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質實測
以下小編針對 FE 28mm f/2.0 以 ISO Chart 做畫質測試,以各級光圈分為中央及邊角兩個地方做測試。不過坦白說小編對這項測試並不敢恭維,因為這張 ISO Chart 的印刷精度並不理想,鏡頭解析力也早已超過這張 ISO Chart 所能檢測的範圍,加上平整度也不均一,因此小編認為參考價值不高,但不失為一個分析畫質的基礎工具。
測試時機身的「鏡頭補償」設置為:
陰影補償 | 自動 |
色像差補償 | 自動 |
失真補償 | 自動 |
簡單來說就是數位修正全部開啟的意思。那這樣測試還會有意義嗎?「數位修正」一向是頗具爭議的一點,有些人認為鏡頭評測就該純光學表現決勝負,都電子修正了那還測什麼?但小編是抱持另一種看法,在這類短法蘭距大片幅的系統中,無可避免地會有物理光學上的限制,這些限制無疑比傳統 DSLR 要更嚴重許多,從 RF 鏡頭轉接 A7 發生紅移現象即是一例,因此 FE 鏡頭在設計時要克服的光學限制想必更多。
若用「純光學」來解決畫質上的問題不是不可以,但是可能會犧牲更多重要的因素,例如體積(看看那精美的 Bigma),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能夠有限度的減損一點光學畫質,同時大幅縮減體積,再用數位修正來彌補,這對於生活化的輕便鏡頭來說並無不可。舉例來說,Sony E 接環的電動 Kit 鏡 16-50mm,沒開數位修正的畫質和變形是相當淒慘的,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一顆經濟好用的隨身鏡頭。因此小編在測試 28mm f/2.0 這顆鏡頭時,會希望以數位修正為主,一方面是希望知道原廠在這樣的表現下能用數位修正榨出多少畫質,二方面是因為小編認為數位修正也是鏡頭設計的一部份。
左側為中央畫質表現,右側為邊角畫質表現
以上可以看出,中央畫質即使是在全開光圈下也屬於可接受的範圍,縮兩級到 f/4.0 就相當理想,邊角則略嫌鬆散,直到 f/5.6 才有比較滿意的表現,最佳畫質同樣出現在 f/8.0。
實拍畫質測試
因為上列這項測試參考價值不高的緣故,小編另列出了實拍照片與 100% 尺寸截圖(Crop)供參考,同樣也會附上 EXIF 資訊。機身設定與前述相同,數位修正開啟,Jpeg 直出拍攝,不過有部分是使用 A7 ,而非 A7 II 拍攝。另外 100% Crop 的區域有所差異,是因為範例圖經過裁切所致,但 100% Crop 圖都是長邊 640 的原尺寸截圖沒錯。
以下有兩張測試照為 f/2.0 拍攝,可以參考一下光圈全開環境下的畫質表現。
▲f/3.5 1/200s ISO160
▲f/2.5 1/400s ISO160
▲f/4.0 1/1000s ISO200
▲f/3.2 1/40s ISO200
▲f/2.2 1/800s ISO200
▲f/2.0 1/2000s ISO125
▲f/4.0 1/100s ISO250
▲f/2.0 1/500s ISO250
人像實拍測試
人像拍攝的部分各位可以參見這篇「防水旗艦 Olympus TG-4 發表!微距升級,支援 Raw 檔與對焦點選擇」所拍攝的 Model 照片,在「第四頁的人像部分」全部是使用 28mm f/2.0 以及超廣角轉接鏡所拍攝的,同樣也是 Jpeg 直出未修,但因為屬於其他品牌的發表活動,因此小編這邊就不 PO 圖片了,各位可以點擊以上連結瀏覽。
整體評價
整體來說,小編認為 FE 28mm f/2.0 這顆鏡頭不論是體積或是質感上都屬上乘,畫質雖距離頂級鏡頭有一段距離,但全開光圈之下中央即有不錯的表現,這樣的素質讓小編在許多場合下都可以放心的開大光圈,而這顆鏡頭的表現也沒讓人失望。
事實上在這顆鏡頭消息發佈的當時,小編第一個時間聯想到的是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老鏡,Nikon 著名的「酒吧之眼」,焦段與光圈同樣都是 28mm f/2.0,並以微光環境之下絕佳的演繹性著稱。這兩顆鏡頭除了焦段與光圈相同之外,其他部分差異甚大,年代距離如此遠的鏡頭也無法並列相較(比較接近的應該是較新的 Nikon 28mm f/1.8G)。然而最令人激賞的是,Sony 這顆 28mm f/2.0 體積遠小於過往同焦段/光圈的鏡頭,在散步、隨拍與街拍的題材上十分順手,操作性亦不差,尤其是對焦速度上的表現相當俐落。小編帶出門時經常不蓋鏡頭蓋,套個保護鏡和遮光罩就出門了,想拍時就直接拿出來免卸鏡頭蓋,反正 49mm 的保護鏡也很便宜。
如果屏除理性的因素,小編算是相當喜歡這顆鏡頭,可說是 A7 系統必敗的平價機身蓋,最大的缺憾是最近對焦距離以及放大倍率,290mm 的最焦對焦距離以及 0.13x 的放大倍率實在有點可惜,這令人懷念起了 E 接環 APS-C 的銘鏡 24mm f/1.8 ZA,1/4X(0.25X)的放大倍率幾乎是打遍天下一鏡到底,如果 FE 28mm f/2.0 也能有這樣的表現那就無怨尤了。不過切換成手動對焦可以微幅提升一點最近對焦距離,來到 250mm,放大倍率略增為 0.16x,這樣的表現算是聊勝於無吧。
至於在兩顆轉接鏡的部分,Sony 相當有誠意地祭出了好料,雖然在使用上畢竟不如 28mm f/2.0 順手,原因是因為頭重腳輕的配重以及可靠性。在可靠性這點,雖然相較於 SEL 16mm f/2.8 它的可靠性已大幅提升到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然而進階的攝影玩家仍會希望拍攝超廣角就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魚眼就用魚眼鏡頭。鏡頭加掛的附件雖然更加多元,但因為模組化的因素,這兩顆轉接鏡仍無法非常穩固的固定在 28mm f/2.0 之上,雖然使用上無虞,但使用上可能有些人會擔心可靠性問題。小編與這兩顆轉接鏡相處的時間並不多,畫質表現屬於對得起價格的類型,使用上樂趣十足,最主要的優勢在於快速拆卸,一隻手拿機身,一隻手拆卸轉接鏡,只要一秒鐘就可以切換兩種焦距,做工和畫質也夠水準,加上還不錯的對焦速度,使用上頗為便利。比較可惜的是超廣角僅提供 21mm,實在不能算是有多廣角,如果能夠擁有 17mm 左右的轉接焦段應該會更理想。
28mm f/2.0 是 FE 系統中遲來的一顆好鏡,不僅僅是在於它的焦段與光圈,也在於它的做工、質感、畫質以及便利性。環伺當今單眼,能搭配 28mm f/2.0 這個焦段與光圈並且又是全片幅的選項,Sony A7 應該是最輕便輕巧的選擇,搭配 A7 僅約 674g 重,搭配 A7 II 也 800g 不到,這樣的便攜性在 Canon 與 Nikon 的全片幅系統上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達到的,這點 28mm f/2.0 可說是妥善地發揮了 A7 系統的優勢。相較起高階鏡頭,雖然非 G 鏡也非蔡司,但不以最高畫質為優先的想法,反而讓這顆鏡頭更加的經濟且便於使用。如果可以,小編會希望 Sony 多推出幾顆這樣的鏡頭,也許在細部條件上,28mm f/2.0 未臻完美,但它絕對是符合價位的選擇,至少是 A7 系統上相當理想的隨身鏡頭。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