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台灣在四月底正式開賣搭載 M3 晶片的 MacBook Air 13 吋及 15 吋,外型與前一代 M2 版本並沒有差異,主要升級之處就是換上 M3 晶片,以及支援 Wi-Fi 6E 與雙螢幕顯示,特別是可外接雙螢幕,讓 MacBook Air 在多工處理時,可以有更大、更多的螢幕,看得更清楚。另外,也特別強調 AI 應用,但究竟哪裡 AI?
以下,就來實際體驗性能更強大的 MacBook Air(此企畫以 15 吋 MacBook Air 為例)。
文章目錄
ADVERTISEMENT
一定要知道的 M3 晶片特色
雖說 Apple 已發布 M4 晶片,並搭載於 iPad Pro 13 吋上,但新款 MacBook Air 最大特色還是在升級 M3 晶片,M4 晶片搭載在 MacBook 系列的時間還需再等等。而相較於前一代 M2 晶片,M3 晶片採用 3 奈米製程技術、新一代 GPU 架構、更高效能的 CPU、更快的神經網路引擎⋯等,升級幅度不少,也是 AI 應用的重要核心。另外,在 MacBook Air 13 吋及 15 吋上,只有 M3 晶片可以選擇,沒有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版本,這也呼應了 MacBook Air 的產品定位。
ADVERTISEMENT
GPU 加動態快取及光線追蹤
M3 系列晶片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採用全新的 GPU 核心,並且藉由動態快取(Dynamic Caching)設計,藉此讓顯示效能提升,預估會比 M1 快 65%,比 M2快 20%,並加入網格著色(Mesh Shading)、即時光影追蹤(Ray Tracing)技術,讓畫面更為逼真及寫實。
當中,動態快取功能,會依不同運算需求去動態調整 GPU 所需要的快取記憶體,讓每項運算的任務都能使用確切的記憶體需求,不浪費及閒置用不到的快取記憶體,如此在較需要更高效能運算的軟體及遊戲中,就能獲得更多的快取記憶體空間,發揮 GUP 的最佳效能。
此外,也加入光線追蹤技術,這也是 M 系列晶片首次讓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功能應用在 Mac 上。透過光線追蹤將光線與場景互動時的屬性進行建模,使 App 能夠打造更逼真並符合物理特性的圖像。而新的渲染功能,能夠為幾何處理帶來更高的效率,實現更細緻的場景。
ADVERTISEMENT
新 CPU 架構提升效能與效率
M3 系列晶片中也針對 CPU 效能和節能核心進行架構的更新,效能核心將比M1 系列晶片更快約 30%、比 M2 系列晶片快約 15%;節能核心也比 M1 系列晶片更快約 50%、比 M2 系列晶片快 30%,因此在執行日常使用的程式時會比以往更快,同時使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續航力。因此,在 M3 系列晶片中,可用一半功耗帶來與 M1 相同的多執行緒能,也就是說 CPU 每瓦效能比 M1 系列提高約 1 倍,而 GPU 每瓦效能也比 M1 提升 1 倍。
ADVERTISEMENT
5 個 15 吋 MacBook Air 特色:15.3 吋瀏海螢幕、六揚聲器音響系統、1.15 公分薄型機身
一直以來,MacBook Air 的產品線在 MacBook 中最受歡迎,一來機身輕薄,二來價格相對便宜,是許多人購入 MacBook 的首選,而 13 吋的便攜性自然較 15 吋來得高,不過以 15 吋的大螢幕,對於有大量圖片或影片編輯類型的工作來說,可以提供更舒服的螢幕畫面,又或是偏愛大螢幕又想要有輕薄輕身的用戶,15 吋 MacBook Air 就會是不錯的選擇,以下則整理 5 個 15 吋 MacBook Air 的重要特色,即使外型就像 13 吋的放大版,但細節處還是有所差異。
特色 1:15.3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
要說 15 吋 MacBook Air 最大特色,當然是配置 15.3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並與 13 吋 MacBook Air 一樣,採用窄邊框設計,讓螢幕左右邊框及上邊框約為 5mm,且維持著「瀏海」設計,因此螢幕尺寸在計算上來到 15.3 吋,而在瀏海裡是 1080p 的視訊攝影機,但沒有提供 Face ID,也沒有提供人物居中功能。
在螢幕規格部分,提供 2880x1864 解析度,透過 Liquid Retina 顯示器的特性,讓顯示器可以貼合機身的弧線,於螢幕邊角也會延展為圓角呈現。此外,螢幕使用 P3 廣色域,支援 10 億種色彩,也具備原彩顯示技術,可依當下環境光源,調整最適合的白平衡,至於亮度則為 500 尼特,這部分也與 13 吋 MacBook Air 相當。
特色 2:厚度 1.15 公分、重量 1.51 公斤
MacBook Air 的外型特色就是輕薄,以 1.15 公分的厚度,也只比 13 吋的MacBook Air 多了 0.02 公分,這點相當難得,且與市售 15 吋筆電相比,外型絕對是極薄的設計。至於重量部分,因為全機採用全鋁金屬一體成型機身,重量為 1.51 公斤,雖然也不算太重,但當前不少強調極致輕薄的 Windows 筆電,大都會以鋁鎂合金打造,讓重量少於 1 公斤,因此,15 吋 MacBook Air 在重量上並不算有優勢。
不過,不得不說,15 吋的 MacBook Air 機身配重相當好,拿在手上時會感受到機身紮實、配重平均,即使少了貼身攜帶的機動性,但仍保有方便的移動性。另外,與 M2 版本一樣,推出四種顏色可選擇,除了銀色和太空灰色之外,也有午夜色和星光色,當中,午夜色強調採用突破性陽極處理密封技術,可減少指紋沾染的問題。
特色 3:出色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除了大尺寸螢幕之外,15 吋 MacBook Air 配置六揚聲器音響系統,以提供更突出的音效表現。
13 吋 MacBook Air 是配置四揚聲器音響系統,即兩個低音喇叭與兩個高音喇叭,而 15 吋 MacBook Air 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即兩對振動抑制低音喇叭與兩個高音喇叭,並支援空間音訊及杜比全景聲功能。實際在播放影片及遊戲,無論音量及音效,都比 13 吋 MacBook Air 出色,特別是空間音訊下能感受到環繞效果。
特色 4:大容量電池與雙 USB-C 埠充電器
由於 15 吋 MacBook Air 螢幕尺寸較大,自然會想到較耗電的問題,而 15 吋MacBook Air 配置的電池規格為 66.5Wh,相比 13 吋 MacBook Air 的 52.6Wh 還大,因此在 Apple 公布的續航力表現部分,同樣可以達到 15 小時無線上網、18 小時 Apple TV 播放時間,表現也與 13 吋 MacBook Air 一樣。
另外,15 吋 MacBook Air 隨產品提供的充電器有兩種可選擇,一個是 35W 雙 USB-C 埠小型電源轉接器,可同時為兩台裝置進行充電;另一個因應 MacBook Air 支援快充,因此提供 70W USB-C 電源轉接器,兩款可二選一,且不用加價,用戶只要依需求選擇雙埠充電還是快充即可。
特色 5:機身 100% 再生鋁金屬
M3 版的 MacBook Air 更強調綠色製造,也是 Apple 首款採用 50% 再生成分製造的產品,其中機身及主機板採用 100% 再生鋁金屬,磁石採用 100% 再生稀土元素,而且不含汞、溴化阻燃劑和聚氯乙烯(PVC),並符合 ENERGY STAR 能源效率認證。此外,包裝更是採用 99% 纖維材料,使 Apple 更接近在 2025 年前淘汰所有塑膠包裝的目標。
3 個 MacBook Air 升級功能實測:M3效能、雙螢幕、AI 應用
新款 MacBook Air 升級 M3 晶片是最大特色,除了帶來 CPU 及 GPU 的運算升級外,更快速且更有效率的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也支援更多元的 AI 應用。另外支援雙螢幕顯示更是一大特色,讓 MacBook Air 不用透過外接其他擴充輸出入埠裝置,就可以打造多螢幕的輸出使用。
升級 1:M3 晶片有感 GPU 效能升級
在效能測試中,以坊間常用測試軟體進行基本的效能跑分,也分別與 M2 版MacBook Air 15 吋進行比較。當中,Geekbench 6 在單核與多核心表現都有成長,M3 較 M1 在多核心部分成長約 25%,而 M3 晶片在 GPU 效能的成長確實較突出,在 Cinebench 2024 測試中的 GPU 核心,較 M2 提升約 74%,而在 3D Mark 測試中,也較 M2 提升約 53%,與官網公布的效能表現差不多。
也因為 M3 晶片採用全新的 GPU 架構,並支援硬體加速光線追蹤與網格著色技術,實際開啟「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並設定在 2800 × 1800 解析度,在 MetalFX 關閉時有 20~30fps 表現,設為高畫質有 35~45fps,設為效能優化則有 50~60fps 表現。另外,M3 已具備 ProRes 編碼與解碼引擎,因此將 17GB 的 ProRes 格式影片輸出 4K、60fps 時,大約為 2 分鐘左右,速度並不遜於 M1 Max 晶片的表現。
升級 2:外接 6K 及 5K 雙螢幕
不管是 M1 還是 M2 的 MacBook Air,一定都會發現外接螢幕只能接一台,如果外接第二台以上,不是沒反應就是只能進行鏡像輸出,但 M3 版 MacBook Air 突破了這項限制,透過機身上的兩個 Thunderbolt 埠,可以外接一台 6K、60Hz 及一台 5K、60Hz 的螢幕,打造多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不過,在二台外接螢幕同時使用下,MacBook Air 的螢幕就得闔上,並再外接鍵盤滑鼠來操作,此時 MacBook Air 概念就像一台 Mac mini 一樣,只不過又更具機動性,可隨時卸下與螢幕的傳輸線,帶著 MacBook Air 繼續工作。
而 MacBook 外接螢幕的需求,又以外接一個最為普及,不管是 13 吋 15 吋的 MacBook Air,在定點使用時,外接螢幕會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但若平時工作會同時開啟多個軟體,並經常需要比對應用程式裡的內容時,雙螢幕就很適合這類的多工需求,同時也可說是資產的投資,畢竟基本款 Studio Display 售價為 45,900 元,價格雖然高,但帶來 27 吋、5K 解析度的細緻畫面,且與 MacBook 有更好的支援性。
不過,M3 版的 MacBook Air 在外接雙螢幕輸出時,硬體效能負載有感比外接單螢幕顯示要來得大一些,特別是開啟多個需要高能的應用程式時,會有些卡頓的感覺,例如在雙螢下使用時,同時開啟常用的瀏覽器、Photoshop、DaVinci Resolve、影音播放⋯等,反而外接單個螢幕使用時會較順暢。
升級 3:軟硬體結合,讓 AI 應用更豐富
搭載 M3 晶片的 MacBaook Air 也特別強調 AI 的應用,不過從 M1 開始,晶片中除了 CPU、GPU,還有神經網路引擎,專用於處理裝置上的人工智慧運算及加速機器學習,可以把它視為現在 AI 筆電強調的 NPU,過去還不強調 AI 筆電時,Apple 已在 MacBook 發揮 macOS 中的 AI 應用。例如在照片上拷貝照片主體,達到去背使用的目的。另外,M3 版 MacBook Air 才提供的語音隔離,會優先突顯用戶的語音,並阻隔環境噪音;寬廣頻譜則可過濾掉環境噪音,這些都是 AI 應用的一部分。
另外,利用 FaceTime 鏡頭進行視訊通話時,提供透過手勢來表達感受的視覺效果,如手比讚的手勢,此時畫面上就會出現讚的圖示;比 YA 的手勢會出現氣球動畫,透過這些活潑的畫面,來熱絡視訊中的氣氛,且也支援在 LINE 或 Webex Meeting 等視訊軟體使用。至於在 FaceTime App 進行視訊通話時,還可以開啟「人像」模式來自動模糊背景,這也是近期 AI PC 上常見的功能。當然,好用的 AI 功能,除了硬體之外,還要有軟體的結合,才能發揮 AI 的效益,因此,除了 macOS 中的 AI 應用外,也要能支援其他應用程式,才能發揮 AI 的優勢,例如 Goodnotes 的 AI 數學輔助檢查回家功課、在 Pixelmator Pro 自動美化照片、CapCut 去除影片中的背景噪音⋯等,都是 AI 的應用。
5 個購買 15 吋 MacBook Air 前的疑問
在 M3 版 MacBook Air 發表後,Apple 官網已將 M2 版 MacBook Air 15 吋下架,因此現在官網上有三款 MacBook Air 機型可選擇,分別是 M2 版 13 吋,以及最新的 M3 版 13 吋及 15 吋。另外,去年底時,搭載 M3 晶片的 MacBook Pro 14 吋已在台灣開賣,因此,MacBook Air 不是第一款搭載 M3 晶片的機型,許多人在採購時會猶豫,此時該買 Pro 還是 Air 呢?另外,M2 版也降價 3,000 元,那買 M2 版會不會更划算呢?一系列在採買前最常見的疑問,這裡一一解答。
Q 1:M3 與 M2 版 MacBook Air 哪裡不同?
升級 M3 晶片、支援 Wi-Fi 6E、雙螢幕顯示,是 M3 與 M2 版 MacBook Air最大的不同。
由 M3 晶片的效能表現來看,卻實較 M2 晶片來得好,但以 GPU 的升級幅度較高,CPU 則算是小幅的成長,而以筆者日常的文書工作、瀏覽網頁、編修圖片、短影片剪輯⋯等使用情境,M2 版與 M3 版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不過,筆者比較的這兩款機型記憶體有別,M3 版為 16GB 記憶體,M2 版為 8GB 記憶體,在瀏覽器開啟較多分頁下,M2 版的反應會略慢一些。至於支援 Wi-Fi 6E 以理論上來說,速度較上一代的 Wi-Fi 6 快達 2 倍。至於支援雙螢幕顯示功能,目前只有 M3 版提供,只是在雙螢幕同時顯示時,MacBook Air 的螢幕就得闔上,並外接鍵盤及滑鼠使用。
Q 2:價格有差,買 M3 版還是 M2 版好?
M3 與 M2 版 MacBook Air 除了規格上的差異外,還有 3,000 元的價差,M2版降價幅度其實不算大,且在買新不買舊的前提下,就建議直接買 M3 版本。另外,Apple 又推出基本款 M3 版(8 核心 CPU+8 核心 GPU),只要選擇升級記憶體或 SSD,就直接升級為 10 核心 GPU 版本,等於買 M3 版的加購版本,又省了 3,000 元,因此,如果預算足夠,建議優先將記憶體升級為 16GB,畢竟未來無法再升級,而 SSD 空間若不夠,至少還有外接 SSD 的彈性。
當然,如果有預算上的考量,M2 版本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效能其實與 M3版差異不算太大,且雙螢幕的需求也不是人人都有,沒有 Wi-Fi 6E 還是可以連網,如此也不用一定非得買 M3 版本不可。但因為 3,000 元的價差不算太多,建議可以多精算信用卡優惠、學生優惠、節日優惠活動等,獲得更大的價差。
Q 3:螢幕有差,買 13 吋還是 15 吋好?
因為 13 吋及 15 吋 MacBook Air 都是採用 M3 晶片,因此於規格及效能的表現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那麼選擇 13 吋還是 15 吋 MacBook Air,取決於使用需求對應的螢幕大小、重量、預算,如果隨時都得攜帶 MacBook Air 出門,13 吋還是具有高度的機動性,若是覺得增加 270 克,並不會造成攜帶上的負擔,那選擇 15 吋可以帶來更舒適的大畫面。
至於以預算為考量下,因為 15 吋沒有鎖 GPU 的版本,因此相同的 M3 晶片(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下,13 吋為 38,900 元,15 吋為 42,900 元,兩款相差 4,000 元;當然以 13 吋入門款為比較,售價為 35,900 元,價差就來到 7,000 元,當然採用教育方案價差也會更大,預算有限自然選擇 13 吋,但不得不說,定點使用時,15 吋的大畫面、音效還是優於 13 吋。
Q 4:定位有別,買 Air 還是 Pro 好?
要在 Air 及 Pro 之間選擇,考量的不該只有螢幕尺寸,還有使用需求所需要的規格及效能。畢竟在 Pro 系列的定位中,是針對具有進階使用需求的用戶,於 MacBook Pro 14 吋採用的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為 Mini LED 背光技術,在顯像能力上,會較 MacBook Air 的 Liquid Retina 顯示器來得好,不僅色彩更豐富、黑色更黑、灰階也會更明顯,這也是 Pro 與 Air 等級的定位區別。
至於都是 M3 晶片效能有差嗎?以測試軟體測得的結果來看,或許 MacBook Pro 14 因為單風扇設計下,效能表現有略好一些,但差異不算太多,例如「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中的 FP S大約會有 10% 的差異,想要有更顯著的效能差異,得選擇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
再由價格來說,於 M3 晶片(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8GB 記憶體,512GB SSD 相同規格下,13 吋 MacBook Air 為 41,900 元;15 吋 MacBook Air 為 48,900 元;14 吋 MacBook Air 為 54,900 元,價差不小,因此,如果不是有進階的繪圖、剪輯、影音創作⋯等專業的工作需求,倒不用考慮到 MacBook Pro,因為 MacBook Air 已能滿足大部份的用戶需求。
Q 5:新晶片已出,還是等 M4 版更好?
Apple 在新款 iPad Pro 13 上搭載 M4 晶片,與 M3 推出的時間僅有七個月,也是第一次在推出時,沒有先搭載在 MacBook 或 Mac 上,再加上 M3 版的 MacBook Air 才推出不久,推算近期在 MacBook 上推出 M4 晶片的機率較小。因此,如果現在已有購機的需求,倒不用非得等到 M4 晶片版本不可,即便 M4 晶片強調是專為 AI 打造,但 M3 的神經網路引擎於當前已夠用,再加上 A I要能發揮最大效益,必須硬體加軟體的整合,與其一直等待下一代的新款,不如解決現在的工作需求,畢竟科技產品向來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降價。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 延伸閱讀:傳蘋果將推出 20 吋可摺疊螢幕 MacBook ,採用近乎「無皺褶」的可摺疊面板
- 延伸閱讀:M3 版 Apple MacBook Air 15 吋評測:實測 M3 晶片效能、雙螢幕怎麼用、AI 應用又在哪?
- 延伸閱讀:M3 MacBook Air 256 GB 版本固態硬碟改為 2 個 128 GB,外媒實測讀寫速度更快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