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告到「乖乖牌」!微軟如何重塑形象,避開反壟斷訴訟?

從被告到「乖乖牌」!微軟如何重塑形象,避開反壟斷訴訟?

ADVERTISEMENT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司法部近年來積極針對大型科技公司,對 Meta、Google、Amazon 和 Apple 提起反壟斷訴訟。例如,FTC 對 Google 提起了多起訴訟。八月,Amit Mehta 法官裁定 Google 採取行動保護其搜尋業務,違反了反壟斷法。

他在裁決中直言不諱:「Google 是一個壟斷者,而且它的作為就像一個壟斷者,以維持其壟斷地位。」

目前尚未決定該裁決將導致什麼行動。但FTC有可能會建議採取最嚴厲的措施:強制 Google 剝離部分或全部搜尋業務,以拆分 Google。

這是繼其他大型科技公司面臨的訴訟之後的最新發展。今年3月,司法部對Apple提起了反壟斷訴訟,指控該公司採取了各種措施,讓使用者更難從iPhone切換到競爭對手的設備。

在2020年,FTC控告Meta涉嫌反壟斷,聲稱Meta透過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建立了社群媒體壟斷。雖然案件尚未開庭,但若政府勝訴,可能會強迫Meta出售Instagram和WhatsApp。

就在上個月,Amazon 也遭到 FTC 起訴,指控其採取「相互交織的反競爭和不公平策略,以非法維持其壟斷力量」。

有沒有發現少了誰?

怎麼少了市值超過3兆美元,並且是全球領先的AI公司——微軟呢?的確,FTC曾因微軟宣布以690億美元收購遊戲公司Activision而對其提起訴訟,但政府在該案中敗訴。即使政府勝訴,該訴訟與針對Meta、Google、Apple和Amazon的訴訟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訴訟對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構成了生存威脅,甚至可能包括分拆它們。而Activision的訴訟,若政府勝訴,只會阻止微軟在遊戲領域擴展其影響力。

那麼,微軟是如何避免成為目標的呢?畢竟,該公司幾乎壟斷了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作業系統,是全球 AI 領域的領導者,並且在從雲端運算到生產力軟體套件等幾乎所有科技領域都佔有巨大的影響力。

這並非偶然發生的。以下是這家曾經是科技界最大「鯊魚」的公司——一度因FTC提起訴訟陷入困境的企業,如何在聯邦政府面前保持「乾淨形象」的原因,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

成為科技界的「乖乖牌」

早在1998年,微軟就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司法部起訴微軟非法利用其 Windows 壟斷地位扼殺競爭對手。微軟輸掉了這場官司,法官下令拆分該公司。在上訴後,微軟和司法部於2001年達成協議,微軟必須與其他公司共享部分程式碼,並且必須允許非微軟瀏覽器存取 Windows。

這只是一次輕微的懲罰。儘管如此,該公司還是陷入了困境,因為它將重心放在為自己辯護上,而不是積極進軍行動市場、擴展到網路搜尋、專注於社群媒體或投入網路零售。

當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4年成為微軟執行長時,他意識到 FTC 的訴訟讓公司陷入了困境。他決心盡一切努力避免未來發生類似的訴訟。因此,他改變了公司過去的掠奪性文化,並專注於不太可能招致監管機構和執法部門憤怒的技術和行為。

他最重要的舉措是專注於多元化技術,而非專注於單一技術。而且他這樣做並沒有試圖獲得壟斷地位。例如,納德拉在雲端上下了很大的賭注,大幅增加了公司的雲端業務和收入。微軟執行副總裁兼財務長愛米·胡德(Amy Hood)在談到公司最近一個季度時表示:「微軟雲端季度收入為三百六十八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1%(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22%)。」

微軟還從 Windows、OFFICE套裝軟體、AI、遊戲等方面獲得了巨額收入。

關鍵是,這些技術沒有一項接近壟斷地位。Amazon 才是雲端領域的領導者,而不是微軟。由於 iOS 和 Android 的存在,微軟並沒有壟斷作業系統。Google 擁有龐大的辦公室套裝軟體業務,因此微軟也沒有壟斷該領域。雖然微軟在遊戲領域已經變得很大,但法院已經裁定它沒有壟斷地位。

Google、Meta、Apple 和 Amazon 各自都與其擁有壟斷地位的技術緊密相連。這是他們的優勢——但隨著 FTC 和司法部將他們作為目標,這可能會成為他們的致命弱點。

那麼 AI 呢?

這並不是說微軟將永遠避免政府的行動。司法部或 FTC 最終可能會因其在 AI 領域的主導地位而對其採取行動,這並不令人意外。它現在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 AI 公司,而且與該領域的另一個主導者 OpenAI 關係密切。

目前,競爭非常激烈,Google、Meta、Apple 和 Amazon 都加入了競爭,還有其他像 Anthropic 這樣的大公司也在競爭。但如果情況發生變化,微軟成為遙遙領先的領導者,它可能會再次發現自己成為監管機構的目標。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