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出門在外總有沒電的時候,當你需要行動電源,或許你會想到租借共享行動電源的服務,不過,應急的狀況解除後,有時卻不知道該怎麼歸還行動電源,反而成一個難題。而在共享行動電源同樣急速鋪開的日本,人們不僅沒被這個問題困擾,反而輕鬆地將問題變成了一種新的副業。在日本,「還行動電源」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大型真人GPS實境手遊——還會爆現金的那種。
「還行動電源」成為一個真人GPS實境手遊
家住千葉縣的花璃子每天下班都會隨手接一單「任務」。
她工作在東京新橋,那是居酒屋聚集的繁華區,每到晚間散場時分,行動電源的槽位都會「滿到爆」。花璃子的「任務」就是取出這些槽位裡多餘的行動電源,再找到缺少行動電源的機台還回去。
ADVERTISEMENT
花璃子通常選擇在千葉縣「還電源」,因為正好通勤順路,下了電車走回家的路上,就可以順手歸還。 任務完成,能獲得四五百日圓的獎勵,約等於新台幣一百元左右,不算很多,但起碼「打平」了通勤車資。
這就是日本解決共享行動電源「易借難還」的妙計:邀請「勇者」來幫忙。
ADVERTISEMENT
任何人,只要打開名為Spotwork的APP,搜尋附近多餘的共享行動電源,將其取出,再歸還至顯示缺少行動電源的機台,就可以獲得現金報酬。 註冊非常簡單,一反日系網站那種反人類的繁瑣驗證流程,只需要簡單填寫幾個資訊,就可以參與進來。
沒有經驗和年齡限制,不論是學生還是老人家,都可以成為新「勇者」。 成功調度一個行動電源,就可以拿到55日圓,就像新手村的輕鬆小任務。
ADVERTISEMENT
熱愛二次元的日本,總能把生活ACG化
同樣的機械技術,別人在製造工業機器人,日本首選手搓鋼彈;同樣的AI技術,別人在製作商業模型,日本的虛擬歌姬滿街都是。在別的國家,把共享行動電源從擁擠的歸還點運往不足的點位,是一個特定職位——維運人員。而在日本,行動電源公司選擇與零工平台合作,把這份工作拆分給無數個動態組合的臨時員工。
相比於養活一個專門做這事的正職員工,Spotwork的優勢顯而易見: 不僅不用支付招聘、員工福利等用人成本,而且臨時員工可以在平台24小時接單,隨時以最快速的動作調整行動電源的分布狀態。
對於「勇者」來說,Spotwork也是CP值頗高。雖然你不能靠這個養活自己,算下來,每小時的收入通常還是低於日本最低時薪。但做為一種閒暇時的額外收入,也是不無小補,因為它真的太輕鬆了。
ADVERTISEMENT
有YouTuber發現,由於共享行動電源的點位非常多,所以可以領取的任務也很多,尤其是在市中心,下樓就可以拿到五個多餘的行動電源,走個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歸還點。掃碼還機,三百日圓就進帳了。 不論做什麼,都能順便「解個任務」。
有人送Uber的路上順手帶上幾個,有人一邊遛狗,一邊就把任務完成了。 還有人專門在凌晨掃街,每天隨機找一個地點,騎著腳踏車,把方圓五公里內的任務全部領取,既探索街區,也運動健身。
甚至,你還能鑽漏洞。當你手機快沒電了,就在附近領取一單任務,取出的行動電源可以隨便給自己手機充電,用完後找個點位歸還就好。這樣一來,不僅不用付行動電源的租借費,還白賺了一筆佣金。由於平台政策非常寬鬆,領取任務後有兩週的完成時間,所以拿到行動電源後不用急著還。
Spotwork一推出後,立刻大受歡迎,註冊人數迅速超過六萬。 在日本經濟新聞每年推出的「熱門商品排行榜」中,它還被選為僅次於「大谷翔平」的年度現象級消費現象。 許許多多個「花璃子」共同組成的共享行動電源的即時調度員,活絡了這些藍色能量塊在城市中的流轉。 而這,也是日本新零工經濟的冰山一角。
Spotwork打零工讓「小事」也有錢賺
Spotwork是一款App的名稱,也是一種2024年在日本非常流行的工作方式——打零工。 正如這串英文的意思,「現場作業」,Spotwork提供的是「一次性」的單次工作機會,到了就做,做完就走,平台發薪,乾淨俐落。 因為不需要面試、不需要試用期,不需要長期的固定時間,Spotwork儼然成為上班族換口味的兼差首選。
聽起來就像「日薪工」,實際上,Spotwork的很多工作,比日薪工更加零散。 大多可以說是「時薪制」,甚至「以分計酬」,打開App之前,你永遠不會知道竟然還有人會為了這些「小事」付錢。
比如一份平台上寫著「工作時間10分鐘,報酬330日圓」的工作,原來是給垃圾拍照。 公寓管理者需要確認,垃圾箱裡的垃圾袋有沒有好好綁緊,於是發布了這個任務。 對於就住在附近的人來說,拍這幾張照片,可能還不用10分鐘。 還有大量的建築物、工地拍攝需求,只需在晴朗的天氣,為不動產公司拍幾張房屋照片,就可以獲得幾百日圓的回報。
還有檢查自動停車場是否有違規停車、蒐集空屋資訊、調查電動汽車充電樁的設置情況、張貼支付App的QR Code,許多需要大量人力的簡單工作,都被化整為零地外包給「新零工」。
與「日薪工」最大的不同是,「新零工」並不靠這份工作養活自己。 以工作回報來說,Spotwork其實不高。 一位YouTuber花了四個小時完成23件拍攝工作後,只拿到了2320日圓,以時薪計算,收入遠遠低於東京都的1100日圓最低時薪。
對於「勇者」們來說,這更像一種打發時間的休閒活動。 他們之中,有人是家庭主婦,有人是在校學生,也有休假中的上班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濟來源,而打零工則是賺點零用錢。
家住東京的山本,星期天起床後就會去打份零工。這一天,她選擇在居酒屋的午餐時段幫忙。擔任服務生從11點工作到12點半,她拿到了1800日圓。轉眼,剛賺到的錢又花掉了。一下班,山本就換上時髦漂亮的外套,變身都會時髦女性。她的嗜好是逛咖啡廳,中午賺的錢就拿來喝咖啡。
有大學生趁從外地來東京看演唱會的空檔,打個零工。 也有家庭主婦在送小孩去上學後,打兩個小時零工再回家煮飯。
一個月賺個五六萬日圓,不算多,但既能接觸新的工作,又能賺點外快,還是讓許多人樂此不疲。 就像當初的《Pokemon GO》,大家對於「臨時工」的熱情,幾乎可以用爆發來形容。 2024年,日本最大的Spotwork平台Timee註冊人數超過八百萬,占總勞動人口的15%。 一舉把Timee推上了上市公司。
後期加入的mercari halo等公司,也迅速獲得大批用戶。 日本電視台在台場、新宿、澀谷等地進行的調查發現,10-40歲的受訪者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做過Spotwork。
少子高齡化,勞動力短缺,日本缺工早已不是新聞。 有預測推斷,到2030年,日本勞動力缺口將達到三百四十萬人。 這些年,日本用盡各種方法,試圖增加勞動力,比如鼓勵大家多生小孩,引進外籍「技能實習生」,補充年輕勞動力。 但還是有許多中小企業因為請不到人而被迫倒閉。新零工Spotwork因此應運而生。
在日本,除了生小孩和引進移民之外,他們找到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第三條路:更有效率地運用現有的勞動力。 而當工作變成一款即時回饋、隨時可以抽身而去的遊戲,人們對於工作的厭惡也轉向興奮和期待。 有時,我們所厭惡的,或許並非工作本身,而是失去自由的感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