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腦硬體測試網站AnandTech 27年傳奇落幕,告別電腦硬體評測舞台

知名電腦硬體測試網站AnandTech 27年傳奇落幕,告別電腦硬體評測舞台

ADVERTISEMENT

知名電腦硬體測試網站 AnandTech 在走過 27 年的歲月後,於今日正式宣告結束營運。這個消息由網站最後一任總編輯萊恩·史密斯(Ryan Smith)在一篇感傷的告別文中證實。

科技出版業的變遷

AnandTech 的創辦人安南德·拉爾·辛皮(Anand Lal Shimpi)在 1997 年創立了這個網站,當時他年僅 14 歲。AnandTech的歷史可追溯至90年代末期,那是一個科技評論網站剛剛興起的時代。當時,網際網路剛剛普及,消費者對於電腦硬體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這也為專注於硬體評論的網站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機會。AnandTech 憑藉其詳盡的測評、深入的技術分析以及對科技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迅速吸引了大量讀者。網站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有關AMD處理器的評論,而27年後,AnandTech 的最後一篇文章也以AMD處理器作為收尾,這無疑是對其始終如一專注於硬體評論的致敬。

在過去的 27 年中,AnandTech 見證了科技行業的諸多變革。從90年代末期的笨重桌上型電腦,到如今便攜性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AnandTech也隨之不斷進化,從最初僅專注於電腦硬體,到後來逐步拓展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伺服器等多個領域,涵蓋了廣泛的技術話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新聞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Smith 在告別文中提到:「無論好壞,我們已經走到了漫長旅程的終點。科技新聞業的市場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樣子,也不會再回去了。」

AnandTech 的深度分析和測試使其成為電腦組裝者、學者、記者以及任何對電腦內部運作感興趣的人的重要資源。該網站以其對主機板、晶片和其他硬體組件的詳細評論而聞名,同時也在早期智慧型手機時代深入報導 Arm 處理器,並提供了有關 Apple A4、A5、A6 和 64 位元 A7 等早期 Apple Silicon 處理器的第一手技術資訊。

面對媒體困境

雖然AnandTech 在過去的27年裡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也無法避免地面臨著媒體行業的變遷。隨著網路廣告模式的轉變,以及社群媒體和影音內容的興起,傳統的文字科技新聞網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AnandTech 的最後一任主編瑞安·史密斯在告別文章中坦言,雖然文字科技新聞的市場不再如從前般繁榮,但高品質的深入報導依然是必要的。然而,市場的變化以及讀者消費習慣的轉變,使得這樣的內容越來越難以維持。

雖然 Smith 並未明確指出網站關閉的確切原因,但他暗示這是 Future(AnandTech 的出版商)做出的財務決策。他寫道:「科技新聞業的市場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樣子,也不會再回去了。」 Ars Technica 的創辦人兼總編輯肯·費雪(Ken Fisher)也同意史密斯的看法,他認為科技新聞業的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型科技廣告商現在更願意在生活方式網站上行銷他們的產品或服務,而 Google 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帶來流量,尤其是對於 AnandTech 擅長的科技購買建議(評論、解釋等)。此外,讀者文化也發生了變化,深入的解釋和長篇評論製作成本高昂,但受眾卻越來越少。

儘管AnandTech不再發表新內容,但其過去27年來累積的豐富內容將繼續保留在網站上。根據瑞安·史密斯的說法,網站的擁有者Future PLC將繼續維護AnandTech的網站,並確保所有過去發表的文章依然可供讀者查閱。此外,AnandTech的論壇也將繼續運營,為科技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和討論的社區。 

對科技新聞業的期許

AnandTech 的結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它的影響力將長久存在。這個網站以其精確的技術分析和客觀的評論,樹立了科技媒體行業的高標準。即使在AnandTech關閉後,其對科技評論的影響仍然會透過其他平台和媒體延續下去。

最後,史密斯呼籲所有科技記者保持真實,並滿足讀者的需求。他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度報導。隨著資訊的爆炸性增長,讀者更加需要有品質保證的內容來引導他們理解複雜的科技議題。因此,未來的科技媒體應該在保持內容品質的同時,探索新的分發管道和商業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AnandTech 的關閉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它留下的遺產將繼續影響著科技新聞業。讓我們一起懷念這個曾經為我們帶來無數知識和啟發的網站,並期待下一代科技記者能夠繼續秉持 AnandTech 的精神,為我們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國寶大師 李文恩
作者

電腦王特約作者,專門負責硬派內容,從處理器、主機板到開發板、零組件,尖端科技都一手包辦,最近的研究計畫則包括Windows 98復活與AI圖像生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