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 YouTuber / Vlogger 打造的 Sony ZV-E10 自 2021 年推出後,主要集結APS-C 片幅、可交換鏡頭、側翻螢幕、三指向性麥克風、自動對焦性能、一鍵產品展示和景深切換等特色,一直深受該用戶族群的喜愛。而 Sony 在不久前推出第二代機種 ZV-E10 II,和前作相比究竟升級了哪些地方?及是否值得敗入?就讓本篇評測來告訴你。
2,600 萬像素的畫質表現
Sony ZV-E10 II 雖然外觀維持和 ZV-E10 同樣的設計,但核心元件卻是最大的進化之一。它搭載了與 A6700 相同的 2,600 萬畫素 APS-C 片幅 Exmor R CMOS,與 BIONZ XR 影像處理引擎,除了使 ZV-E10 II 能錄製比前作更高的 4K 60p 4:2:2 10bit 影片之外,靜態影像畫面理論上也會有不俗的表現。在評測期間所搭配的鏡頭,是隨 ZV-E10 II 一同發表的 PZ 16-50mm F3.5-5.6 OSS II,它雖然是 KIT 鏡,但重點是非常的輕盈小巧,作為初入行影音創作者的第一顆鏡頭已綽綽有餘,若是將來有更進階的畫質需求,可以再考慮升級 G Master 鏡頭。
至於 ZV-E10 II 搭配 PZ 16-50mm F3.5-5.6 OSS II 的畫質表現如何?經過實測發現,將照片中央合焦處進行 100% 裁切放大檢視,影像可以說具有不錯的銳利度,尤其細節紋理皆十分清晰易辨識,然而邊緣的畫面雖然稍有衰退,但還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值得一提的是,這顆新鏡頭的色散抑制效果居然還不錯,既使使用最大光圈拍攝,在高光的物件邊緣處幾乎察覺不到紫邊等色散現象,算是意外的收獲。至於面對強光源難免會產生耀光和鬼影,但所幸情況並不嚴重,只要拍攝時稍加留意即可避免。
高感光度畫質
一直以來,Sony 自己設計開發的 Exmor R CMOS 背照式感光元件,其高感光度畫質都擁有不錯的口碑,而 ZV-E10 II 雖然搭載的是 APS-C 片幅 Exmor R CMOS,但是在 BIONZ XR 影像處理引擎加持下,理論上高感光度畫質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才是。口說無憑,還是要經過實測才能見真章!這次特地帶著 ZV-E10 II 前往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兩棲爬蟲動物館拍攝高冠變色龍,由於在室內環境,加上 PZ 16-50mm F3.5-5.6 OSS II 光圈不大,因此只能藉由拉高感光度來提升快門速度。從實拍的結果來看,ZV-E10 II 在 ISO 3200 時畫質依然有相當亮眼的表現,將合焦處(變色龍的眼睛)100% 裁切放大檢視,可以發現影像仍然保留一定的細節紋理;若是將感光度提高一級至 ISO 6400,依然還算是堪用的範圍,對於需要經常在昏暗環境下拍攝的玩家來說,是可以放心使用高 ISO 的機種。
全新的風格外觀
若說 ZV-E10 II 最讓筆者感到興趣的功能之一,便是全新的「風格外觀」了。畢竟這是前作 ZV-E10 所沒有的功能,而且無論是拍攝靜態影像或動態影片皆可套用,這無疑能夠讓作品色彩有更彈性的變化和運用,而且還可以省去後製調色的時間,方便性不可同日而語。進入 ZV-E10 II 的選單後,在「曝光/顏色」→「顏色/色調」裡可以找到「風格外觀」,該功能是用來取代 ZVE10 等過去機種的「風格設定」。從選單中可以發現 ZVE10 II 共內建十種風格外觀,分別為「ST」、「PT」、「NT」、「VV」、「VV2」、「FL」、「IN」、「SH」、「BW」、「SE」,而且每一種風格外觀都可以進行更細部的調整,包括:「對比度」、「明亮」、「陰影」、「淡化」、「飽和度」、「銳利度」、「銳利度範圍」和「清晰」等八個選項,讓使用者可以藉由風格外觀拍出獨一無二的風格照片或影片。以預設的十種風格外觀來說,「ST」就是標準色調,適用於各種拍攝主題;「PT」能呈現比較柔和的色調,適合用來拍攝肖像;「NT」主要是降低飽和度和些許銳利度;「VV」則與「NT」相反,會提高飽和度和對比度,適合用來拍攝風光景緻;「VV2」主要是以 VV 為基礎再增加明亮和陰影的數值,使整張影像有更亮麗的呈現;「FL」擁有獨特天空和綠色色彩並加強對比,讓影像別有一番味道;「IN」則是透過抑制對比度和飽和度來建立具有磨砂紋理的影像;「SH」套用後會使影像呈現出明亮、通透、柔的色調;至於套用「BW」和「SE」則分別能拍出黑白與褐色的單色調影像。
就筆者實際體驗的心得,風景題材會特別推薦使用「VV」或「IN」這兩種風格外觀,前者能適當增加畫面的飽和度和對比度,使風景作品看起來更立體吸睛,但色彩又不會鮮豔過頭;至於後者則能使影像呈現出令人舒服的偏日系色調,尤其是有光線加持的照片更加適合套用。若是拍攝人像作品,或者影片以肖像為主要拍攝對象時,則推薦套用「SH」,完全能呈現類似日系風格的唯美人像感受;若是拍攝有光影加持的小品,也可嘗試套用「FL」風格外觀,影像將會有點復古的底片味。整體而言,筆者認為 Sony 在導入「風格外觀」這個全新功能後,讓不喜愛後製修圖或調色的玩家來說,也能輕鬆拍出富有獨特色調的作品。
自動對焦性能測試
Sony 在提升有效畫素和錄影規格的同時,也為 ZVE10 II 強化了自動對焦的性能。攤開規格表來看,ZVE10 II 的自動對焦點數量比起 ZV-E10 還要增加許多,從前作的 425 點相位式偵測增加到 759 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覆蓋面積更大,對於拍攝的方便性自然也就更高。此外,ZV-E10 II 的自動對焦演算法也有所升級,除了支援人類 / 動物的主體偵測辨識之外,相較前作更多了鳥類的目標辨識,對於喜愛拍攝飛羽的玩家來說是個福音。筆者在拿到相機之後跑了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鳥園,和桃園大魯閣中正館分別拍攝飛羽以及卡丁車,目的是想藉由這兩者的快速移動特性來測試 ZV-E10 II 的自動對焦性能。
拍攝飛羽時採用「辨識目標:鳥」、「對焦模式:AF-C」、「交叉對焦層級:標準」、「對焦區域:對焦區域」、「過片模式:連拍 Hi+」的設定,並將快門速度視情況設在 1 / 2500 ~ 1 / 4000 秒之間,拍攝目標為綠簑鴿、維多利亞冠鴿和白袖鴿等,從實拍結果來看,只要距離鳥類不要太遠,ZV-E10 II 都會自動啟動主體辨識鎖定鳥類的眼睛,不過由於沒有具備 AI 處理單元的關係,對焦鎖定的效果有些不如預期,尤其容易被茂密的樹枝干擾而跑焦,整體而言成功率大約是三成左右。將拍攝對象換成卡丁車,成功率則呈直線上升,雖然 ZV-E10 II 不具備車輛主體辨識功能,但只要透過手指頭點選螢幕上的被攝目標,ZV-E10 II 就會自動完成對焦並保持追蹤。尤其在反覆測試拍攝卡丁車在經過 85 公尺的直線加速朝相機迎面而來,然後在筆者面前快速過彎的行車動態,這中間包含了從遠到近的縱向,以及過彎的橫向移動,而且車輛速度又快,對相機的自動對焦性能是個嚴苛的考驗,但以結果而論,最終成功率約有七成左右。
錄影規格進化論
ZV-E10 II 最高能夠內錄 4K 60p 4:2:2 10bit 的高畫質影片,並可拍攝 XAVC HS檔案格式,比起前作僅支援的 XAVC S,XAVC HS 是使用 HEVC / H.265 編碼,可獲得更高的壓縮效率,不僅提供更優異的影片品質,也有效縮減檔案大小,節省儲存空間;而且當在進行串流直播時,也能藉由高壓縮效率降低延遲,以獲得更好的觀看品質。收音方面,ZV-E10 II 雖然同樣內建智慧型三音頭麥克風,但卻提供了前作所沒有的指向功能,可依情況選擇前面、後面、全方位或自動等收音方向,再搭配隨附的熱靴兔毛過濾風噪聲,能夠大幅提升收音品質。
ZV-E10 II 另一個讓筆者有感的錄影模式就是「影視部落格設定」。這是從 ZV-E1開始搭載的功能,後來推出的 ZV-1 和本文主角 ZV-E10 I I也均有內建。當開啟後,即可拍攝 24p 且長寬比為 2.35:1 的影片,並且有「觀後感:S-Cinetone / CLEAN / CHIC / FRESH / MONO」和「心境:AUTO / GOLD / OCEAN / FOREST」的風格設定,兩者可以隨意搭配,讓用戶不用後製就能輕鬆拍出富有電影感色調的影片。筆者特別推薦「觀後感:S-Cinetone」+「心境:FOREST」的組合,這種帶有冷、綠色調的色調,再加上 2.35:1 的長寬比,真的有像在觀看電影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ZV-E10 II 的影視部落格設定相較於 ZV-E1 和 ZV-1,更多了「觀後感:User1–User16」的設定,可以讓用戶自行套用登錄的 LUT,拍出專屬自己風格的影片。
加入 AI 會更好
整體而言,ZV-E10 II 對於初期剛踏入影音創作世界的 YouTuber / Vlooger 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它擁有比手機還要好太多的硬體規格、對焦性能,以及具備一鍵切換模糊背景、產品展示設定、指向性三音頭麥克風等實用功能,只要入手一台 KIT 鏡組再搭配 GPVPT2BT 拍攝握把,即能滿足絕大部份的拍攝需求。若是想要拍攝電影感的短片創作,也有影視部落格設定可以套用,能大大省下後製時間讓創作更有效率。不過不知是否因為產品定位關係,最新推出的 ZV-E10 II 居然沒有加入 AI 處理單元,因此不見在 ZV-E1 上相當受好評的「自動取景」和「取景穩定」功能,以及更強悍的 AI 主體辨識,甚為可惜!若真的很介意者,只能提升預算購買 ZV-E1,或是等下一代改款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