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被裁工程師自述裁員過程:祖克柏從去年裁員發現公司階級分層太多,不但影響效率還有很多隱形開銷

Meta被裁工程師自述裁員過程:祖克柏從去年裁員發現公司階級分層太多,不但影響效率還有很多隱形開銷

祖克柏於今年二月份,將今年的主題訂為「效率之年」:目的是改善公司財務、讓公司更高效。裁員隨之成為持續籠罩在所有員工頭上的陰影。

在 3 月到 5 月,Meta 將分三批一共裁員 1 萬人,4 月份的裁員還沒有完全結束,5 月份的第三輪剛開啟。這還不包括 2022 年底已經被裁的 2 萬人。根據財報的公開資料推測,裁員全部結束後,Meta 的員工將從巔峰期的 87000 人減少到 67000 人。

Leo 是 Instagram 倫敦部門的工程師,4 月第二批裁員中被波及。她在公司的時間不長,聊天時還習慣稱呼公司Facebook而不是Meta。資歷上屬於高級軟體工程師,也就是被認為能力成熟、相當穩定、可躺平可晉陞可跳槽、相當有安全感的 L5 等級。

作為裁員風暴中的一員,她顯得很平靜。英國的裁員會延續兩到四個月,在等待最終的談判結果下來之前,她打算一邊面試,一邊計畫未來。

她在很多不同地方工作過,她說作為一個工程師在 Meta 工作很累,但是很爽,有很大的話語權。只是公司沒有護城河,大家都處於苦苦支撐的狀態,她認為這也是 Meta 要 All in 元宇宙的根本原因。

至於祖克柏宣佈的分三批裁員,她覺得除了操作上的可行性,也有持續推動股價的考慮。

透過她的敘述,或許能帶給你理解,為什麼外面在嘲笑祖克柏對於元宇宙一意孤行的態度,但是還是有這麼多工程師認為Meta是間好公司。

L5等級工程師也不能「安全」

我收到裁員通知挺意外的,因為我覺得自己是收不到的。後來發現,我們整個組全收到了。

按照英國法律,如果 10 個相同職位和等級之中要裁 1 個人,那 10 個人都會收到「You are potenially affected(你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要裁多少人。

我整個團隊全部都收到了「potentially affected」,因為之前 Instagram 擴張的計畫改變了,倫敦分部要撤掉,把這部分人遷移回美國去。

按照公司之前的設想,想讓 Instagram 的工程師團隊(engineer team)在全球運轉起來。美國東岸、西岸和英國最好都有分部,英國也有重要的 team。後來發現由於時差,效率不是很高;同時,由於公司整體招聘凍結,也導致在倫敦招聘不是很順利。

這次裁員伴隨著組織調整,就是組織扁平化。IC(註:Individual contributors,非經理職)上面有 Manager(經理),到祖克柏當中有幾層。五六層是正常的,八九層就太多了。現在有些地方層級太多了,當中有一些 manager 可能會被裁掉,或者給予轉成 IC 的選項,同時裁掉一部分 engineer。

說實話,公司架構的確存在架構冗餘的情況。

我們團隊很忙,日常工作緊張,但其他很輕鬆的團隊肯定有。比如,有的 manager 下面管 8 個人,有的 manager 下面只有兩個 manager,沒有其他 IC,我覺得這的確不是很合理。

2023 年可能會裁約 1 萬個人,伴隨裁員,一些部門就會重組。

祖克柏親自說明裁員邏輯:前一波裁員後公司效率提升、還少了很多隱形開銷

3 月中旬全公司都收到了一封郵件通知。接著進行了全公司跟祖克柏的 Q&A。他說,去年 11 月份裁員的時候,你們說公司不透明,現在公司就對你們透明一點。

他說了為什麼要裁員,以及裁員的邏輯。會分三波裁,第一波是 3 月份,1500 個人左右,主要是 Recruiting(招聘)。我們過去不知道公司 Reruiting 有 1500 個人。4 月份第三週、5 月份第三週分別是第二波和第三波。

第二波是技術人員,包含涉及 engineer 的團隊和部門,就是我所在的這一塊,會裁 4000 個左右。5 月份人應該更多,應該有可能會 5000 到 6000(註:5 月下旬,Meta 宣佈第三波裁員 6000 人),屬於 Business,包括市場、銷售,裁的 engineer 不多,除非項目實在太爛了。

祖克柏解釋了分三波裁的原因,只有 Recruiting 可以先裁,技術人員裁了之後,再考慮一下,才知道 Business 要怎麼裁。說起來也合理,但是我猜測,可能有持續推動股價的考慮。

關於為什麼裁員,他說了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我很難接受,但想想也正常。

他說,11 月份裁得不錯,效率提升了,他也沒有想到可以去除那麼多隱形開銷。所以他想再 push harder 一點。一些計畫關掉了,節省的開銷並不單單包含這些計畫的開銷,也包含於關於這些計畫涉及交通、聯絡的開銷。

我覺得他的說法沒有在「演戲」,他怎麼想就怎麼說的。

隱藏的含義就是,他覺得現在很多人可能還在拖累公司,不需要這麼多人。有一些項目的確是關掉好,他想專注在一些賺錢的項目,或者有潛力的東西上。

公司和個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覺得在他的角度完全合理,只是他說出來之後讓我覺得很震驚。我平時說話已經讓別人很難接受了,他居然讓我很難接受。

不過這也是 Q&A 的好處,問題都是很尖銳,所以我們很喜聞樂見看他 Q&A。

他非常 engineer,大公司裡工程師出身的人還在做 CEO,只有他一個。我進 Facebook 也是看到了這一點。

Meta被裁工程師自述裁員過程:祖克柏從去年裁員發現公司階級分層太多,不但影響效率還有很多隱形開銷

員工代表協商決定誰要被裁

在英國這邊,會有時長兩個月多的協商流程。收到裁員郵件的後兩週,公司會給時間投票選談判代表。代表的數量是根據受波及的人數決定的,目前是 50:1。

因為每個人的訴求不一樣,代表要儘量覆蓋所有人的訴求。有些人希望留下,有些人希望拿更多的錢走,有些人希望去美國,每個人都會說自己的關注點,你喜歡的話就可以投票請他做代表。

舉例來說,像烏克蘭、俄羅斯這樣來自戰亂國家的人,留在英國就是第一優先順序,會希望優先轉崗。有些人會說,我已經在美國、英國工作很多年,對簽證方面的事情很熟,可以幫你們拿到好的裁決結果;有些人說我是 manager,過去幾年我被裁過,我也裁過別人,我對這方面都很有研究。

這些同事很高效地建立很多 WhatsApp 群,在 Google Docs 上建立時間線,所有的資源、工會都弄起來,線上投票。沒有組織,是自發的。停掉工作三天,他們就可以做這麼多事情。我覺得很驚訝,但這也很必然。所以我很開心,同事們真的能力都很強。

這些代表會跟公司談判一個多月左右,就是集體協商(collective consultation)。在談判開始的那一天,公司會告訴這些代表,具體要裁員多少人。

他們就充當傳話筒,跟我們一起聊,直到拿到一個大家都覺得還可以的協議結果(package)。很多內容可以談:賠償多少錢;有沒有一些人要留下來,能不能給一些轉組的機會,有沒有轉美國的機會;有些人在意簽證,那麼能不能少給點補償,多讓我們在在職名單(payroll)上呆一陣,讓持簽證(on visa)的人可以找到工作。

期間會確定誰要被開除,標準也是我們、代表、公司之間談出來的。11 月份裁員的標準是這麼定的,上一次 Performance review 評級,加上在公司服役了幾年,每年加 0.5 分,再有其他維度的評分加在一起,計算每個人的總分。通過排序就會確定誰被影響。

我屬於英國 Instagram,是不是會轉到美國去多了一個變數,集體協商的時候,代表 Instagram 的人收到的選項會多一些。不過由於部門是整體撤掉,所以打分階段沒有意義,原則上不會有人留下來。

集體協商結束之後,受影響的人進入個人協商(individual consultation)。個人協商如果涉及律師費用,公司最後會報銷。

公司會酌情考慮個人情況,但是你一定要把訴求說出來,什麼都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談的。我可以說我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我有一個小孩——但這種就沒“我有三個小孩且我老婆又懷孕了”更有說服力。

在美國就直接給錢了。我有幾個同事在 4 月 18 號收到這一輪裁員郵件,兩天就直接拿包走人。在英國也有沒有過試用期的人,當天就直接走了。在美國,按照官方的說法,補償 16 週的工資,加上每多一年工齡就多兩週。想告公司的話,可以之後再告,但是當天你得走。

協商期間的兩難

理論上,我在開始集體協商之前都要工作,但我也沒有什麼心情,因為不工作又能怎麼樣,公司該裁你就還是會裁。

不過,在這裡有一個兩難之處:那就是你不一定會走,如果你最終沒有被裁,如果這段期間又不工作,明年的 Performance review 可能不好,那麼明年可能還是要被裁。

今年 4 月份被裁的人裡面,就有去年 10 月份留下來的。去年 10、11 月份有一些在倫敦的人就沒怎麼工作,在進行我們現在的流程,最後他們留下來了。但是到了 4 月份,由於之前的表現不好,還是被裁了。

上一輪裁員到現在,我們都很認真工作,因為去年 11 月份裁員,我們團隊一個都沒有影響。還在想明年怎麼做,甚至沒有花很多時間看那邊裁員的流程。

 

geekpark
作者

極客公園(www.geekpark.net)成立於2010年,是中國創新者的大本營。透過對前沿科技的觀察報告,在內容媒體、會展公關、創業服務三大業務協同發展下連結資源,讓優秀的科技新創更快速的成長。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