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經理人思維」!保羅·葛拉漢提出「創始人模式」助新創突圍,兼顧細節和規模化

告別「經理人思維」!保羅·葛拉漢提出「創始人模式」助新創突圍,兼顧細節和規模化

ADVERTISEMENT

在快速成長的初創公司中,創辦人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將好點子變成成功的產品,還要在公司規模擴大後繼續保持與產品細節的緊密聯繫。這就是「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和「管理者模式」(Manager Mode)之間的分野。最近,這些概念隨著知名風險投資人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的文章以及Airbnb創辦人布萊恩‧契斯基(Brian Chesky)的分享,成為了創業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創辦人模式與管理者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創辦人是否仍深入參與公司營運中的每一個細節。當創辦人依照傳統智慧,僅限於與直接匯報的高層管理人員溝通,並放手讓這些經驗豐富的「專業經理人」處理公司運作時,公司可能會失去其原有的敏捷性與創新動力。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這兩種模式的異同,並分析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創辦人模式」或許是擴展公司的更好選擇。

什麼是創辦人模式?

「創辦人模式」是指公司創辦人保持與公司各個層級密切接觸的領導方式。保羅·葛拉漢認為,創辦人在管理公司時,不應只依賴高階管理層的回報,而應經常進行「越級會議」(skip-level meetings),即直接與中層管理者甚至是一線員工進行溝通。這種方式讓創辦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而不僅僅依靠經理人對數據的篩選與報告。

例如,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會每年召集公司內最重要的100個人進行一次特別的會議,這些參與者不一定是組織架構中排名最高的管理者,而是他認為對公司最具影響力的員工。這種做法在傳統管理學中很少見,但對於保持創新的公司文化卻極為有效。

為何傳統管理方式無法滿足創辦人的需求?

許多風險投資人和顧問會建議初創公司在擴展時應「聘請優秀的人才,並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完成工作」。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許多創辦人如布萊恩‧契斯基和其他成功創業者都發現,這樣的建議往往會導致公司陷入停滯。原因在於,這些專業經理人雖然擁有豐富的經驗,但他們的經驗可能來自於其他大型成熟公司,無法適應初創企業的快速變化環境。更糟的是,這些經理人有時更擅長「向上管理」(managing up),而非真正解決問題。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在於不把公司的各個部門視為「黑箱」操作。傳統的管理者模式提倡總經理與部門主管之間的距離,並鼓勵將具體執行交給下屬。但對於創辦人來說,這往往會導致決策過程中缺乏對關鍵細節的把控,而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產品的成功與否。

為何創辦人應該深入了解產品細節?

創辦人模式強調創辦人對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保持與公司一線員工的聯繫,還包括對關鍵業務指標(KPIs)的高度關注。以Monzo的創辦人為例,他對公司每位顧客的成本、營收和使用情況都有詳細的數據分析,並經常走動到辦公室隨機與員工交談,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展。這樣的做法,雖然在某些高層經理人看來可能是「微觀管理」,但事實證明,這種密切參與對於保持公司靈活性和產品質量至關重要。

難以信任的高階管理人員

創辦人模式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平衡信任與控制。在公司規模擴大後,創辦人需要依賴高階管理者來分擔日常營運。然而,這些外部聘請的管理者不一定總是值得信任。保羅·葛拉漢指出,許多所謂的「專業經理人」其實是「職業騙子」(professional fakers),他們擅長於面試和向上管理,但實際上對公司業務缺乏真正的洞察力。因此,創辦人需要學會如何快速判斷這些管理者是否勝任其工作,並及時進行調整。

布萊恩‧契斯基在Airbnb的經驗表明,他曾經過度依賴這些「專業經理人」,結果公司在快速擴展的過程中失去了對產品和客戶的敏銳度,導致業務出現問題。最終,他重新介入公司營運,並且深入參與了產品開發和決策過程,這才扭轉了局面。

何時該授權與何時該介入?

無論是創辦人還是專業經理人,領導者都面臨著如何有效授權的挑戰。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時,領導者不可能親自處理每一個細節。因此,創辦人必須學會區分哪些問題需要親自解決,哪些可以交給信任的管理者。然而,創辦人模式的特點在於,即使授權了部分工作,創辦人仍然保持著對關鍵決策的最終掌控權。

例如,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在2012年做出了「全面轉向移動端」的決策,這是一個改變公司命運的關鍵時刻。而這種大膽的決策往往是創辦人才能做出的,因為他們對公司的未來負有更大的責任,並且有足夠的道德權威去推動這些重大變革。相比之下,職業經理人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更加保守,難以做出如此重大的賭注。

如何保持公司創業精神?

當公司從初創時期成長為千人規模的大企業時,保持創業初期的靈活性和創新力是一大挑戰。史蒂夫·賈伯斯的年度高層會議就是一種保持創新文化的方式。創辦人模式鼓勵創辦人不斷挑戰公司的傳統運作方式,並激勵員工保持創新的思維方式。

然而,創辦人模式也有其風險。例如,一些不成熟的創辦人可能會過度干涉公司日常營運,導致公司缺乏穩定性。這種情況下,創辦人需要學會如何在保持細節關注的同時,避免過度干涉團隊的工作,這是一種需要時間和經驗來掌握的平衡技巧。

創辦人模式的未來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是創辦人保持對公司產品和業務細節的關注,並不斷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這種模式強調了創辦人在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及他們在決策中的特殊權威。然而,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創辦人也必須學會如何授權和信任他人,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過度干涉日常營運,也不讓公司失去其初創時期的靈活性和創造力。

對於創辦人來說,保持對產品的熱情和細節的關注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同時,他們也必須學會如何辨別和培養值得信任的高層管理者,並確保公司能夠在擴展過程中保持高效營運。隨著「創辦人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模式將成為未來創業者和管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