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隨著 NVIDIA 與 AMD 分別於去年10、11月,各自推出 GeForce RTX 40和 Radeon RX 7000系列獨立顯示卡,意味著桌上型電腦的繪圖運算效能,又一次邁入了全新世代,為玩家帶來更加強大、威猛的 PC 遊戲體驗。
NVIDIA 與 AMD 除了皆於新一代的產品中,搭載自家最新的繪圖架構、技術之外,在整體產品線的設計跟佈局方面,亦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戰略。同時,加密貨幣挖礦潮流的式微,更為顯示卡市場開啟了長久不見的嶄新方向。
此外,全新 PCIe 5.0供電介面的應用,也是全新世代桌上型顯示卡產品,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無論是物理安全性方面的相關爭議,或者隨之而來的功耗、散熱方面等等議題,都是消費者與玩家不可忽視的重點。
ADVERTISEMENT
在本次的特別企劃中,我們將詳細介紹 GeForce RTX 40和 Radeon RX 7000系列獨立顯示卡,相對於過往產品所帶來的各項進步與改變,同時也為不同預算考量、效能等級需求的玩家,例如入門、主流和旗艦級發燒友,提供選購方面的相關建議。
延伸閱讀:AMD、Intel這些競爭對手紛紛擁抱大小核,NVIDIA這次落後了嗎?
延伸閱讀:最綠色環保的一代:NVIDIA、Intel 及合作夥伴合作提高AI運算效率
ADVERTISEMENT
後礦潮時代的顯示卡新局
大約從2019年開始,電腦顯示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加密貨幣挖礦潮的雙重影響,市場價格不斷呈現追高走勢,直到2021年的五月左右達到高峰。
在當時,不僅是高效能的新產品一卡難求,就連中低價位的入門卡、過季卡,甚至於使用過的二手卡,皆出現了驚人的價格漲幅,短時間內顯卡市場可謂腥風血雨,導致實際擁有購入顯示卡需求的玩家苦不堪言。
ADVERTISEMENT
礦潮退顯卡價格回穩
直到2022年的年中,桌上型顯示卡產品的市場價格,終於出現了回穩態勢。首先,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工廠缺工、缺料的問題得到緩解,產能恢復正常,大量顯示卡順利重返消費通路,填補起先前的缺貨需求。
其次,主流加密貨幣之一的以太坊(Ethereum),其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W)共識機制正式上路,使「GPU礦場」大量退出,這才真正使得顯示卡的市場供需,以及二手卡、過季卡的價格,逐漸恢復正常。
ADVERTISEMENT
接踵而至的全球通膨
然而,就在加密貨幣挖礦潮退燒後,玩家眼見顯卡市場即將迎來光明,但卻又於此時遭受重挫。
新冠疫情逐步趨緩之際,全球消費者對於各類產品的需求皆大幅提升,加上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爆發戰爭,導致生產供應鏈出現中斷,多種因素齊聚的結果,就是昇華為席捲全球的持續性通膨。
無論糧食、能源與各種製造業原物料,幾乎都出現了嚴重的供需問題,工廠生產商品的成本價格亦因此水漲船高,最終即反映到了產品的終端售價。
新世代的顯示卡產品,不只在建議售價方面出現了顯著的漲幅,就算是沒有調整美元價格的商品,進口到台灣後由於台幣相對於美元出現貶值,所以市場價格自然得到上漲,由終端消費者吸收變高的製造成本。
嚴重通膨使企業對於產品的定價策略變得更加激進,尤其勞工普遍薪水仍未提升的情況下,近期多數高端3C產品的「昂貴」價格,幾乎就成了它們的共同特徵,亦成為了當前顯示卡市場最為艱鉅的挑戰。
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光追效能大爆發、DLSS 3超進化
在顯示卡領域不斷推進效能的 NVIDIA,於去年為玩家帶來全新的 GeForce RTX 40系列,主打無論光線追蹤、深度學習或遊戲效能,皆具備遠超上一代的全面進化。
雖然 NVIDIA 當時於宣布首波產品時,預告推出「卡皇」 GeForce RTX 4090,以及16GB和12GB雙版本的 GeForce RTX 4080,不過到了後來,NVIDIA 決定取消12GB版 GeForce RTX 4080的上市計畫,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緊接著在前段時間,NVIDIA 再為新世代高階卡陣容,補上了 GeForce RTX 4070 Ti,結合更早之前推出的 GeForce RTX 30系列,以新卡加舊卡的方式,為各等級需求的玩家提供對應產品。
新世代Ada Lovelace繪圖架構
新世代的 GeForce RTX 40系列換上 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以完整的AD102晶片而言,它具有12組圖像處理叢集(G PC ),加上72組材質處理叢集(T PC )、144組串流多重處理器(SM),合計共18,432組CUDA核心。
至於記憶體方面,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由12組寬度為32bit的控制器,組成總寬度為384bit的記憶體通道,配合獨立的光流加速器,以及 NVENC編碼器、NVDEC解碼器各3組,再透過 PCIe Gen 4x16匯流排連接至主機板。
顯卡能耗進步仍為重點
NVIDIA 指出,若與前代架構相比,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的 SM 具有2倍的運算效能與電力效率,因此可在不增加電力消耗的前提下,達到相同效能輸出,或者是在消耗相同電力的情況下,使效能輸出提升達過往的2倍。
只不過,雖然 GeForce RTX 4090為目前的「卡皇」,但 NVIDIA 仍關閉了其AD102晶片的一組圖像處理叢集。因此,GeForce RTX 4090僅搭載64組TPC、128組SM,共16,384組CUDA核心,NVENC編碼器、NVDEC解碼器也砍到僅剩2組與1組,不過記憶體控制器與光流加速器則維持原來規格。
採用第3代光線追蹤核心
NVIDIA 從 GeForce RTX 20時代開始引進的光線追蹤功能,到了 GeForce RTX 40系列獲得了更加本質性的更新。
除了保留先前的技術之外,GeForce RTX 40系列將光線多邊形交會的運算吞吐量提升2倍,並追加可提高透明貼圖光線偵測速度2倍的透明迷你貼圖引擎,配合能夠極大幅提升 BVH(Bounding Volume Hierarchy),偵測光線是否有「碰撞」到物體)的建構速度、降低記憶體佔用的迷你網格位移引擎。
其中,透明迷你貼圖引擎會將材質貼圖切分為許多細小的虛擬網格,並記錄可供光線追蹤核心直接查詢的透明度狀態;若光線碰到標記為「不透明」的區域則會回傳光線碰撞的結果;若碰到「透明」區域則會讓光線繼續前進,找尋下一個碰撞點;如果碰到「未知」區域,系統才會將運算負載交還給 SM 並運算碰撞狀況,藉此省下可觀的運算量。
至於迷你網格位移引擎的原理則較為複雜,不過以結論而言,它能夠簡化光線碰撞的偵測演算,大幅提升B VH 運算速度且顯著降低顯示記憶體空間占用,進而提升光線追蹤的整體運算效能。
為SER技術大增L2記憶體
當光線的數量與反彈次數越多,那麼光線追蹤所呈現的結果就會越逼真,不過其代價就是消耗越多的運算資源,尤其GPU所擅長的任務為大量同質的工作負載,但光線追蹤由於涉及隨機路徑追蹤演算,而反射、間接照明和半透明等效果所造成資料分歧和執行分歧,亦會嚴重拖累效能表現。
為此 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導入了渲染器執行重新排序(Shader Execution Reordering,SER)技術,透過即時調度工作分配,達到更理想的亂序執行效率和資料結構。
只不過,由於SER技術會占用大量快取記憶體,因此 NVIDIA 也為 Ada Lovelace 系列顯示卡,大幅提升L2快取記憶體的容量。舉例來說,GeForce RTX 4090的L2快取記憶體擁有驚人的72MB,相較於前代卡皇 GeForce RTX 3090 Ti高出整整12倍。
DLSS 3導入AI畫格生成
隨著 NVIDIA 的 DLSS 技術在越來越多遊戲中獲得實踐,許多玩家也因此享受到更加流暢,而且品質僅打了小小折扣的畫面體驗。全新的 DLSS 3則更加進化,藉由光流預測與畫格生成技術,使高解析度遊戲不再成為顯示卡的罩門。
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所導入DLSS 3升頻技術,一大亮點即是畫格生成功能,透過在原有的畫格與畫格之間,補上藉由AI產生的合成畫格,達到提升遊戲畫面幀率的效果。
在概念上,DLSS 3畫格生成功能類似於傳統的「影片補幀」,不過 NVIDIA 藉由光流預測技術,透過測量連續畫格之間像素運動的方向和幅度,來提高AI對於畫面建構的準確性,這跟影片編碼常見的動態補償有著相似概念,但對於準確度與一致性的要求則更高。
高解析度遊戲效能突破
NVIDIA 將 Ada Lovelace 繪圖架構的光流加速器效能提高了2倍,以滿足玩家真正的實用需求。官方指出在理想狀態下,GeForce RTX 40系列顯示卡僅需繪製顯示解析度的1/4,即可透過AI運算將其放大到填滿螢幕,再「憑空產生」與實際繪製畫格相同數量的合成畫格。
舉例來說,玩家如果想要輸出4K解析度、60fps的遊戲畫面,在調用 DLSS 3技術後,顯示卡只需繪製1080p解析度、30fps的畫面即可,不足的畫格會由AI生成並自動補上,使運算量縮減至原本的1/8,而且擁有最小程度的畫質減損。
AMD Radeon RX 7000系列-首度應用小晶片封裝、能源效率再提升
緊接在 NVIDIA 之後,AMD 也於去年11月推出全新世代的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產品,首波主打陣容為旗艦卡 Radeon RX 7900 XT,以及超旗艦定位的 Radeon RX 7900 XTX。
截至本篇文章撰寫為止,AMD 仍尚未帶來更加面向主流玩家的 Radeon RX 7000系列產品,例如 Radeon RX 7800 XT,甚至於 Radeon RX 7700、7600等等,因此消費者當前的型號選擇相當有限,但是依然不可小覷紅軍陣營在新世代顯卡上的各項進步。
全新RDNA 3繪圖架構
新世代的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 RDNA 3繪圖架構,AMD 亦繼續跟台積電合作,令RDNA 3繪圖晶片由5奈米製程節點的繪圖運算裸晶(Graphic Compute Die,GCD),搭配6nm製程節點的快取記憶體裸晶(Memory Cache Die,MCD)組合而成。
其中,GCD 為負責繪圖的核心區塊,而 MCD 則屬於第2代 Infinity Cache 快取記憶體,並由過往內嵌於核心改為拉至外部獨立設置,再透過頻寬高達5.3TB/s的互連技術相通。
首度採用小晶片型式封裝
這一套組合藉由小晶片(Chiplet)型式進行封裝,而RDNA 3繪圖架構的 GCD 除了具有翻新運算單元(Compute Unit,CU)設計外,還導入新的顯示引擎與雙媒體引擎。
受益於製程精進,RDNA 3繪圖架構的新版 CU 可在同樣尺寸的晶片空間中,容納額外165%的電晶體,並採用雙 SIMD 單元設計,允許彈性調整整數、浮點、AI運算的資料寬度;至於改良光線追蹤加速單元的架構,具有新的指令集與光線接觸演算法,官方稱可藉此提升50%的運算效率。
強調電源效率最大化
RDNA 3繪圖架構本質上的最大改變,即是採用小晶片的設計模式,而 AMD 也藉此發揮出 Chiplet 的主要優勢,特別強調顯示卡於功耗表現上的進步。
Radeon RX 7900系列顯示卡雖然是旗艦定位,但功耗只較前代增加了25瓦,這即是歸功於小晶片架構,將5奈米製程與6奈米製程晶片混合使用。
畢竟實際進行畫面渲染或遊戲時,繪圖核心未必每分每秒都會處於重度負載,但是快取記憶體卻很容易滿載,RDNA 3繪圖架構的分離式設計,可以直接避免不必要的電力浪費,附加效益則是減少晶片產生的廢熱,而散熱所需的成本自然也會降低。
第2代Infinity Cache快取記憶體
首波推出的RDNA 3繪圖架構「卡皇」為 Radeon RX 7900 XTX,擁有96組運算單元、24GB GDDR6顯示記憶體與96MB第2代 Infinity Cache 快取記憶體,遊戲時脈達2.3GHz,全卡功耗為355W。
Radeon RX 7900 XTX 的顯示記憶體頻寬為960GB/s,Infinity Cache 快取記憶體運作時脈為2.5GHz,其尖峰頻寬可達5.3TB/s,均比過去來得更為進步,更不容易於遊戲環境下造成瓶頸,甚至對升頻有一定的幫助。
而既然談到升頻,那就不能忽略 AMD 主推的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了。新版FSR 3技術除了具有先前的升頻功能,即繪製較低解析度的遊戲畫面,再放大畫面以提升遊戲幀率,還會加入 Fluid Motion 補幀功能,參考前後畫格並產生全新畫格,預期將達到2倍於 FSR 2的效能提升。
雙媒體引擎有感升級
內建於 RDNA 3繪圖架構中的雙媒體引擎,允許顯示卡同時進行 AV1、HEVC(h.265)等格式的解碼與編碼,除了進行影像編碼時可透過AI提升畫質,藉由預處理、內容最佳化等等機制,還能提高影片壓縮效率並強化文字清晰度。
AMD 也與 Adobe Premiere、FFmpeg、HandBreak、OBS 等影片編輯、直播軟體合作,最佳化媒體引擎的影像編解碼硬體加速並推出 SmartAccess Video,讓搭載 Ryzen 處理器與 Radeon顯示卡平台,可同時調用 CPU 與 GPU 的資源,同步進行編碼與解碼加速,提高約30%的整體轉檔速度
此外,新版的顯示引擎支援最新 DisplayPort 2.1規範,能夠提供4K、480fps或8K、165fps的解析度、更新頻率,傳輸頻寬達到54Gbps,並支援12bit色彩取樣深度、高達680億色的顯示能力。
玩家專用的HYPE-RX整合
在軟體方面,AMD 也趁著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推出,特別強化了旗下 Radeon Software的整合功能,除了提供遊戲啟動、設定參數、處理器與顯示卡超頻監控等等特色,也將 FSR、Boost、Anti-Lag 等提升效能的技術,整合為單一的 HYPE-RX,使玩家只要開啟選項即可享受fps提升、降低延遲等等效果。
AMD 也指出,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將透過 Smart Access Storage 功能,支援 DirectStorage 1.1標準,利用繪圖處理器的運算資源加速資料解壓縮,以提升傳輸效率。
新世代顯示卡的電源規格
全新世代的 AMD 與 NVIDIA 顯示卡產品,除了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效能進化,在電源接頭規格的選擇上,亦出現了難得一見的道路分歧,此外功耗的上升亦再度成為焦點。
全新電源接頭的規格優勢
在 AMD 方面,新世代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仍採用了傳統的8Pin PCIe電源接頭,但是 NVIDIA 陣營卻為 GeForce RTX 40系列產品,換上了全新的12VHPWR接頭,同步對應到最新的ATX 3.0、PCIe 5.0設計規範。
全新的12VHPWR電源接頭允許支援最大600W功率,採用 PCIe 12+4 Pin規格設計,外觀上跟傳統的 PCIe電源接頭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不僅體積變得更加細小,更能藉由額外的4 Pin針腳傳輸邊帶訊號(Sideband),使電源供應器能夠與顯示卡之間互相進行溝通,確認功耗極限並達到更有效率的電力調度。
新接頭產生的燒毀問題
對於顯示卡製造商而言,新版的12VHPWR電源接頭可為旗下產品的散熱、電容元件設計讓出更多空間,但卻並非沒有任何缺點。尤其在 GeForce RTX 40系列顯示卡上市初期,有不少玩家紛紛發生電源連接處融毀、燒毀的意外事件。
起先,外界質疑12VHPWR電源接頭於設計上有著本質性的瑕疵,因為全新的接頭較傳統更加細小,但反而得承受比過去更大的電流,亦有人指出問題可能是由於 PCIe 8 Pin轉接12VHPWR線材品質不良所造成。
其後,根據 NVIDIA 的深入調查,導致12VHPWR電源接頭熔毀的原因並非由於設計不良,而是許多消費者未正確、完全、緊密的將電源線插入顯示卡,這也促使廠商紛紛加上警語及教學,要求玩家務必進行正確安裝。
功耗要求帶動PSU更新
除了電源接頭的變更外,新世代顯示卡於電力需求上也出現了顯著增長。以 GeForce RTX 4090為例,若想推動它正常運行,那麼電源供應器至少得有850W以上的輸出能力,有些廠商更建議消費者直接選配1000W以上的 PSU。
至於 Radeon RX 7900 XTX 雖然在電力最低要求方面,稍微比 NVIDIA 來得低一些,透過750W輸出的PSU即可推動,但許多廠商仍建議使用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藉此獲得更加安全、有餘裕的彈性空間。
由此可見,即便新世代顯示卡皆強調了能耗上的進步,但吃電變得越來越兇,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加重加厚的新世代顯示卡
隨著電源功耗的上升,新世代顯示卡的尺寸也跟著變大,雖然說在過去也不是沒有大尺寸顯卡產品出現,但讓消費者越來越有感的體積,多少限制到了電腦機殼、主機板等等相關元件的選擇。
主流卡、旗艦卡一起變胖
若以公版卡作為尺寸基準,GeForce RTX 4090 Founders Edition 的長度為30.4公分、寬度為13.7公分,高度則占據3個 PCIe插槽約6.1公分,光是未超頻且僅有基礎散熱設計,就已經擁有如此體積,客製卡更出現了許多驚人的產品。
以本次借得的 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Ti 12GB GDDR6X OC 為例,雖然它並非新世代最高等級的旗艦卡,但是其長度33.6公分、寬度15公分,高度則佔據3.15卡槽約6.3公分,因應金屬鰭片、風扇與背板所增加的厚度,充分彰顯出當代主流級超頻顯示卡為了因應熱量而無可避免的厚度增加。
至於要求最大化整體效能,同時維持穩定、長時間運作的旗艦顯示卡,其厚度與重量成長相較主流產品則更加顯著。
以本次借得的 ASUS TUF Gaming Radeon RX 7900 XTX OC 為例,為了容納超大型散熱器並保持冷靜,它的長度達35.29公分、寬度15.82公分,高度則是驚人3.63卡槽約7.26公分,接近4槽的體積若玩家未事先妥善規劃機箱空間,肯定無法容納此龐然大物,官方甚至於盒裝中標配了顯示卡支撐架,避免重量使零組件掉落、彎折而受損。
長度方面仍然有所彈性
只不過,雖然新世代顯示卡的厚度、重量都增加了,不過在長度方面,各家廠商仍然給出了較大的彈性。
由於目前 AMD、NVIDIA 在 Radeon RX 7000系列與 GeForce RTX 40系列,都只推出高端定位的型號,所以若要討論實際的短卡產品,那麼就必須回顧 GeForce RTX 30系列與 Radeon RX 6000的中階主流遊戲 GPU。
以 ASUS Dual GeForce RTX 3060 Ti MINI OC 為例,雖然一樣有著占據2卡槽的厚度,但是其長度只有20公分,對於小機箱而言十分友善,這也讓人期待未來能耗比更加進步的 GeForce RTX 40系列中階顯示卡,能夠爆發出小巧而強力的效能表現。
三風扇設計維持主流
散熱設計方面,目前三風扇依然為高階、旗艦顯示卡產品的主流,而有些廠商則大坦使用水冷,試圖降低顯示卡厚度並維持一定的效能表現,不過這類產品仍屬罕見且價格不菲。
入門與中階顯示卡則以雙風扇散熱設計為主,部分型號或許會用上三風扇,並且加入低溫自動停轉機制,達到0db的噪音表現,畢竟風扇越多,顯示卡於高效能運轉時的噪音也會越大,擁有類似功能確實能夠提高使用體驗,玩家不妨將其視為一定要有的標配選項。
新世代顯示卡適合現在入手嗎?
前面介紹了新世代 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以及 AMD Radeon RX 7000系列顯示卡的各項特色,以及GPU產品在電源規格、外觀設計上的趨勢變化,現在則要進入最關鍵的問題:現在是不是一個購買新世代顯示卡的好時機?
價格為目前最大問題
受到全球通膨的影響,新世代顯示卡無論 NVIDIA 或 AMD 的產品,皆比起過去還要來得更貴,加上進入台灣通路後,因美金匯率所產生的價差,現在的消費者想下手帶回一張符合需求的顯示卡,肯定會產生許多掙扎。
令人更加悲傷的是,由於顯示卡價格提升為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所以玩家想等到新品上市的熱潮過後,再以稍低的售價入手新世代顯示卡,看起來將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未來一年之間,GeForce RTX 40系列與 Radeon RX 7000系列的市場行情,都將錨定於某個價位區間且難以波動。
在看不到降價勢頭與可能性的狀況下,我們或許只能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利用未來的需求去研判有沒有購買新世代顯示卡的必要,並且將效能仍然堪用的上一代顯示卡納入考量,最後再輔以個人需求來挑選對應等級的產品。
頂級發燒友直接買新卡
如果你是追求效能最大化的頂級消費者,目前 AMD 與 NVIDIA 雙方陣營所推出的新世代顯示卡,十分推薦直接下手購買,即便旗艦卡的初始售價比起過往來得更貴。
為什麼明明知道變貴了還是值得一買呢?因為無論 GeForce RTX 4090或 Radeon RX 7900 XTX,它們在各種實測上所表現出來,相較於前代同等級產品的效能進步,其實都可以充分對應到其上升的價格幅度。
簡單來說,新世代旗艦卡雖然變貴了,但效能卻也是扎扎實實的狂飆了,尤其 Radeon RX 7900 XTX在不考慮光線追蹤的狀況下,其相對優異的性價比確實非常吸引玩家,導致開賣至今常常出現一卡難求的狀況。
主流玩家可以再等等
雖然頂級發燒友可以毫不保留的直接購買旗艦產品,藉由多付出一點金錢,享受有感的效能提升,但對於瞄準中階卡的主流玩家來說,現在顯然就不是一個適合入手新世代顯示卡的好時機。
首先,真正適合主流玩家等級的產品,例如 GeForce RTX 4060、4070,以及 Radeon RX 7700、7800等等皆尚未正式推出,雖然外界預期,這些新世代中階顯示卡的初始售價,依然會比起過往同等級型號還要來得貴,不過效能表現方面卻仍帶有懸念,性價比能否有效對應尚屬未知。
其次,對於以中階遊戲情境為目標而言,在當前旗艦卡價格偏高的情況下選擇超前升級,產品性價比上反倒會有所減損。畢竟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中階玩家可能都用不到旗艦卡的極限效能,且若要享受升級後的完整增益,那麼如處理器、螢幕等等零組件,其規格也要隨之提升,這將導致玩家的整體開銷因此提高許多。
預算有限不妨挑舊卡
假如玩家還是想要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入手一張全新、堪用的顯示卡呢?事實上前一代產品,即 GeForce RTX 30系列與 Radeon RX 6000系列的中階主流遊戲GPU,現在依然還是值得購買的選項。
從市場動態來看,近期 GeForce RTX 30系列與 Radeon RX 6000系列遊戲顯示卡,雖然於價格上沒有過大的波動,但確實有著緩步的下降,甚至鋪貨量也仍然屬於高檔,因此消費者不太需要擔心缺貨問題,唯 AMD 方面庫存稍低。
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前一個世代的顯示卡如 GeForce RTX 3060 Ti、Radeon RX 6600等等依舊有著堪用效能,現在入手即便放眼未來一、二年後再升級的需求,也不至於投入過多的成本,綜合考量下購入舊卡絕對是合理的消費戰略。
顯卡市場終將迎來黎明
從過去的加密貨幣挖礦潮,直到現在的全球通膨,電腦玩家想買到一張價格合理、效能堪用的顯示卡,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這種景況總有一天會過去,即便前景可能還不夠明朗。
面對眼下情況,同時將新卡、舊卡納入考量,並且確認想要的遊戲體驗定位,才能有效避免購入超過效能需求太多的高價產品,進而花費過多的金錢。畢竟顯示卡只是電腦各項零組件中的一項,假如缺少完整的配套與升級規劃,只是一昧砸錢導致費時費力又傷財,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雜誌粉絲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