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華為面對美國技術出口限制,開發了其獨立的儲存技術「磁電混合儲存(Magneto-Electric Disk,MED)」技術,結合固態硬碟(SSD)和磁帶技術,專為溫冷資料儲存而設計。此舉旨在減少對傳統硬碟驅動器的依賴,將企業資料中心和公共雲服務儲存解決方案提升至新的高度。
在2023年3月,華為首次揭示了其MED儲存技術,這是一種融合SSD與華為自主開發的磁帶驅動技術的創新解決方案。面對來自美國的技術限制,華為致力於開發自家設備,以避免可能的硬碟供應中斷。MED的推出象徵著華為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其儲存產品組合涵蓋了高速(熱資料)SSD與冷資料和近線資料(Nearline Data)的MED裝置,完全跳過傳統硬碟。
MED技術的設計和運作
MED裝置是一個封閉單元,對外呈現類似磁碟的區塊儲存介面。其內部包含兩種儲存媒介:NAND SSD和一個磁帶系統,該系統內有磁帶馬達、讀寫頭和磁帶線圈。這與現有的磁帶盒不同,後者僅包含單一卷軸,需裝入外部驅動器進行讀寫操作。
華為的MED設計解決了這一問題。MED內部擁有用於繞回磁帶的空卷軸和負責移動磁帶的馬達,進而實現自動化讀寫。磁帶預設情況下可以將部分繞在兩個卷軸上,使讀寫頭位於磁帶中段,縮短讀寫時尋找資料的時間。
資料流與管理
資料流入MED後,首先由SSD以NAND速度儲存,隨後被順序寫入磁帶以備存檔。溫資料可以快速從SSD中讀取,而冷資料則需磁帶移動至正確位置,這可能需要兩分鐘。此裝置中有元資料映射,儲存並維護於NAND中,幫助控制器系統定位所需資料塊,進而高效讀取資料。
華為的MED系統提供SSD的高速度資料存取以及磁帶的長期儲存優勢,達到雙重目的。這種技術透過融合快閃轉譯層(FTL)與磁帶翻譯層的控制系統來管理,確保資料塊的有序組裝和高效存取。
第一代MED裝置擁有72TB儲存容量,耗電量僅為傳統硬碟的10%。整機架構下,MED單元可以提供每秒8GB的資料吞吐量,超過10PB的儲存能力,且耗電量低於2千瓦,顯示出高密度與節能的優勢。
華為表示,與傳統磁帶系統相比,MED的總擁有成本降低20%。由於不需要機械機器人及物理空間的節省,MED提供了低運營成本的高密度解決方案。這項技術預計會吸引那些受到硬碟供應限制影響的企業與地區。
未來發展和市場影響
華為的MED技術藍圖顯示了持續的技術演進。第二代MED將在2026或2027年問世,裝置尺寸縮小到標準3.5吋磁碟槽位,並引入更短、密度更高的磁帶。這樣的發展將進一步最佳化儲存密度與效能。
透過這項創新技術,華為將傳統的三層儲存架構「SSD-硬碟-HDD-磁帶」簡化為「SSD-MED」的雙層架構。這種簡化可幫助資料中心與雲供應商實現更有效的儲存管理、降低耗電、並加快冷資料存取速度。
華為發展這一技術的根本原因是應對美國的技術出口限制。隨著MED技術的推出,市場分析師認為它可能威脅到WD與希捷等傳統硬碟供應商的市場占有率。尤其在中國及其他可能受到技術供應鏈影響的地區,這種技術或將受到高度重視。
中國的公共雲供應商已與華為展開合作洽談,探索將MED技術用於長期儲存的潛力。華為還計劃推出其他儲存創新,例如使用3D QLC NAND及SLC緩存的60TB SSD,與MED形成高容量儲存的搭配。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