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Canon EOS M 系列的使用者來說,這顆 EF-M 28mm f/3.5 Macro 微距鏡的推出想必已經期待許久吧!從今年春季消息流出,在今年上海博覽會 Canon EXPO 中首度亮相,直到七月正式上市,這顆鏡頭以 9,990 元的親民售價和獨特的設計吸引不少玩家關注,這次編輯部也詳細測試了這顆鏡頭,看看它的表現如何。
話說各家的無反光鏡系統(Mirrorless)在經營數年後,紛紛推出了各自鏡頭群,而微距鏡也在傳統焦段推出之後逐漸補完,截至目前為止,Panasonic、Olympus、Sony、Fujifilm、Canon 這些擁有無反光鏡相機的品牌都擁有各自的微距鏡頭配置,Canon EOS M 雖然是其中最晚推出的,但這顆微距鏡依舊成功吸引了不少攝影玩家目光,原因就在於親民的售價(9,990 元)與獨特的設計。
Canon EF-M 28mm f/3.5 Macro IS STM 這顆微距鏡設計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鏡頭前端加入了「環形補光燈」,過往我們雖然在其他微距鏡上看過這樣的配置,例如日本「安原製作所」的微距鏡就內建 LED 補光燈,不過這是一顆副廠的手動對焦鏡頭,台灣也不易買到,因此雖然設計上頗有創意,但仍然很難引起玩家們討論。與之相對的,Canon 28mm f/3.5 Macro 卻是史上第一顆,也是唯一一顆內建補光燈的自動對焦微距鏡。
▲鏡頭重量僅僅只有 130g,收納時的長度更只有 45.5mm,說是口袋鏡頭也不為過,以無反光鏡系統來說,雖然 EOS M 採用 APS-C 片幅,但這顆微距鏡頭卻比 M4/3 系統的微距鏡要小得多。
除此之外,它亦具備「超微距模式」(Super Macro),可將放大倍率從原本的 1:1 提升至 1.2:1,此時對焦距離僅僅只有 13mm(被攝物與鏡頭前端的距離)。
鏡片組成為 11 組 10 片設計,包含 1 片 UD 超低色散鏡片以及 2 片非球面鏡片以消除色差並提升邊角畫質。另外採用 STM 步進馬達、Hybrid IS 防震技術,可達到 3.5 級的補償效果,而上腳架時影像穩定系統也可自動辨識並停止運作防震效果。
▲近年來不論是 DSLR 還是 Mirrorless 鏡頭都採用了可伸縮展開的設計,這顆鏡頭是微距鏡中的首例,撥下側面開關即可展開鏡頭或是切換超級微距模式。最近對焦距離是 93mm(從感光元件起算),而燈泡圖示的按鈕則是補光燈的開關。
▲鏡頭在三種狀況下的長度變化:分別是收納狀態、一般模式與超級微距模式,轉為超級微距模式時鏡頭會比一般模式伸長一點點。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會發現這顆鏡頭前端伸出時是往前凸的,就是說鏡筒前端是有錐度的,筆者一開始認為這個設計有點不大好看,但這設計可是有其道理的,當我們在拍攝微距題材時,鏡頭會十分靠近被攝物體,此時鏡頭本身就會擋住來自斜後方的光線,這狀況尤其會發生在短焦的微距鏡上(因為要離被攝物更近)。鏡筒具有錐度就是為了讓鏡頭不要擋住太多光線,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對吧。
▲按下側面的開關即可切換鏡頭前端的補光燈。一般模式下具備兩種亮度,它開關的循環是「關→最亮→次亮→關」,而長按開關就會進入單邊照明模式,就是一次僅亮一邊的補光燈,它的循環是「關→左邊最亮→左邊次亮→右邊最亮→右邊次亮→關」。
看影片會比較好理解:
在測試過程中筆者注意到這顆補光的 LED 燈在何時可以亮、何時會關閉有它自己的邏輯,以下是十種情境測試:
使 用 狀 況 | LED 補光燈狀況 |
開啟 LED 燈後手動將鏡頭縮回 | 補光燈熄滅 |
開啟 LED 燈後看照片 | 補光燈持續亮 |
開啟 LED 燈後不操作直至休眠 | 補光燈持續亮 |
開啟 LED 燈後不熄燈、鏡頭不縮回,關機再開機 | 補光燈不會亮 |
開啟 LED 燈後在 Super Macro 和一般模式間切換 | 補光燈持續亮 |
鏡頭收納狀態 | 補光燈無法開啟 |
開啟 LED 燈後開啟電池艙 | 補光燈熄滅(機身斷電) |
裝鏡頭蓋狀況下 | 補光燈可以開啟 |
裝遮光罩狀況下 | 補光燈可以開啟 |
瀏覽照片時 | 補光燈可以開啟 |
鏡身質感與 EOS M 接環的鏡頭相同,採用消光黑與類似陽級鋁合金的表面處理,不過鏡頭本身多採用塑膠材質,對焦環與模式切換環也具備菱格壓紋。比起其他的微距鏡,這顆鏡頭少了許多部分,例如對焦尺、對焦距離切換鈕、放大倍率尺等等,也讓它的外觀更加簡潔。
▲售價平易近人加上輕巧,無可避免的就是塑膠鏡尾了,畢竟它是一顆重量僅只有 130g 的口袋鏡頭。
▲台灣製造,後玉是固定在鏡尾的,不會隨鏡頭伸縮而移動。不過從鏡頭剖面圖來看,這片鏡片沒有曲度,合理推測應該是基於防塵考量之類的設計。
▲雖然補光燈燈是環形的,但實際上亮的區域有分左右兩邊,像是「( )」左右括號一樣,也因此是無法拍出圓圈圈眼神光的。另外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會發現在補光燈內圈是有螺紋可以安裝保護鏡的,不過口徑不明。
眼神光
實際上拍出來是這樣:
這是距離眼睛十幾公分所拍攝的照片,這張照片的尺寸就是原檔沒有裁切,而且由於這顆補光燈較小的緣故,只有距離被攝者很近時才會有比較明顯的眼神光,若是以半身照的距離來看的話,還是要用環形柔光照比較好營造眼神光。
▲這顆鏡頭在販售時也會隨附一個金屬製的「遮光罩」ES-22,但與其說是遮光罩不如說是濾鏡轉接環。
▲ES-22 裝上後的模樣是這樣的,原本的 LED 補光燈會被遮蔽無作用,遮光罩內附螺紋可安裝 43mm 濾鏡,它的主要功用也是讓這顆鏡頭可以轉接一般口徑的濾鏡獲保護鏡。
▲裝上後鏡頭伸出的模樣,可以從側面看到原本的錐度設計被遮蓋了,理論上 ES-22 應該是可以起到遮蔽斜射光的作用。
▲鏡頭蓋設計倒是不錯,無論有沒有安裝遮光罩皆可以蓋起,不同的是沒裝遮光罩鏡頭蓋卡的是內圈,裝了遮光罩卡的是外圈。
▲不得不說,這顆鏡頭實在是相當輕巧啊!鏡頭含機身一隻手就可以掌握了。
超過 1:1 的世界
對於沒有玩過微距鏡的玩家來說,1:1 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所謂放大倍率指的就是被攝物體經過鏡頭在感光元件上的大小,舉例來說,放大倍率 1:1 就是指被攝物的尺寸與在感光元件上曝光出來的尺寸完全相同。如果這是一個 35x24mm 大小的物體,那麼在全片幅機種上就可以拍到滿框。而 Canon EF-M 28mm f/3.5 Macro 微距鏡在「超級微距」模式下可以拍出 1.2:1 的放大倍率,意即在感光元件上的尺寸比實際被攝物尺寸還要大了 20%,即 1.2 倍。
好像還是有點難懂?沒關係,用實拍照片來看會更容易理解。
這是 iPad 2 的螢幕,如果你有用過 iOS 系統,應該會知道這是 Safari 瀏覽器的 icon。不過不知道也沒關係,你把它想成跟 Android 系統任一個 App 應用程式就好,再想想一個 App 圖示本來應該是多大。
這張照片毫無疑問將手機 icon 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連螢幕網點都清晰可見。但其實這只是照片原檔縮圖而已,如果用 100% 裁圖,甚至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每個螢幕的 Pixel:
這張 100% 截圖取自照片上紅、白、藍三色交界的地方,甚至,你還可以看到螢幕上的顏色是由哪些顏色組成的。
事實上這不是筆者第一次用微距鏡拍攝手機/平板的螢幕,在之前的文章當中,就曾經以 1:1 微距鏡拍攝時下八款手機,使用的相機則是 2,400 萬畫素:
手機螢幕放大 70 倍,看看4K、量子點與視網膜螢幕的差異在哪?
70 倍是不太精確的概算,不過透過這篇文章,可以看到各家手機螢幕的 Pixel 排列有頗大的不同。
超微距模式
這顆鏡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多了一項超微距功能,在鏡頭上的標示為「Super Macro」,切換至此模式時鏡頭將無法對無限遠對焦,只能拍攝近距離的物體,且放大倍率提升到 1.2:1,突破一般微距鏡的 1:1 放大倍率。不得不說這是個很有創意的功能,除了提升放大倍率之外,這項功能切換也可以當作是「對焦距離限制鈕」,意即切換至此模式時只能拍攝微距的物品,避免鏡頭因來回搜尋焦點而拉風箱。
我們前面已經談過「放大倍率」的定義,不過放大倍率 1:1 與 1.2:1 之間的差異是多少呢?以下各用兩種放大倍率拍攝,對焦距離都已切換至最近,給大家參考兩者的差異:
一般模式:放大倍率 1:1
超微距模式:放大倍率 1.2:1
鏡頭變形測試
測試鏡頭的桶狀與枕狀變形,拍攝前關閉「周邊亮度」與「像差修正」這兩項,但選單內並沒有變形校正這項,還是說像差修正就包含在內呢?測試看起來變形校正是做得滿好的,幾乎察覺不到明顯的變形。
全光圈畫質測試
與一般鏡頭不同的是,微距鏡除了能在近距離拍攝物體之外,通常也會優化微距模式下的畫質,反之一般鏡頭在最近對焦距離時畫質通常會比較差一點,攝影界有句話說「微距無爛鏡」,意思是說凡是微距鏡頭畫質通常都有一定的水準,歷史上許多出名的微距鏡更是以銳利出名。以下使用 EF-M 28mm f/3.5 Macro IS STM 在微距模式下測試各光圈的中央與邊角畫質,在數位修正部分「周邊亮度」與「像差修正」都設為關閉,使用的機身則是 2,400 萬畫素的 Canon EOS M3。
中央畫質全尺寸樣張,取中心 600x400 畫素
邊角畫質全尺寸樣張,取右上角 600x400 畫素
100% 畫質擷取,左邊為中央畫質,右邊為邊角畫質
中央畫質在開放光圈 f/3.5 就有很不錯的水準,大概至 f/5.6 就有最佳的畫質,縮至 f/8.0 時畫質反而沒有開放光圈來得好。而周邊畫質受到邊角失光的影響,至 f/5.6 恢復比較正常的曝光值,大概在 f/11 出現最佳畫質。
這顆鏡頭如果只是平常使用,即使是開最大光圈也有很不錯的畫質,至於邊角失光就交給數位修正吧,拍攝遠景的話建議使用 f/5.6~f/8.0,至於在拍攝微距時很多時候必須考量「景深範圍」而縮光圈,如果必要的話 f/16~f/22 還是可以運用,而且以邊角畫質來說,縮到 f/22 都還與 f/5.6 表現差不多。
LED 補光燈
接下來談到 EF-M 28mm f/3.5 Macro 的大重點,也就是 LED 補光燈了,這顆 LED 燈可調整為全亮或是亮單邊,亮度有兩段可調,全部皆靠鏡頭上的按鈕調整。先說結論,這顆 LED 非常好用,因為 28mm 等效焦距大概是 45mm,在 1.2:1 超級微距模式下必須離被攝物非常近才能夠順利拍攝,但有拍過微距的都知道,鏡頭越近越有可能被自己影子擋住光線,導致安全快門不足或是光線不對,這時候 LED 燈就可以起到重要的補光作用。
LED 燈可以補多少光呢?在近距離 1:1 的狀況下,補光燈有非常顯著的效果,這張照片是在完全沒有任何光源的房間內拍攝,也就是說完全只靠鏡頭補光燈作為唯一光源拍攝。而這張照片的 EXIF 參數為:光圈 f/3.5,快門 1/60s,感光度 ISO 400。在室內全黑,需要顧及安全快門的狀況下,ISO 還可以只推到 400,也就是說即使完全沒有任何環境光,單靠這顆補光燈也是可以拍攝的,這樣知道這顆 LED 補光燈的重要了嗎?
不過在使用上也要注意這個補光燈的效果,在正面打光的狀況下,會比較不適合拍攝反光的表面,因為會映照出左右兩具 LED 燈,注意看上面這張圖,下方黑色皮質表面左右各有一道泛白的反光表面,那就是用 LED 燈補光過的明顯特徵。
另一方面,使用正面補光燈也會造成拍出來的影像「太平」,而失去立體感,以下面近距離拍攝木屑的照片為例,左邊使用補光燈全開,右邊使用自然光,很明顯的右邊較具立體感,有亮暗部的變化,光質也較好,因此在使用這顆鏡頭時也不妨多多嘗試各種情境。
演色性測試
什麼是演色性?演色性一般標示為 CRI 或是 RA,數值為 100 以下的數字,數值越高代表此光源能夠顯示更正確的色彩,且色彩失真程度較低。太陽光是演色性最佳的光源,CRI 為 100,而人造光源 CRI 能有 90 就算很優秀了,一般來說攝影用燈都會要求較好的演色性,以便還原被攝物的色彩。
如果你對 LED 燈有點研究,會知道一般的 LED 燈演色性都不是很好,其他像是省電燈泡、日光燈管的演色性也很差。一般我們身邊最常見演色性很差的燈大概是「鈉燈」(路燈)了,什麼東西照下去都是黃的,色彩完全出不來,但一打光就會好很多。
對微距題材來說色彩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顆微距鏡的補光燈演色性到什麼水準呢?是否可以完全取代自然光源呢?這方面 Canon 官方並沒有給出詳細數據,只有列出色溫是 5600K,但我們手邊並沒有檢視演色性的儀器,因此我們用鏡頭內建的 LED 補光燈和 CRI 90 的 LED 做實拍比較,看兩者拍出的色彩差異。
測試的方法為,首先在沒有任何光源的房間內用鏡頭 LED 補光燈亮度全開拍攝一張照片,再關閉補光燈開啟 CRI 90 的對照組燈拍攝第二張照片。
鏡頭 LED 補光燈演色性測試:
CRI 90 對照組演色性測試:
雖然畫面有些許的明暗差距,但筆者是依據機身測光值拍攝的(不是 M 模式),以確保兩者曝光值接近。測試照可以看出鏡頭內建 LED 補光燈在演色性上距離 CRI 90 的攝影燈還是有一段差異,從灰階可以看出 LED 補光燈有些微的綠色色偏,紅色與黃色的顯色上也有比較大的差異,差別最大的是右上角的棕色。
然而鏡頭 LED 燈體積這麼小、功率這麼低,兩者的照度也差非常多,拿專業攝影燈與小小的 LED 補光燈來打是有點太超過了,不過透過這樣簡單的比較,我們也比較明白 LED 燈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例如可以用自然光的時候還是要多運用一些自然光,補光燈在必要時也可提供一定的效果。
EF-M 28mm f/3.5 Macro 實拍測試
以下實拍測試照片皆採用 Canon EOS M3 拍攝,原圖為 2,400 萬畫素,Jpeg 直出未修,數位修正「周邊亮度」與「像差修正」預設開啟,縮圖邊長為 1280 像素,可拉新視窗檢視大圖,或是看此相簿檢視原圖,Exif 資訊會在稍後補上。
▲f/8 1/60s ISO 640
▲f/8 1/250s ISO 100
▲f/3.5 1/30s ISO 500
▲f/4.0 1/25s ISO 1600
▲f/11 1/60s ISO 1250
▲f/5.6 1/60s ISO 640
▲f/8 1/13s ISO 400
▲f/16 1/25s ISO 400
▲f/8 1/60s ISO 800
▲f/8 1/60s ISO 100
▲f/8 1/15s ISO 400
▲f/5.0 1/20s ISO 800
▲f/4 1/1000s ISO 100
▲f/8 1/13s ISO 400
▲f/5.6 1/20s ISO 640
▲f/3.5 1/200s ISO 1600
▲f/8 1/50s ISO 800
▲f/8 1/20s ISO 400
▲f/8 1/400s ISO100
▲f/5.6 1/40s ISO 400
▲f/4.0 1/13s ISO 1600
▲f/5.6 1/20s ISO 800
▲f/11 1/60s ISO 200
▲f/8 1/60s ISO 400
▲f/8 1/100s ISO 400
▲f/8 1/250s ISO 100
▲f/8 1/6s ISO 400
▲f/5.6 1/60s ISO 1250
▲f/4.0 1/30s ISO 640
▲f/8 1/200s ISO 100
▲f/5.6 1/100s ISO 1000
▲f/5.6 1/500s ISO 100
▲f/4.0 1/60s ISO 640
▲f/3.6 1/25s ISO 1600
▲f/4.0 1/13s ISO 1600
▲f/4.0 1/60s ISO 640
▲f/5.6 1/20s ISO 640
▲f/5.6 1/60s ISO 640
▲f/8 1/60s ISO 1600
▲f/8 1/30s ISO 1600
▲f/4 1/30s ISO 1600
▲f/5.6 1/60s ISO 320
▲f/4 1/125s ISO 400
▲f/8 1/320s ISO 100
▲f/11 1/8s ISO 800
▲f/11 1/60s ISO 1000
▲f/4 1/15s ISO 1600
▲f/8 1/15s ISO 1600
▲f/11 1/60s ISO 400
▲f/3.5 1/30s ISO 640
▲f/22 1/20s ISO 320
使用心得與總評
以無反相機所使用的微距鏡而言,Canon EF-M 28mm f/3.5 Macro IS STM 是真正實現小型化鏡頭理念的產品,綜觀目前無反的微距鏡,體積近似的有 Sony E 接環 30mm 微距、M4/3 系統也有 45mm Leica 微距,但在 Fujifilm X 接環與 Sony FE 接環身上,微距鏡就變成塊頭更大的組合,尤其是 Sony FE 90mm 微距,加上機身快要跟傳統 DSLR 一樣大。與之相較,EOS M 接環的 28mm 微距實在是難以想像的輕巧組合,不僅體積最小,還具備 APS-C 片幅 2,400 萬畫素畫質,讓 EF-M 28mm f/3.5 Macro 即使是其中最晚出的鏡頭,與市場上這些產品相較仍然極具優勢。
從鏡身設計來看,EF-M 28mm f/3.5 Macro 省略了很多微距鏡應有的操作設計,例如景深表尺、AF/MF 切換、對焦距離選擇鈕等等,但其中後者可以靠「超級微距模式」來取代,至於景深表尺在無反身上卻也不是很必要的設計,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放大倍率」的顯示上,無法依據對焦距離準確地給出放大倍率。像筆者在使用這顆鏡頭時,就經常反覆地去 Try 它的最近對焦距離來取得最大的放大倍率,對於要堅持拍出 1:1 或是 1.2:1 最大放大倍率的使用者來說,除了反覆嘗試之外就只能切成手動對焦來試,但幸好 EOS M3 的觸控螢幕還算是好操作,如果這樣的鏡頭操作性配上 Sony 不可觸控的螢幕,可想而知應該會是個很不好施展的系統。
從一週多的測試過程中筆者也發現,這顆鏡頭對焦在遠處比在近處要慢上一些,在微距模式下對焦還比較快一點,如果要常常切換近/遠目標的話,建議還是妥善利用「超級微距」切換。除此之外,這顆鏡頭的整體對焦速度也不算快,要拍攝會動的物體例如飛蟲或是隨風搖曳的花草是頗需要耐心的,如果是專門要拍攝生態題材的話,建議也要多花一些時間適應它的對焦速度。不過換個角度來說,若是專攻生態的攝影玩家也比較不會選擇這個焦段,通常會選擇用更長焦的 60 微、90 微、100 微或甚至是 150 微、200 微...考量到這顆鏡頭等效 45mm 較短的焦長,還是在生活隨拍上比較有利。
最後來談談它非常好用的 LED 補光燈這項創舉,它讓微距鏡的泛用場合大幅增加,許多微光或是室內昏暗場合都可以只靠內建 LED 燈打天下,如果沒有這項設計,只能外接燈具或是微距閃燈來打光,這樣整個系統的體積就會變得太過巨大,失去了輕便的意義。因此與其說這顆鏡頭少了一些微距鏡常有的設計(對焦尺、對焦選擇...)不如說這就是一顆可以讓你帶著走隨拍隨手得的鏡頭。
平常我們在使用一般的微距鏡時大多要準備不少工具,例如腳架和補光燈,拍攝的物品也以擺拍(商攝)或是等待機會居多(生態),但與之相較 EF-M 28mm f/3.5 Macro 這顆鏡頭用起來非常的輕巧沒有負擔,就算沒有這些專業設備,Hybrid IS 防震可提供一定的快門補償,LED 補光也可以彌補沒有專業燈具的困擾,加上鏡頭本身與機身都相當經濟,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其實是最佳的微距入門鏡,甚至對業餘攝影師這類使用者來說,這顆鏡頭也是樂趣滿點的隨身鏡。
超實用的 LED 補光、最輕巧的體積,以及平衡性絕佳的搭配,即便它在光學性質、操作性、補光燈演色性、鏡頭質感上的表現都不是滿分,但這都無損「EF-M 28mm f/3.5 Macro 是一顆值得入手的鏡頭」的事實,因為它完全就是為了 EOS M 機身所打造,同時也是目前無反系統中最平易近人且最容易上手的微距鏡頭。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