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NVIDIA於CES25(消費性電子展)期間舉辦的Editor’s Day活動中解說Blackwell與RTX 50系列顯示卡的架構與特色,筆者將於本文進行簡短介紹,並於日後提供更詳細的說明。
AI、省電至上的開發理念
NVIDIA表示RTX 50系列顯示卡的開發目標包含
- 針對新的神經運算負載最佳化
- 節省記憶體流量
- 新的流量管理(Quality of Service)功能
- 電力效率
而他們提出的改進方式包括採用支援神經著色器的Blackwell架構串流多重處理器(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M)、第5代張量核心(Tensor Core,主要應用於AI運算)、第4代光線追蹤核心(RT Core),以及導入AI管理協同處理器、Blackwell Max-Q設計、GDDR7顯示記憶體等措施。
ADVERTISEMENT
延伸閱讀:
CES2025:黃仁勳手持「矽盾」演講,發表Blackwell家族顯示卡、顯示晶片,RTX 5090 71990元月底上市
CES2025: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效能怪獸!雙穿透散熱設計、電路板解密
CES 2025 - NVIDIA編輯日(上):RTX 50系列顯示卡與Blackwell架構特色解說(本文)
CES 2025 - NVIDIA編輯日(下):RTX 50系列顯示卡獨有DLSS 4多畫格補幀功能與Reflex低延遲技術(工作中)
NVIDIA於25年前推出GeForce顯示卡與可程式化著色器(Programmable Shader),開啟像素著色(Pixel Shading)、運算著色(Compute Shading)、即時光線追蹤(Real-Time Ray Tracing)等繪圖技術的創新。而在Blackwell架構導入支援小型神經網路的RTX神經著色器(Neural Shader),讓遊戲開發者能在超級電腦、工作站上針對遊戲需求訓練AI模型,並在遊戲執行過程中於顯示卡上進行AI推論,目前已支援神經材質貼圖壓縮(Neural Texture Compression)、神經材質(Neural Materials)、神經光源快取(Neural Radiance Cache,NRC)等功能。
Blackwell架構的SM具有2倍於前代產品的著色器指令重新排程器(Shader Execution Reordering)吞吐量,並搭配全新的AI工作管理協同處理器(AI Management Processor,AMP),將工作負載排序、分配到對適合的運算單元,以提高整體運算效能。
Blackwell架構開始使用GDDR7作為繪圖記憶體,它能在更低的電壓條件運作,帶來2倍於GDDR6的資料頻寬以及電力效率。
ADVERTISEMENT
在光線追蹤部分,第4代光線追蹤核心加入支援三角型叢集交會偵測與解壓縮引擎,以及改善毛髮光線追蹤繪圖的線性掃描球體(Linear-Swept Spheres,LSS)等功能,能夠大幅提升BVH(Bounding Volume Hierarchy,偵測光線是否接觸到3D繪圖中的多邊型)效能,以達到100倍於前代產品進行光線追蹤繪圖能夠容納的多邊型數量。
在電力效率方面,Blackwell架構也導入新的Max-Q設計,透過更快速的時脈切換與更深層的睡眠模式與電力管理,來改善電力的消耗狀況。舉例來說,由於拉高或降低時脈的速度較先前快,系統能夠以更積極的方式提高時脈以完成工作,然後讓非運作中的區塊進入睡眠模式,待接受到新的工作再喚醒,如此一來就能節省更多電力。
另一方面,Blackwell架構也更新了顯示與編解碼引擎,加入支援DisplayPort 2.1 UHBR20影像輸出,更新部分CODEC格式,且支援YCbCr 4:2:2色採取樣模式,對於提高影片轉檔的效率與畫質有相當幫助。
ADVERTISEMENT
▲NVIDIA在CES主題眼說中透過以GeForce RTX 5090即實執行的Zorah技術展示證明Blackwell架構的能耐。
ADVERTISEMENT
神經著色與光線追蹤大躍進
NVIDIA也跟著Blackwell架構更新RTX Kit,帶來更多強化繪圖品質與效能的功能,除了為遊戲帶來更逼真的畫面與光影效果,也對效能與流暢度有所幫助。
筆者延續前個章節,透過投影片解說與強化品質有關的功能部分。
在看完RTX 50系列顯示卡與Blackwell架構的特色後,筆者將會在下篇文章中繼續解說DLSS 4多畫格補幀功能與Reflex低延遲技術。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