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Google總部「Bay View」!龍麟屋頂、模組化空間,亮點一次看

開箱Google總部「Bay View」!龍麟屋頂、模組化空間,亮點一次看

Google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 California)的總部,在去年正式啟用新建的灣景園區(Bay View),這是Google史上首座由自家員工全程參與設計的建築,從2017年開始建造,把最先進的綠建築設計概念都加入其中。

來源:GoogleGoogle總部新園區「Bay View」鳥瞰圖。

在Google I/O大會登場之際,《數位時代》實際來到Bay View參加啟用後首批媒體參訪,揭開這棟嶄新大樓的面紗,特殊的「龍麟」造型太陽能屋頂、北美範圍最廣的地熱樁系統、內部經過模組化設計的靈活空間⋯⋯都呈現在眼前。

亮點1:能源效益

Bay View坐落在濕地沼澤的地帶,一下車就馬上感受到出海口強勁風勢,沼澤地區特有的植物生態都被保留在園區周圍。

從遠處就可見到的巨大龍麟造型屋頂,上頭被5萬塊太陽能板覆蓋,層疊起伏的流線設計是為了讓接觸陽光面積更大化、時間更長,就像鑽石切割面的原理,每年可以提供7兆瓦的永續電力,足夠擔負起每年所需用電量的40%。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總部新大樓Bay View的屋頂被5萬片太陽能板覆蓋。

來源:隋昱嬋攝影Bay View其中一棟建築的太陽能屋頂。

建築本體用85%可回收材料製成,屋頂架構對內部使用體驗也有助益,大量開口可以讓足量的陽光照進來,減少白日燈具用電量,同時搭載自動控光系統,可以偵測進光量調整窗簾開闔度。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的屋頂採用通透設計,光線自然進入。

整體空間雖然被陽光照得很明亮,但在室內時並不覺得悶熱,因為整套通風系統導入100%的室外空氣,固定在攝氏22度左右的氣溫。

調節溫度靠的是Google相當自豪的、北美最大的地熱樁系統,空氣太冷時用地下熱能加溫,空氣太熱時熱量汲取出來轉移到土壤中,或是用回收水源為空氣降溫。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空間挑高寬敞。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中空氣輸送的管線,送來100%新鮮的室外空氣。

亮點2:模組化設計

內部空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是「模組化設計」,每一個空間都是由隔板組成,並且沒有使用焊接方式,都是採用卡榫固定,因此隨時可以拆卸重組,也不會產生太多廢棄零件。

來源:隋昱嬋攝影Bay view用回收木材間隔出來的工作空間。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內部空間採用可以輕鬆拆卸的模組化設計。

來源:隋昱嬋攝影木板為主要間隔的模式,因此Bay View建築之中禁止使用明火,也有減少碳排的作用。

來源:隋昱嬋攝影右邊木頭處可以看見,隔板是用卡榫形式組合起來。

來源:隋昱嬋攝影樑柱也是用卡榫結構固定製成。

室內設計有一些有趣的設計邏輯:「看到紅木頭區域,代表這裡有食物可以吃」,而這些木頭很多都是用隔壁NASA停機棚拆掉改裝的回收材料製成。

來源:隋昱嬋攝影紅色木頭製成的空間代表「這邊有吃的」,圖為建築內的餐廳。

會用顏色、材料來區分功能的原因是,整個園區會議室真的太多,想開會要找到真的不容易,因此每走幾步路就會看到一個關切的指引地圖寫著「我的房間在哪裡」?清楚寫下分區的邏輯,分成四大顏色區塊,各自有主要代表的大型裝置藝術,命名種類也有地域之分,例如水果類、樹木類,尋找起來更容易。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幅員廣大,為了避免員工在裡面盲目尋找,在命名、區域設計上都有巧思。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的「恐龍區」,就是用綠色作外牆主色的區域。

空間大小設計多元,有舒適不受干擾的單人電話亭,也有大型會議空間,公共區域更是寬敞明亮,搭配有趣的空間裝飾藝術,讓辦公更有靈感。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有非常多樣化的辦公空間。

來源:隋昱嬋攝影具有設計感的公共辦公區。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員工可以直接藏在大躺椅中工作。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的單人電話亭空間。

來源:隋昱嬋攝影Google Bay View會議室。

來源:隋昱嬋攝影駱駝裝置藝術,其實是用汽車鋼板做成。

來源:隋昱嬋攝影駱駝裝置藝術上還能看見汽車的Logo。

建造從工作體驗出發

Bay View去年剛剛啟用,由於疫情和邊境管制等原因,本次是第一批國際媒體參訪行程,將內部的設計原理對外呈現。

Google土木工程師David Radcliffe曾於採訪中表示,這塊園區的建造理念,最初就不是從建築本身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工作體驗開始發想,因此建造前大量蒐集員工對於工作的需求和想像,尤其希望透過完全開放的工作空間加強交流。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