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啟動「波羅的海哨兵」行動,部署無人水面艦艇,強化波羅的海海底電纜監控

北約啟動「波羅的海哨兵」行動,部署無人水面艦艇,強化波羅的海海底電纜監控

ADVERTISEMENT

北約部署無人水面艦艇應對波羅的海安全威脅

近期,波羅的海地區的海底電力和通訊電纜屢遭破壞,北約為此啟動「波羅的海哨兵」(Baltic Sentry)行動,部署至少 20 艘無人水面艦艇(USV),以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並提升對區域態勢的掌握。

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ACT)最高盟軍轉型司令皮耶‧范迪耶(Pierre Vandier)表示,這些艦艇將於數週內交付盟軍海上司令部(MARCOM),並進行 24 小時監控。范迪耶指出,該計畫旨在整合所有圖像、影片及雷達數據,形成單一共享網路,提供更快速的行動線索,支持業界、海岸警衛隊及其他相關單位。

這次部署是北約首次在軍事行動中實驗無人水面艦艇,重點在驗證其情報收集與應對威脅的能力。艦艇將在初期由人工控制,後期引入更高的自主性,與其他海上資源協同作戰,包括「常設北約海上集團 1 」(Standing NATO Maritime Group 1,簡稱 SNMG1)的 12 艘艦艇及不明數量的海上巡邏機。

無人水面艦艇的功能與技術優勢

無人水面艦艇,又稱「海上無人機」,具備多項軍事與民用應用潛力:

軍事應用:

  1. 情報收集與偵察:搭載雷達、聲納和光電設備,用於監控海域動態。
  2. 反潛作戰:可探測並追蹤潛艇,增強水下安全。
  3. 水雷戰:執行水雷探測與清除任務。
  4. 海上巡邏:監控邊界,打擊走私及海盜活動。

民用應用:

  1. 海洋科學研究:採集海洋數據,例如水溫、鹽度和海流等。
  2. 環境監測:搭載環境監測儀器,評估水質及空氣質量。
  3. 海上搜救:配備救生設備,用於快速應對緊急狀況。

技術層面,無人水面艦艇可搭載光學及電磁傳感器,通過被動感測器捕捉周邊環境信息,提升態勢感知能力。未來,這些艦艇的智能化和自主性將進一步提高,應用場景將更廣泛。

美軍的通用無人水面載具 (CUSV) 在北約 REPMUS 22 演習期間的海上試驗中駛過西班牙海軍 P45 巡邏艦。圖片來源:北約

「波羅的海哨兵」行動背景

本次行動旨在應對波羅的海地區日益增加的海底基礎設施威脅。2024 年 11 月起,該區域發生多起疑似人為破壞事件,包括與俄羅斯相關聯的船隻利用錨具破壞海底電纜的行為。其中,芬蘭和愛沙尼亞間的 Estlink 2 電力電纜受損,另一艘中國貨輪「義鵬 3 號」則涉嫌損壞連接瑞典與立陶宛的 Norbalt 電纜。

波羅的海周邊國家,包括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及德國等,聯合聲明強調將嚴懲任何試圖破壞基礎設施的惡意行為者,並呼籲加強國際合作,防範此類行為重演。

「北歐守衛者」(Nordic Warden)是由英國主導,旨在反制俄羅斯影子艦隊的行動。圖片來源:挪威國防軍

無人水面艦艇的全球應用與未來展望

無人水面艦艇在烏克蘭戰爭中嶄露頭角,曾協助烏克蘭在黑海對俄羅斯進行有效打擊。同時,美國和中國等國家也在加速無人艦艇的部署和實驗應用。例如,美國海軍第 59 特遣隊在中東地區使用各類無人水面艦艇進行偵察與重大演習,提升監控能力。

台灣近期也針對海底電纜安全展開行動,特別是在中國船隻涉嫌破壞連接台灣與美國的海底網際網路電纜後。台灣海軍與海岸警衛隊合作,利用艦艇監控異常航行行為,並計畫引入更多科技手段應對未來威脅。

「波羅的海哨兵」行動的實施,不僅展現北約在面對新型威脅時的快速反應能力,也為無人水面艦艇的實戰應用提供了重要測試平台。隨著技術的進步,無人水面艦艇將在軍事與民用領域發揮更關鍵的作用,為全球海洋安全與基礎設施保護注入新力量。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