有個爭議,依照年代來計算,F-14雄貓戰機上使用的CADC(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應是首款處理器晶片「組」。但是美軍在1998年才將其解密,因此這之前,多數人仍認為1970年推出的4004是首款處理器。CADC是由6顆晶片所共同構成,只能運行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且乘除還要用不同晶片運算,暫存與指令也是透過不同晶片。F-14的CADC比較像是固定指令的邏輯運算器(ALU),這種比現代熱水壺微電腦還簡單的晶片,居然能掌控F-14令人感到了不起。
少見的軍用樣品:MG 80386 (1985年)
先前提過軍事用品或工程樣品,都是屬於較為稀少而炙手可熱的收集品,那麼身兼兩者的處理器呢?這款Intel MG80386就是一款極為稀有的軍用處理器機械樣本。軍用處理器的運作標準溫度,遠比商用及工業用的嚴苛,這顆運作溫度可在攝氏零下55度至125度之間。加上測試樣本均屬於研發的軍事機密,能流到市面上的機會少之又少。
▲相信386處理器各位家中可能還翻的出來,不過這款代號MG 80386可就沒這麼常見,它是稀有軍用樣本。其中M表示軍用溫度,G代表PGA封裝。
超級電腦的處理器: i860 (1989年)
超級電腦大多是利用平行運算堆積出來的結果,比如說史丹佛大學的著名計畫Folding@home,就是利用網路結合了全球的個人電腦用戶及Sony PlayStation 3的運算能力,而一度成為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電腦。商業用的超級電腦也是利用同樣的原理,所以超級電腦其實是由許多個節點(node)共同組成,而每個節點其實類似一台電腦。Intel Paragon超級電腦就是由許多含有Intel i860處理器的節點所組成。
▲Intel Paragon MP-64超級電腦的其中1個節點主機板,上面有3顆i860 XP
有設計瑕疵的處理器: Pentium (1993年)
除了早期80386有出現嚴重錯誤之外,Intel第一次因為錯誤而進行大量回收的產品就是擁有浮點運算缺陷的早期奔騰(Pentium)處理器。當時Thomas R. Nicely博士,公開表示奔騰處理器在處理某些除法運算時,會產生不正確的結果(FDIV bug)。這項宣布迫使Intel於1994年底宣布,接受顧客將有問題的處理器做更換。當時受影響的只有少部分晶圓批號(sSpec)的處理器受到影響,當然這些批號的產品後來也成為收集者的收集重點。
▲此為FDIV錯誤的Intel Pentium 60MHz工程樣本,其sSPec是Q0352,也是Intel所公布的第一個奔騰批號。
▲Intel i386初期的產品執行32位元程式會造成錯誤,經過Intel全面對存貨進行測試之後,功能正常的處理器上則會加註「ΣΣ」字樣。
最大的處理器: Pentium II Xeon (1998年)
在同架構下,伺服器用的處理器與個人電腦處理器,最大的差異通常在於快取暫存的大小,照理說兩者實體大小的差異並不會太大。但是在Pentium II及Pentium III時代,Intel推出的Xeon伺服器處理器就硬是比個人電腦用的大了一倍。其體積幾乎是一本小說的大小,約為15.2 x 12.7 x 1.9(cm),直到今天還沒有同級處理器能打破這個紀錄。由於商業伺服器淘汰產品皆有專門公司進行回收,加上卡匣式處理器的含金量不及之前的陶瓷封裝,所以這些產品存世量不少,價格上也非常親民,一般來說幾百元就可以買回家。
▲巨大的Pentium II Xeon處理器,實際上取得並不困難。
胎死腹中的實驗品: Timna (1999年)
你能想像將電腦所有元件縮小到1顆晶片上嗎?Timna就是這概念下的產物,Intel嘗試將處理器核心、繪圖晶片以及I/O控制晶片整合至同一晶片上。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顆以x86為基礎架構的整合系統晶片,不過它奇差無比的效能,加上價格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導致於該計畫進行不到2年就胎死腹中,Intel Timna也因此從來沒有機會在市場上亮相。這項產品由於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擁有的人自然也就鳳毛麟角。
▲Intel Timna的工程樣品,此為最早的x86整合系統晶片。
台灣之光: 486 (1994年)
看了這麼多Intel的產品,儘管有些是由台灣代工廠代工,但是稱不上是台灣自有的產品。除了威盛(VIA)因為是被台灣企業併購,而勉強稱得上是台灣產品之外,其實聯華電子(UMC)在民國83年間,曾經嘗試推出與Intel 80486相容的微處理器晶片。後來受到Intel專利爭議的影響,上面還打上不得在美國銷售或進口的字樣,不過最後聯電還是選擇與Intel和解,並放棄了自有微處理器品牌之路。由於這款是台灣第一顆自製的x86相容中央處理器晶片,很多台灣的處理器收集者都會將其視為收集目標之一。
▲聯華電子當年推出的486處理器。
▲儘管德州儀器的486 DX4 100MHz處理器是在美國德州製造,但是在台北縣中和市(現中和區)測試廠進行最後測試,因此該款處理器上面印有TAIWAN字樣。
處理器背後都有故事
看了這麼多產品,除了對電腦中央處理器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之外,是否也覺得收集處理器這個嗜好,比想像中有趣許多呢?每顆處理器的背後都有其獨特的技術發展背景,而這些故事更是與近年來的電腦科技發展息息相關。擁有了1顆處理器,就如同將那段歷史的里程碑握在手上,成為電腦發展史的實際參與者。如果讀者看了感到有興趣,不妨有空多留意一下身邊要淘汰的舊電腦,一起加入收集處理器晶片的行列吧!
▲Transmeta的第二代產品是由台積電代工,是少數處理器上面印有TAIWAN字樣的處理器,圖為Transmeta第一代產品 TM5600。
(文=Nikko)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其實收集狂最怕搬家(有錢蓋展示間者例外),無物無罣礙,一身輕,但是要能體會這點,卻常是在滿坑滿谷的東西塞滿房間後才明瞭...囧rz
光AMD的X6就消失的夠快了
到處找都買不到
舊CPU把新架構打趴在地上
難怪急著封殺
也難怪Intel爽爽過
新的i7-4770效能提升有夠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