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關注過自己的椅子是什麼模樣嗎?本文特別精選百年來的經典椅款,帶你走入歷史,不只看設計,也一窺背後的時代思潮。
1904~1928 從設計宗師到現代主義的突破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及放映機,貝爾為世界帶來第一部電話……這些全發生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而幾乎是在同時間內,椅子也從原先的批量生產,逐漸轉變為藝術家、設計師們的創意舞台……
機械椅 Stizmaschine
- 年代:1904~1905
出自於素有現代主義經典傢具設計大師美名的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之手,十八世紀以來強調機器大量生產,導致設計水平下降,他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發起英國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目的在於抵抗這一趨勢、重建手工藝重要性與價值。機械椅原名為「用來坐的機器」,採類機械結構呈現,提供五段式角度調整,支撐椅背的金屬由框架後方左右的各五顆球固定,在冰冷的機械外型下坐起來也相當舒適。
紅藍椅 Roodblauwe Stoel
- 年代:1918
1880年代晚期的歐洲設計師與建築師,由於受到英國藝術工藝運動鼓舞,而興起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紅藍椅即為該運動末期的重要象徵。荷蘭設計師Gerrit Thomas Rietveld,以黑黃雙色原木為整體框架,搭配上漆成藍色的椅座以及橙紅色椅背,以筆直的線條搭配平面概念建構出整體形象,並在不用到任何一根釘子及螺絲的情況下,巧妙將各關節處以楔形榫頭接合,營造出個性鮮活、風格俐落的生命力。
孔雀椅 Peacock Chair
- 年代:1921~1922
以「大草原風格」建築聞名、堪稱為20世紀美國最具獨創性建築師之一的Frank Lloyd Wright,喜歡藉由觀察各種不同國情文化找尋靈感,而這張孔雀椅,即為他替東京帝國飯店所設計的作品,最早原型為採用柳條編織的椅座、側邊、椅背,搭配鬆軟的坐墊,不過由於孔雀椅無論在結構或裝飾上都相當繁複,因此也十分脆弱;儘管如此其設計仍被後人持續改良使用,推測至1968年東京帝國飯店拆除前,椅子的外觀至少經歷過三次變化。
Wassily
- 年代:1925
鋼管材質於西元1890年首度運用於醫院室內設計中,爾後陸續出現在汽車及飛機內部座椅上,而在將近40年後,則被匈牙利設計師Marcel Breuer首度應用在椅子設計中。「鋼管椅」Wassily的創意發想,源自於腳踏車的把手、以及車身輕量化的鋼管結構,以平價、富彈性的不鏽鋼管為主要材質,在彎曲錯縱的鋼管結構中纏繞絲柔拉布,能避免坐下去直接碰觸到冰冷的金屬骨架,同時也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對比。
Le Corbusier
- 年代:1928
這組多功能躺椅又名「放鬆的機器」,由法國三名設計師——Le Corbusier、Charlotte Perriand及Le .Pierre Jeanneret聯手打造,靈感源自Le Corbusier某日見到旅人靠在樹根上熟睡,所呈現出最自然、舒服的姿勢。它將機械美學展現到淋漓盡致,傾斜的椅面固定在一對弓形鋼管上,下面的H型底座可自由調整角度,而底座橫樑上的橡膠套具備防滑性;此外若取下底座,其弓形鋼管亦可當成搖椅的搖桿。是一款能依個人喜愛躺臥姿勢調整、且符合人體工學的休閒躺椅。
<後面還有1929~1958的經典椅介紹>
這篇是少有的有內容的好文章啊!
不過這些設計師台灣大眾大部分都不認得
他們在國外可是超有名的啊!!
应该是Ludwig哦~多了一个n。
> 結果看到最後還是一篇業配文 可惜了~
有一場不錯的展覽,編輯基於推薦好東西寫一篇文章介紹給大家,這樣也叫業配文?照這標準,T客邦每一篇文章應該都是業配文了囧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