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一直是數位筆記的代名詞,這家公司在2012年時就已經進入獨角獸俱樂部(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公司),口碑很好,付費率不錯,在全球也擁有相當大的市場,如果說這間公司會倒下,大家應該都會心想:怎麼可能?
當然,Evernote不會現在倒下,你的筆記也還很安全。不過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Evernote已經很久沒有推出新功能或是新產品了,如果你問問周圍的朋友,也有不少人正在棄用Evernote的服務,只是記筆記的話,在手機端還有更好的工具。
Evernote如果沒有解開這些謎題,也許就真成了下一只倒下的獨角獸。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以來幾乎與Evernote劃上等號的Phil Libin 會卸任,從Google X找來了外援的緣故。
(相關報導請見:Evernote新時代:現任執行長 Phil Libin 卸任,原Google X 團隊 Chris O’Neill 接手)
硬體廠商分走了Evernote的那杯羹
Evernote成立的2007年,還是黑莓機和Windows PC的天下,那時iPhone 剛剛問世,Android還沒有手機,市面上根本談不上有好用的筆記應用。Evernote以其優秀的表現脫穎而出,一出現就相當亮眼。
Evernote的高增長時期,其實正好是智慧手機開始普及的那幾年,iPhone、Android手機普及,催熱了跨平臺筆記需求。Evernote迎來了新的成長市場。2010年Evernote披露的使用者資料,就能佐證這個觀點,當時75%的用戶使用2個以上的平臺登錄Evernote。
不過,很快智慧手機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Evernote的用戶增長速度。2011年時,全球智慧手機的總出貨量已經達到4.914億部,iPhone的出貨量達到了9310萬台,Android手機的出貨量達到2.378億部。這也意味著,大部分非職業用戶已經擁有了智慧手機,智慧手機本身自帶的筆記應用程式也成為這些使用者的首選,就不一定需要用到Evernote了。
此後,智慧手機高速普及。蘋果很早就開始提升跨平臺體驗,iPhone、Mac雙使用者,首選的筆記基本是系統自帶的程式。2011年4月,Google正式推出了Android版本的Google Docs,實現了跨平臺操作。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這種趨勢還會更明顯。「Catch.com」是另一個與Evernote幾乎是同時起家的跨平臺應用,在2012年拿到一筆融資後,現在也銷聲匿跡。Evernote只是因為體量大,可以活得更久。
錯過了企業協作的黃金視窗
Evernote的早期用戶增長很快:第一個 100 萬用戶花了446天,第二個僅花了222 天,第三個133 天,第四個108 天,第五個83天……7個月之後,註冊用戶達到1000萬;半年後,用戶達到2000萬。
但在這些亮麗數字的背後,真正需要儲存大量資料的使用者還是偏少數。Evernote前400萬用戶中,57%來自大本營美國,18%來自日本。到了400-500萬時,美國、日本的用戶增長率都只有30%左右,但在新地區擴展迅速。這也意味著,每個地區都有潛在使用者,但並沒有那麼多。
現在,Evernote的用戶遍佈193個國家,第二大市場中國有1150萬用戶,只占整個中國人口的1/120左右。如果要算活躍用戶的話,比例肯定會更低。
企業市場的付費潛力相對更強。其實,Evernote也發現了這個市場,早在2012年底就推出了企業版。但定義在「筆記」上的產品定位,其實成了侷限Evernote發展的原罪。
與Evernote同時起步的還有Box、Dropbox。當Box、Dropbox在企業服務領域攻城掠地的時候,Evernote只能圍繞筆記的概念小修小改。為了更向企業靠攏,去年年底Evernote還推出了協作團隊的即時聊天功能、內容推送的新功能,向團體協作的概念靠攏。
但此時已經於事無補,Box已經上市,Dropbox在上市邊緣徘徊。主要的企業協作應用基本已經搶佔了市場,Evernote現在才切入企業應用的進展並不太順利。不少Evernote的用戶,最終不得不棄用Evernote。
共同創始人Phil Libin也沒有否認這點,「我們早期在分享和協作方面都犯了這個錯誤。現在我們在分享和協作方面的很多功能都做的很不錯了,但我們錯過了2、3年的時間。」
而這兩年,恰恰是企業協作初創公司的黃金視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Phil Libin
商業工具類產品的魔咒
事實上,大多數商業工具類應用的處境都不會比Evernote好多少:電子郵件應用程式Acompli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日曆應用程式Sunrise賣身微軟,神奇清單可能會賣給微軟,Dropbox一直上市未果,Box勉強帶血上市……
好的商業工具類應用往往不愁沒人用,但他們都愁怎麼賺錢。因為商業機密的考量,應用程式內的資料往往都是孤立的,很難產生更高的價值,賺錢就只能依靠增值服務這樣的小錢。這個基本的屬性,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困境。明星公司Evernote也不例外。
也許這個商業化謎題的關鍵就在於付費方。Evernote的基本免費功能很好用,但在消費端這裡頭的使用者,願意付費的還只是很小一部分。要賺錢,就必須要有大量持續增長的用戶。但企業端使用者就不一樣了,只要資料可以流轉,付費方就成了企業,客單更高,生命週期更長。只要產品好,使用者獲取完,每年能收大客單的錢,帳算起來會好看很多,日子也會過得好很多。
曾經創辦了兩家公司的Phil Libin沒能解開這個謎題,現在就要看新帥Chris O’Neill的了。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