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良的Bulldozer做Trinity的CPU
回憶一下吧,Trinity的CPU部分是哪個架構?答案是Piledriver,也就是傳說中來自推土機(Bulldozer)的衍生品「打樁機」。Trinity的每個CPU模組包含兩個Piledriver的核心(更進一步說是核心與共享的浮點單位,也稱做FP/SSE單位)。某個意義上,這樣配置讓雙核心或四核心的Trinity處理器,與認知上的「真四核心」不太一樣。
若拿Trinity與Llano的時脈相比,Trinity不管在預設時脈或Turbo Core啟用後的時脈,都比Llano來的高。Mobile版的Trinity APU最高階的產品A10-4600M比A8-3500M的預設時脈高了53%,Boost時脈則高了33%。但由於Piledriver的管線設計比Llano時的K10+核心有大幅的增加,因此在時脈上也有比較高的設定,但從許多比較先報導的媒體中看起來,顯然時脈增加的Trinity並沒有讓大多數人感到滿意。
Trinity現階段剛登場,大多數媒體都只有A10-4600M的數據。AMD倒是對自家產品提出了內部測試的說法:A10-4600M會有優於A8-3500M 56%的繪圖效能、29% 生產力(Productivity)效能。而同為「A8」等級的師兄弟比較,A8-4500M則有優於A8-3500M 32%的繪圖效能、19%的生產力效能。
▲從推土機更進一步改良的Piledriver核心,不管是摻進Trinity還是獨立推出,都要等到Q3。
▲Piledriver會是32nm製程,在系統效能與生產力表現都很令人期待。
Desktop還要等,Mobile版已經買的到了
Trinity會有Desktop與Mobile版,這點跟以前一樣,前一代的Llano也是如此。Mobile版本近期已經出貨,雖然筆者手上有AMD提供的Trinity筆電樣機,但未來推出的Trinity實體產品在內外軟硬體與週邊的整合上會更出色,這邊就按下不表,DIY玩家對Desktop版本會比較有興趣,筆者會盡量以這方面為主。
Trinity的Desktop版本將在今年內登場,推測會在第三季,也就是Computex 2012展覽後。Desktop版的Trinity才會與整個Virgo平台(也稱作處女座平台)登場。Mobile版本的Trinity APU會有Comal平台以組合。續航力方面,AMD對自家產品相當有信心。與Llano時相比,Mobile的部件大約是35W到45W,但Comal會是35W、25W與17W。而Desktop版本當然是65W跟100W的世界。當然,一切還是以拿到零組件為主。
「UltraThin」能將「Ultrabook」一軍嗎?
筆電市場發展到了一個程度,除了追求規格與速度的遊戲市場外,希望注重續航力與輕量化的商務市場也出現了求的聲音。Intel已經有了「Ultrabook」這一個對應輕薄筆電的行銷名詞,而不久前,AMD同樣也喊出了「UltraThin」。從名稱很像卻是兩種單字的情況來看,基本上指的是同類型的東西,而差別明顯就是內容物包的是Intel方案或AMD方案。Intel方面已在行動市場耕耘多年,近期更打著手機市場的主意。而AMD雖然也推出過不少用於行動裝置的產品,但受歡迎的程度很顯然一直沒有太大的提升。Trinity的誕生或許正意味著,AMD的進攻號角是對著筆電戰場而吹。
在採訪過程中,AMD只給了我們兩類答案:不予置評,或是認為自家產品無可挑剔。以Trinity的設計,相信對於AMD鎖定在輕薄筆電的市場,會有很大的幫助。但AMD提供測試的機器只是舊型筆電,外觀厚實,很難與輕薄印象連在一起,但筆者認為,比起CPU效能更勝一籌的Intel,AMD會在內建顯示晶片上有更多發揮空間。接下來除了Computex 2012展期將近,AMD或許會推出更有趣的東西,而各大廠商也或多或少會拿出內建Trinity的筆電產品,都是C/P值相當令人期待的東西。編輯部也開始有廠商送測Trinity筆電,請繼續追蹤我們的後續產品評測。
▲產品已經準備好了。相信過陣子會慢慢看到搭載Trinity APU的筆電產品。
延伸閱讀:
AMD 降價了!調降數款 Bulldozer 與 Phenom II CPU 報價
CPU效能依舊無法打敗intel
但是很期待他的內顯能力以及電源效率
希望這次能推出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產品
不是DDR3-1866嗎??
而多數消費者其實不知道什麼C/P值,所以為了安定點,還是會選擇Intel…
所以除非AMD來改成甩賣式,不然實在不容易吸引到筆電市場的需求者╮(╯_╰)╭
接下來TrinityUT VS CoreIULVverUB,看看會怎樣的結果;不過UB本身才剛剛叩關市場,UT就從後面殺出,如果市場大門深鎖的話…
因為10多年來我一直當 intel+amd 是同一間集團公司在操作
一來可以防止壟斷法打擊I+A集團,
二來又可以用不同身份, 分別佔據市場不同領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