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還在用 USB 充電嗎?古早的 PHS J88 都能無線充電,智慧型手機還用線材傳輸會不會太遜?其實花點小錢買個 TouchStone 套件,智慧型手機也能大玩隔空充電。我們先從無線充電的原理講起,然後告訴大家要準備那些材料與工具,並動手進行實做與充電效率測試。
快速瀏覽:
- 無線充電技術介紹 / 無線供電優勢與全球共通標準 Qi
- 改造材料、施工工具介紹
- 改造實作 Step by Step:以 Samsung Galaxy S3 做示範
- 無線充電效率實測
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已經非常普遍,隨著技術的進步,智慧型手機的軟硬體也不停地進步。過去的雙核心到現在的四核心,處理器時脈也逐步提高到1GHz,甚至到1.7GHz以上,另外還有高容量記憶體、上千萬畫素的內建相機與衛星導航也都漸漸成為標準配備,那還有什麼新技術是少見又正夯的呢?是的,還有我們現在要談的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10年前就有
嚴格說起來無線充電並不是什麼新技術,大概早在10年前就出現在 PHS 手機上。好吧講PHS可能有點小眾,只有筆者這類科技宅比較清楚,若不說 PHS 手機,那電動牙刷總聽過吧!幾乎市面上所有中高階的充電型電動牙刷,就是應用了無線充電的技術。既然連牙刷都能無線充電,為什麼手機普遍做不到?在大改我們的手機之前,先了解無線充電是怎麼辦到。
談到無線充電,就一定會談到這行的先驅者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這位後世被稱為與愛迪生一樣偉大的美籍塞爾維亞裔科學家( 2006 年電影頂尖對決也就是在講尼古拉.特斯拉),他在1891年發明特斯拉線圈,並通過電磁共振原理實現了人類最早的無線能量傳輸,同時奠定未來無線充電技術的基礎理論。甚至在1900 年,特斯拉也嘗試籌建 29 公尺高的沃登克裡佛廣播塔(Wardenclyffe Tower),來實現遠距離的無線電力傳輸。當時因為技術不成熟和其他組織的阻擾因此試驗失敗,不過這也為了未來無線充電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當年PHS經典機種J88,也支援無線充電技術。
3種主流無線供電技術
進入二十一世紀,無線充電技術逐漸成熟,並從理論中獲得幾種實作的可能性。無線充電(或稱為無線供電)技術簡單地說是電與電之間的無線連接,目前的技術大多會讓電力透過二次轉換,像是電力轉磁力、磁力轉電力,以達到「無接觸」供電的目的。
也因為二次轉換的關係,供電效率自然會受到影響,這也是目前需要克服的困境。目前來看成熟的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有3種主要方式,分別是電磁感應式、電磁共振式與無線電波式,接下來看這些技術的差異在哪裡。
1.電磁感應式:
電磁感應是最為常見的無線電力傳輸方式,通過發射端和接收端的線圈相互感應産生電流,從而實現電力傳輸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國中物理課本中就有提到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而我們這次土砲的套件,也是透過電磁感應式的原理運作。運作方式也很容易,首先從電力端(充電器)的線圈提供電力,充電器的線圈因此產生磁力,而接收電力端(如手機、行動電源)線圈感應到磁力,進而將磁力轉換成電力。
使用時2個線圈不需要接觸就能透過電磁感應達到傳導的目的,當然設計上沒這麼簡單,還要考慮雙方線圈的尺寸、接觸距離等因素,這些變因都會影響到充電效率。目前電磁感應式傳輸,可用範圍大約在30mm以內,屬於短距離傳輸。
▲這是1800年代用於解釋電磁感應的教材,讀者更為熟悉的應該是線圈、磁鐵與指南針,從中可看出電磁轉換機制。(圖片來源:Wikipedia)
▲Intel在2010年CES曾展示無線供電技術,透過2個巨大線圈,傳輸的電量可供60W燈泡使用。
2.電磁共振式:
電磁共振是正在研究中的無線電力傳輸方式,利用將能量發送和接收裝置調整到相同的頻率或者特定的頻率,可讓對應的電器產生共振現象,進而實現能量交換的目的。電磁共振的距離比起電磁感應遠一些,最多約可到3m左右。除了距離增加之外,功率可達數千瓦以上,功率比電磁感應式更高也是它的特點。
共振是相當有效率的傳輸方式,單就技術層面來說,只要能設計出共振頻率相同的電源與電力捕捉裝置,就能達到Resonant Magnetic Coupling(磁共振偶合)。共振存在於相當多的物理環境,舉例來說,歌手(或音響)的歌聲將遠端的玻璃震破,就是因為玻璃的頻率與歌手的頻率達到一致,使得玻璃獲得歌手能量,導致玻璃碎裂。
3.無線電波式:
此種無線電力傳輸方式,利用與早期礦石收音機相似的原理,即利用微型高效接收電路捕捉從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並轉化為穩定的直流電壓。在實作上,只要將發射器安裝在插頭上,產品即可捕捉從牆壁反彈的無線電波能量,並隨著負載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如此一來就能將電能傳遞置範圍內的裝置,有效範圍約為1m左右。像是PowerCast就是使用該技術,接收器尺寸約只有硬幣大小,而且成本只有5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50元)。不過這技術喊了多年,仍未有重大突破,離成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篇中提到的應用面,幾乎都是採用電磁感應原理。當然以目前的技術,無線傳送的距離、功率與成本還是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但已經進步到可以輕鬆應用到一般資訊產品如智慧型手機、行動電源等產品上,讓消費者可以馬上享受到無線充電的優點與帶來的方便性。
▲這是 PowerCast 無線充電的關鍵晶片,有P1110與P2110版本,前者用於短距離、高功率,後者則是長距離傳輸。
無線供電優勢與陣營
既然無線充電原理簡單也應用了這麼多年,那本篇是騙稿費的嗎?當然不是,實際上受到技術限制,以前無線充電僅適用於耗電量較低的設備上,前面提到的電動牙刷與PHS手機都是這樣的例子。
隨著技術進步,近年來開始在特殊需求領域,如日系防水手機上應用,後來也有不少手機支援,像是Palm Pre 系列手機(不過此系列已停產),Sony、Samsung、 Nokia 等廠牌智慧型手機上出現。無線充電應用可以帶來什麼優點?當然,高科技的酷炫感是一定有的,但是除了這種 Geek 科技狂熱者所愛好的理由之外,無線充電還有一些優勢。
隨放即充更便利
無線充電器通常是以盤狀、碟狀的方式設計,或以磁力吸附做為固定方式,和一般 USB 等有線充電纜線不同,並沒有方向性限制。回家後只要將手機放在充電器,就能夠自動充電,操作起來更加方便與直覺。智慧型手機若搭配無線充電,舊沒有一條尾巴的限制,要接聽手機或使用直接拿起來即可,沒有了線的束縛更加自由、更加人性,正是所謂的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
安全、耐用還強化結構
由於無線充電沒有傳統纜線方向性的限制,同時也少了插入這個動作,自然也就沒有介面故障損壞的問題,可降低設備故障與出錯的可能性。同時若無線充電應用於防水手機上,由於手機可減少使用的傳輸介面,間接強化手機的結構性,防水效果與設計可以做更好,提供更出色的防水、防塵或防潮效果。
▲Nokia Lumia 920 支援Qi 無線充電技術,也是首款內建Qi技術標準的智慧型手機。
▲日本高階手機常見防水功能,Docomo ARROWS Kiss F-03D就是主打無線充電並具備防水性能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
無線充電陣營 Qi
如同 Wi-Fi是無線網路的標準,藍牙(Bluetooth)是近距離交換數據標準,無線充電也有全球共通的標準Qi。早期無線充電技術較為複雜,雖然大多都是相同基於電池感應模式,但是大多各自為政,設備、電池與技術大多不能共通或相容,不同廠牌的無線充電手機,充電器與電池都不能交替互換使用。
2008年12月17日,全球首個無線充電技術標準化聯盟 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正式成立,並在 2010 年制定並發表無線充電的全球標準 Qi。只需將支援Qi 的移動設備放在Qi充電器上即可充電。從此設備能共通使用,也不需事先做任何配對或是設定。目前 WPC 無線充電聯盟已經有超過 100 家的企業加入,包含Samsung、Nokia、Motorola、LG、Panasonic、Sony、Philips 等消費電子產品大廠,並且各家也陸續推出支援 Qi 標準的智慧型手機、行動電源等產品。
位置對準才能用
不管是何種無線充電的標準包含Qi在內,都必須在線圈在對準的情況下,電池才能獲得最佳的充電效果。通常無線充電產品在商品化時,為了達到充電的最佳效率,都會使用一些小手法讓使用者不經意放對位置。例如Palm TouchStone是利用磁鐵輔助手機自動固定至正確位置,Pansonic Qi充電板則利用偵測技術,透過機械結構將充電線圈移動到正確的位置,並依照擺放順序充電(如果充電設備有一個以上的情況)。理論搞懂了,接下來我們試試如何讓一般智慧型手機也能無線充電。
▲Qi標準與支援Qi標準的充電板、行動電源產品。
Tips:Qi怎麼唸?
Qi可不是什麼英文單字的縮寫,是由中文字的「氣」轉成英文而來,讀法就是氣。會用氣(Qi)做為無線充電技術代號,官方說法是該技術有如氣功一樣,是股無形的流動力量,因此而命名。下次看到Qi別拆成Q跟I來唸,應該讀成氣才對。
延伸閱讀:
簡易 DIY:用鋁罐自己做 Wi-Fi 無線網路訊號增強雷達
(後面還有:改造材料、施工工具介紹)
如果睡覺時手機正在充電,會不會漏接呢?
抱持著疑問與求知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