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矽谷和底特律走在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上。汽車廠商技術更迭上的循循漸進在Google看來過於固執,Google自行製造汽車的行為被汽車廠商認為是「班門弄斧」。
▲圖片來源
前段時間,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原型的亮相吸引了大量的目光,另一邊汽車廠商們也不甘寂寞有所動靜。雖然道並不同,但其實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兩年前雙方曾走上過一張談判桌。因此,看到了現在的分道揚鑣,讓人不禁要問:過去兩年它們之間到底有哪些故事?最終為何談不攏而分道揚鑣?
2012年,一支由幾名工程師組成的Google X實驗室團隊拜訪了全世界最大的幾家汽車製造商,商討合作製造無人駕駛汽車的細節。雙方都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前景懷有熱情和憧憬,然而數次合作談判屢屢無疾而終。
這背後的原因是,這家矽谷公司與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們並沒有擦出多少的火花,雙方在無人駕駛汽車的每一個關鍵合作點上幾乎都存在分歧,比如無人駕駛汽車應該具有的功能、推出時間以及雙方合作程度等。
在Google眼裡,陳舊固執這些特性已經深深印在了汽車公司的基因裡。而在底特律的這些汽車公司們看來,又有另外一種解釋——是Google的傲慢讓合作擱淺。
為什麼說Google傲慢,汽車廠商固執?Google和汽車公司都有話說。
汽車公司表示,他們其實很早就在研發自家的無人駕駛技術了,例如輔助停車,交通指示燈智慧識別等功能都是無人駕駛應該擁有的功能。不過,這些汽車公司習慣了動輒幾年的研發週期,對一些新功能總是會猶豫不決,直到確信會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會為新功能買單——它們終究是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
而在Google眼裡,他們實在是太慢了——Google想要的是集中精力一舉製造出無人駕駛汽車,而不只是少許漸進的功能整合。汽車公司的遲疑就是Google稱之為固執的地方,一位Google員工說,「我們已經徹底對底特律的汽車公司們失去了耐心。」
汽車公司也不無抱怨,它們認為Google這樣的「菜鳥」,想要進入一個百年之久的行業,還妄圖短時間就製造成無人駕駛汽車,就是一種傲慢之舉。「Google表現得太傲慢了,就好像它知道它想要什麼,而我們只不過是來幫個忙的」,一位汽車製造商的代表如是說。
▲圖片來源
當然,讓雙方合作談判破裂的原因不止這些:
Google說,它不賣車。
在其最新的無人駕駛汽車原型上,Google讓我們看到了它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設想——不要方向盤,也沒有刹車和油門踏板,這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其變革傳統的決心。
但其實,拋棄了方向盤並不足以讓汽車製造商們感到如此緊張,讓汽車製造商們「失眠」的是Google說,它不賣車。乍看之下,這不是對汽車製造商們有益嗎?但Google實際上是帶來了整個汽車行業商業模式的變化。
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認為,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會成為人們的剛性需求,它只會在消費者需要時叫來使用一次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可以將其想像成Uber這類的叫車服務。這就不難理解為何Google的無人駕駛原型汽車是一輛電動汽車,其最大時速只有25英里/小時,因為它滿足的正是城區近距離出行的需求。
Google希望無人駕駛汽車能成為完善公共交通的一個解決方案,而傳統汽車製造商們當然不是這樣考慮的——它們更願意無人駕駛汽車能夠吸引消費者,彌補市場空白,最終刺激汽車銷量,拓寬市場。這就理解了為何汽車製造商們會逐漸地將一些無人駕駛的新功能添加到已有車型中,繼而推出新車型,因為它們想要的只是持續的銷量和利潤。
由華爾街資本驅動的底特律汽車公司和由網際網路創新自由精神驅動的矽谷公司之間在無人駕駛汽車該如何使用這個問題上明顯有了分歧,做成無人駕駛領域的Uber並不是汽車製造商們願意考慮的事。
據市場諮詢公司J.D. Power報告表明,每年美國市場汽車銷售額大概是3750億美元,任何一家汽車製造商都不會願意這塊大餅旁落他手的。Google的做法無疑是將這塊餅縮小,這就難怪通用全球產品開發主管Mark Reuss會在近日表態,Google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競爭威脅」。
汽車資料所有權的歸屬問題是壓倒合作的第二根稻草。
傳統汽車可用資料太少,且獲取管道少,並沒有太多人會關心汽車資料所有權的歸屬問題。而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資料是支撐無人駕駛汽車的基礎。在汽車資料所有權上的分歧也是Google和汽車廠商談不攏的原因之一。
無疑,Google會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地圖資料提供商,無人駕駛汽車正是靠地圖資料導航定位來自動駕駛的。Google自然希望能擁有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這樣它就能不斷收集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各項資料,讓無人駕駛汽車變得更像一個人那樣去思考。
汽車廠商當然不會讓這塊市場拱手讓給Google,它們也需要這些資料來改善後續功能的研發,為之後的車型提供參考意見,以及能為使用者提供更精確的服務。
此外,發生事故後的責任所有人也是雙方爭執的焦點。
眾所周知,汽車上的一個小零件故障都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產品召回,由此帶來的經濟和品牌損失是每一個汽車製造商都不願意面對的。尤其在遇到交通事故之後,通常汽車廠商更不會主動去承認是汽車缺陷所造成的。在它們眼裡,到底誰對事故負責是律師和法官應該關注的事情,它們並不想被牽扯進討論,以免被用戶指責,甚至有時並不是汽車本身的問題。
而在Google看來,它保證無人駕駛汽車一旦發生事故,它將會對其負責。當遵循了一定的規範協定後,Google認為人們會去遵守,從而明確了職責範圍,避免了糾紛。這種矽谷的行事風格很明顯讓底特律的汽車公司們很不適合。
到頭來,沒有太多結果的Google和汽車廠商又還是回到了談判的圓桌上。
汽車行業專家表示,無論Google是打算技術授權的方式還是自己製造汽車,它都需要底特律汽車公司們「最後一哩的幫助」。
一家汽車廠商知情人的言論佐證了這一點。他說,Google每週都會與其公司開一次會議,看得出來,Google並沒有閉門造車。此外,也有消息指出總部位於密西根的Roush公司很有可能是Google的秘密合作夥伴,它將負責制作Google所說的首批100—200台無人駕駛原型汽車。
從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團隊總監Chris Urmson的言論裡,我們似乎也能嗅出點對汽車公司的友好態度。他說:「我認為無人駕駛汽車不僅對消費者有利,對汽車廠商也是有利的。而且我相信,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汽車公司們也會有興趣與我們展開合作。」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無人駕駛汽車必將是汽車行業的未來最重要的變革領域。那麼,未來五到十年,無人駕駛汽車邁出的下一步,是Google、汽車製造商們依然各自為營,還是攜手並進,也許是當下最大的問號。
延伸閱讀:
Google無人駕駛車之父 Sebastian Thrun 暢談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人類就是最難預測的危險元素
Google 自動駕駛車「試坐」心得:安全性高,但商業化之路依然遙遠
可是不知道Google有沒有想到萬一自動駕駛失靈或是被入侵怎麼辦(⊙ˍ⊙)
認真地說,司機都會失業 ...
對Google來說,汽車業是否合作並不那麼重要
大不了自動駕駛系統真的完成那天,買個車廠自己把它塞進車子裡
不過這技術如果成熟...Google如果買下車廠(心目中最好是Tesla)。這樣一來,一定有佔有車廠的一席地位
ps.會選tesla是因為充電站...如果這方面也能自動,完美了
不過...其實我比較擔心手動時人們開車那種不確定感...有的開很慢有的很愛衝很愛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