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第一個植入腦機介面的試驗者發生機器故障,計畫會受影響嗎?

Neuralink第一個植入腦機介面的試驗者發生機器故障,計畫會受影響嗎?

美西時間5月9日,距離馬斯克旗下Neuralink 的首位人體試驗者接受腦機裝置植入手術正好過去了100天。不過,Neuralink前一日發佈部落格文章中卻透露,在1月對患者Noland Arbaugh進行手術後的幾週內,鑲嵌於腦組織中的一些接線脫落,影響了資訊傳輸速率,丟失了部分資料,導致裝置無法正常工作。

Neuralink沒有透露電極線為何會意外收縮。不過,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稱,Neuralink 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Arbaugh術後殘留在其頭骨中的空氣可能導致其運動皮層回縮。也有專業人士認為,這一問題的出現跟植入物的連接方式有關。

對於正在尋求開展更廣泛臨床試驗的Neuralink而言,任何故障都可能會導致美國食藥監局審批流程的延誤。不過截至發稿,FDA尚未對上述事件做出任何置評。

不到100天,Neuralink“首試者”植入物現故障

在5月9日的推文中,馬斯克寫道:“Neuralink的首個人體受試者成功度過100天。”

Neuralink第一個植入腦機介面的試驗者發生機器故障,計畫會受影響嗎?

圖片來源:X平台

Neuralink的“首試者”是29歲的Noland Arbaugh,八年前在一次意外的潛水事故中脊髓受傷。今年1月28日,他接受了Neuralink的腦機裝置植入手術,植入物使用1024個電極記錄神經訊號,這些電極分佈在64條比人類頭髮還細的“線”上。

Neuralink腦機介面“首試者”Noland Arbaugh 圖片來源:Neuralink

不過,馬斯克在推文中附上的Neuralink部落格文章顯示,1月份Arbaugh接受手術後,被植入受試病患的裝置發生了諸多機械故障。植入人腦之後的數週,安裝在人腦組織的某些電極鑲釘螺紋發生脫落。2月下旬,Noland Arbaugh的植入裝置捕捉到的資料開始減少。

每日峰值性能(以每秒位元數為單位) 圖片來源:Neuralink部落格文章

Neuralink沒有透露電極線意外收縮的原因。作為解決方案,Neuralink稱他們修改了記錄演算法,使其對神經群體訊號更加敏感,改進了將訊號轉換為游標移動的技術,並增強了使用者介面。這些修復“讓BPS(每秒位元數)產生了快速而持續的改進,超出了最初植入後的表現”。

儘管植入物的功能有所下降,但Arbaugh仍可以完成下棋的現場展示。當地時間上週六晚上,Arbaugh還在X上直播,展示自己借助植入物瀏覽電腦螢幕,玩遊戲。

Neuralink表示,儘管Arbaugh的腦組織中有一些神經線收縮,但他在工作日每天使用腦機介面系統約8小時,週末通常每天使用多達10小時。

故障為何會發生?

據《華爾街日報》,知情人士透露,Neuralink 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Arbaugh術後殘留在其頭骨中的空氣,即顱腔積氣(pneumocephalus),可能導致Arbaugh的運動皮層回縮。這個問題似乎並未對阿博的安全構成威脅。知情人士人稱,即便如此,研究人員在考慮移除阿博顱內裝置的可能性。

彭博社報導則稱,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這一問題的出現可能是因為電極線連接的是位於顱骨內部的裝置,而不是直接連接到腦組織表面。他們指出,腦組織在顱內空間內會發生相當大的移動,而傳統上,腦植入裝置是直接放置在腦組織表面上的,能夠像船在水面上一樣移動。“對於大腦植入物來說,電極線的回縮是不正常的。”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醫生Eric Leuthardt說:“工程師和科學家未能意識到大腦在顱內空間內移動的程度。僅僅點頭或突然移動頭部就可能導致幾毫米的擾動。”

目前,Neuralink正試圖在更多人類受試者身上植入他們的裝置,其目標是在今年為10名病患植入其名為N1的大腦植入物。

然而,對於正在尋求開展更廣泛臨床試驗的Neuralink而言,任何故障都可能會導致FDA審批流程的延誤。不過截至發稿,FDA並未回覆媒體針對此事的置評請求。

“人機共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Neuralink去年11月向SEC提交的最新檔案,公司目前已經至少籌集了3.23億美元的資金,這也使公司的估值超過50億美元。Neuralink雖然是全球估值最高的腦機介面企業,但並不具有絕對領先的地位。

過去數年來,圍繞Neuralink的爭議也從未中斷過。動物試驗風險便是其一。在2023年5月獲准進行人體試驗前,由於實驗動物死亡率高於平均值,Neuralink曾兩次被FDA拒絕進行人體實驗。

同年11月,四名美國議員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馬斯克是否因涉嫌誤導投資者有關Neuralink正在開發的大腦植入物的安全性而犯有證券欺詐行為,因馬斯克在X平台上表示“沒有猴子因Neuralink的植入而死亡”。

此外,也有不少人對Neuralink的技術路徑和馬斯克的宏大願景提出了批評。負責任醫生委員會認為,馬斯克的目標是通過Neuralink的技術“實現與人工智慧的共生”,這樣的路徑卻並不一定和治療患者的最佳方法相一致。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已經證明在改善患者健康上取得了進展,Neuralink的開顱植入方法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從事腦機介面研究20年的清華大學長聘教授高小榕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Neuralink一直沒完全解決植入裝置的安全問題,雖然與更早的豬試驗相比,猴試驗的安全性有所提升,但Neuralink沒有發表論文並披露技術細節。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被譽為“腦機介面之父”的米格爾·尼科萊利斯也曾表示,侵入式腦機介面是為了科學研究,對患者並不是最優選擇,植入方法應該僅限於非常嚴重的病例。

據外媒報導,腦機介面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發展仍在早期,涉及電腦科學、神經科學、心理認知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數學、訊號處理、臨床醫學、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仍有大量的問題尚待解決。比如,如何從大腦中輸出正確的資訊?如何將正確的資訊輸入到大腦?

負責輸入及輸出資訊的是大腦神經元,而腦機介面要做的就是介入到這個過程當中。但整個大腦皮質的體積大約為50萬立方毫米,在這個空間里大約有200億個神經元細胞體,每立方毫米的皮質平均含有約4萬個神經元。除此之外,大腦中還有與神經元數量差不多的膠質細胞,以及血管。每立方毫米的皮質里面的毛細血管加起來的總長度可以達到一米。

而要對大腦訊號進行精準的捕捉或反饋,需要在這一立方毫米區域里面捕捉特定的一些神經元細胞體發出的訊號,或刺激某些特定的細胞體發出工程師需要的訊號。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這些都意味著,馬斯克的“人機共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