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如吸菸警告標示要怎麼做?4大設計工作室提出不同的方案

社群媒體如吸菸警告標示要怎麼做?4大設計工作室提出不同的方案

ADVERTISEMENT

如果說七八年前,網際網路上爆紅的暢銷書,是諸如《上癮》、《欲罷不能》等揭露大公司如何通過互動設計,讓我們沉迷手機不可自拔。最近幾年,流行趨勢已經推演到了如何不讓未成年人沉浸於社群網路。 

《紐約客》的長文《我們能讓孩子遠離社群網路嗎?》在家長之間瘋轉,著名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新書《焦慮的一代》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該書的副標題就是:過度數位化導致了兒童精神疾病的流行。《螢幕時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成為教育學暢銷書。 

討論如何讓小孩遠離手機和社群網路的文章、書籍、PODCAST不勝枚舉,但父母們放下書就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舉著手機,在 TikTok、Instagram、X、Snapchat、Twitch、Facebook 等等不同的社群網路叢林裡遊走著。

曾著《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的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新書《焦慮的一代》。圖片來源:Bookhub

奔相走告的效果肯定比不了強制執行,因此最近兩年,歐美各國都在方方面面層面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媒。 

上個月,歐盟委員會就在調查 Meta 公司在社群網路設計上的「誘癮性」。此前,Instagram 的演算法也曾因推薦含有兒童敏感內容的發文而受到批評。去年美國猶他州甚至直接透過立法,從 2024 年起,18 歲以下的使用者需獲得父母同意,才有權可以開設或者使用社群媒體帳號,類似法案還在康乃狄克州和俄亥俄州推進著。 

眾所周知,歐盟對矽谷巨頭的調查時間動輒幾年起,立法也因各州、各國情況不同難以統一。何況不只在歐美,全世界的青少年都面臨著社群網路成癮帶來的心理問題。 

因此,美國醫務總監坐不住了,準備向美國國會發起提案: 

既然香菸盒上能印「吸菸有害健康」,社群媒體上是不是也能打個警告標語呢?

「刷社群網路」如吸菸?

6 月 17 日,美國醫生和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海軍中將,現任美國醫務總監的 Vivek Murthy 在《紐約時報》發文,呼籲國會在社群媒體平臺上貼上警告標籤。 

這不是 Murthy 第一次談這個問題,在去年他就以類似《居民膳食指南》的形式,寫出了 23 頁的諮文《社群媒體與青少年精神健康》,其中從理論和實作兩個方面,論述了過度使用社群網路對青少年的身心危害,以及家長怎麼制定數位設備的使用「家規」。 

現任美國醫務總監 Vivek Murthy|圖片來源:Brooking

然而這種諮文就像近年來流行的文章一樣,有說服力但沒執行力。就像 Murthy 在文中開篇所說「我在醫學院學到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在緊急情況下,不要再奢侈地等待完美的資訊理論證。評估現狀,用你能做到最好的判斷,迅速採取行動。」 

在 Murthy 眼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危機已經成了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他直接上書國會,要求國會如同約束菸草、酒精一樣去約束社群媒體。第一步就是給社群媒體加上醫生警告標籤。 

這個想法猛一看有些抽象,但並不是沒有緣由和理論支持的,Murthy 的靈感來源於一種同樣合法且成癮的產品:香菸。  

美國香菸包裝盒上的圖片和文字警告標識。圖片來源:FDA

根據《2020 年美國公共衛生局報告:戒煙》所述,自 1965 年以來,美國國會透過立法要求香菸包裝上帶有小的文字健康警告,發展至今,許多國家要求香菸包裝上使用超過 50% 封面大小的健康警告標識。 

研究表明,大幅的圖像警告比小的文字資訊更能有效地傳達資訊,民眾增加了對吸菸危害的認知,吸菸者刺激到了戒煙興趣,進而減少吸菸普遍性。 

Vivek Murthy 的研究小組在 2023 年發佈的諮文|圖片來源: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

但吸菸、飲酒是切實有醫學證明對身體產生危害的行為,社群媒體又到這種程度的危害性嗎? 

就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局披露的資料,2019 年,13% 的青少年報告患有重度憂鬱症發作,比 2007 年增加了 60%。在此期間,兒童和青少年的急診室就診也因焦慮、情緒障礙和自我傷害而急劇增加。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資料,對於 10 至 24 歲的人來說,自殺率在 2000 年到 2007 年時都保持穩定,到 2018 年躍升了近 60%。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從 2012 年開始逐年下滑。 

美國也並不是個例,有學者調查了從 2000 年到 2018 年 37 個國家青少年孤獨感的上升情況,研究顯示孤獨感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網際網路使用的增加有關。研究表明,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使用率高的地方,青少年的孤獨感也更高。 

儘管不能說這些心理問題都是社群媒體帶來,但這些時間點都貼合社群媒體和行動網路的興起。 

Murthy 認為,校車的安全係數非常高,學校裡爆發任何食品安全問題都會引來廣泛關注。但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一直沒有被重視。因此他選擇動用了國家最高衛生官員能動用最強大的工具之一:要求國會給社群媒體增加警示標示。 

但是社群媒體不像菸酒一樣具有實體,它以虛擬且動態的形式,存在於不同平臺不同終端之上,如果真的要「貼標籤」,該怎麼設計呢? 

「社群警告」應該怎麼做?

Fast Company 就召集了四個著名數位設計工作室 PXP、BBH、 Metalab 和 Huge,讓他們設計出社群媒體的「泛用性」警示標籤。四大工作室切入角度不同,拿出的方案也各具特色。 

四家工作室可以分成兩個派別:簡單粗暴的靜態提醒和基於使用者心理的動態呈現。 

PXP 給的設計很直接,在螢幕上彈出大號視窗警告。他們想法非常簡單,既然菸盒上的警告標籤有用,那就直接白紙黑字轉移到社群媒體上,使用者必須直面這些問題,而且既然社群媒體上誤點彈出視窗廣告就能跳轉到購買介面,警告標示也得一鍵跳轉到「求助」介面。

白紙黑字震懾力確實很強。圖片來源:PHP

BBH 的想法也差不多,他們取材於經典的核警告符號,把核擴散標誌替換成 Wi-Fi 訊號擴散,中間放了一個地球,以示社群媒體遍佈全球,造成的心理問題也不分國別。他們設計的另一個標誌則參考了 DVD 裡的 FBI 版權警告。 

BBH 設計的兩個警告彈出視窗。圖片來源:BBH

另外兩家工作室則更細膩一點,他們試圖去捕捉使用者使用時的心理,再對症下藥。 

「我們發掘出了那些使用社群媒體時,會勾出大家負面情緒的瞬間,在那時刻去提醒使用者,不要信以為真,深陷其中。」這就是 Metalab 的思考方式,他們想在使用者每一步「關鍵操作」前,先呈現一個「小便利貼」。 

比如使用者點進光鮮亮麗的網紅頁面前,會彈出「請具有同理心,你看到的是別人的高光時刻,而不是日常生活,不要對自己的生活太過嚴苛」或是「每個人都會有不在網上呈現的掙扎時刻,請對自己好一點」等等類似的提醒介面,使用者點擊「繼續」才能呈現內容。又或是使用者正在輸入評論時,彈出「你的話語很有意義,請有禮貌。」 

Metalab 想用這些剛好出現的提醒,把使用者可能的「一念成魔」轉換成「一念成佛」,把戾氣變成功德。

社群媒體如吸菸警告標示要怎麼做?4大設計工作室提出不同的方案

Metalab 的設計。圖片來源:Metalab

Huge 工作室則是抓住青少年的心理,他們認為沒有一個青少年想被告知該怎麼做,粗暴的提醒只會讓他們產生愧疚感、罪惡感甚至叛逆心理。 

他們選擇用更強烈地粗體字搭配更溫暖的色調,在青少年刷了很久的手機之後,很順的刷到警告畫面,而且在互動上需要使用者緩慢地往下滑很多次,才可以滑走警告。不做說教,只做障礙和友好的提醒。 

Huge 的設計。圖片來源:Huge

無論怎樣設計,數位原住民一代不可能放下手機,因此如何針對他們做「非成癮設計」,如何監管內容,如何控制演算法,首要責任可能需要矽谷大廠自己來承擔,而非直接推給家長、民間機構,甚至寄託於立法去粗暴執行。 

「對父母來說,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你明知自己的孩子深陷危險之中,卻無能為力。對無形的危險來說,父母無法去繫好安全帶,戴好頭盔。他們單槍匹馬,在試圖去對抗全世界最好的產品設計師和最有資源的大公司。」Murthy 說道。這句話也隔空呼應了前Google設計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 那句「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聚集在矽谷,想辦法讓你盯著螢幕。」 

平臺只會從商業利益的角度,不被約束就不擔責,社群媒體危害性也只是從 Facebook、Twitter 到圖文為主的 Instagram 再到更可能上癮的短視頻平臺。 

在這些平臺上,未成年人們可能會接觸到來自他人的網路騷擾、言語霸淩,或是演算法驅動下的極端暴力和性內容,內容不需要考慮螢幕後是誰在看,它只會在瀑布流裡無窮無盡地展示。那些光鮮亮麗,青少年在閉塞校園裡無法觸及到的彼岸,經過濾鏡的加工,把青少年的夢想從科學家潛移默化成網紅。 

這樣看來,為社群媒體貼個警告標示,顯得有些溫和了。 

想根本上解決社群媒體成癮的問題,球還是得踢還給大公司。 

geekpark
作者

極客公園(www.geekpark.net)成立於2010年,是中國創新者的大本營。透過對前沿科技的觀察報告,在內容媒體、會展公關、創業服務三大業務協同發展下連結資源,讓優秀的科技新創更快速的成長。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