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NVIDIA在幾個小時前的GTC大會上發表了新的GPU代號Pascal,將搭載3D Memory與NVLink技術。此外還有用於高速運算的GTX TITAN家族新成員GTX TITAN Z,GTX TITAN Z並非使用Maxwell架構,而是使用2顆GPU,理論運算效能可能會逼近GTX TITAN Black的2倍。
新GPU架構Pascal:3D Memory、NVLink
在GTC上大家最關注的莫過於新GPU架構的發表,目前NVIDIA主流架構為Maxwell,下一代原本預計為Volta,但NVIDIA將原本的Volta架構與下下代產品融合,並將其命名為Pascal。其中有2項重要的架構變革,可能隨著Pascal同步登場,那就是3D Memory與NVLink技術。顯示卡發展近幾年受到架構與製程限制,很難有大幅度的突破,而針對GPU資料交換緩慢、GDDR5記憶體頻寬受限,NVIDIA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3D Memory與NVLink。
3D Memory實作上可能很複雜,但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記憶體堆疊(stack)的方式提升介面頻寬,NVIDIA並將其稱為3D封裝技術(3D packaging)。會在某個基底晶片(base wafer)上堆疊大量的記憶體顆粒,因為接觸的點增加,這樣頻寬就能從現在的數十數百bit,一舉提升到數百數千bit。而這個由3D Memory技術製造的基底晶片,會安裝於基板(substrate)上。這個基板上將會有記憶體與GPU,透過這種方式就能大幅提升記憶體介面頻寬,而不會受到空間與PCB的限制。而這3D Memory的功能,先前預計用於Volta架構上,或許是因為設計上難度較高,延後至Pascal架構使用。
至於NVLink則是用於GPU與GPU,以及GPU與CPU之間的通訊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工程樣品是使用PCI-E通道,但支援unified memory且速度是現在PCI-E的5至12倍。Pascal整合了3D Memory與NVLink技術,並非Maxwell、Kepler這類架構上的微變動,可預見難度相當高且最快還得等到2016年才會上市。會場上亦有展示面積只有現在PCI-E顯卡三分之一大的Pascal,在GPU周圍有類似Volta架構的記憶體設計。
▲3D Memory是透過堆疊的方式而來,可望讓記憶體突破既有的頻寬限制。圖片來源:Anandtech
▲GPU之間交換資料的效率會影響多卡效能,而NVLink則是改善了這個問題。圖片來源:Anandtech
▲原先的Volta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2016年推出的Pascal。圖片來源:Anandtech
▲Pascal支援3D Memory與NVLink,而且模組的體積只有現在PCI-E顯卡的三分之一。圖片來源:Anandtech
關鍵字:Pascal是誰?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法國神學家、宗教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帕斯卡早期進行自然和應用科學的研究,對機械計算器的製造和流體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擴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壓強和真空的概念。帕斯卡還有力地為科學方法辯護。數學上,帕斯卡促成了兩個重要的新研究領域。他16歲寫出一篇題為射影幾何的論文,1654年開始與皮埃爾·德·費馬通信,討論機率論,深刻影響了現代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資料來源:wikipedia
雙核心的GTX TITAN Z
或許是為了因應即將出現的R9 295 X2,NVIDIA也推出雙GPU的顯示卡GTX TITAN Z。不過相較於傳統GeForce遊戲卡產品線,GTX TITAN是針對高速運算而生,市場定位來說,對手應該不是R9 295 X2,不過到了那時,肯定會很多人拿這2張當代卡王來比較。GTX TITAN Z說穿了就是先前發表的GTX TITAN Black,只不過GPU變成了2顆,記憶體容量總計為12GB,運算效能高達8TeraFLOPS。也因為是雙GPU的關係,CUDA Core數量是GTX TITAN Black的2倍,數量多達5760個。建議售價則更高達2999美元,折合新台幣約91,481元。設計上來看,風扇位於顯卡中央與GTX 690十分相似。
▲GTX TITAN Z具有5760個CUDA Core。圖片來源:Anandtech
▲外型與既有的雙核心顯卡GTX 690十分相似。
延伸閱讀: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