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工智慧 (AI) 巨擘 OpenAI 正積極推進其自研晶片計畫,目標是開發第一代專為 AI 應用設計的晶片,藉此降低對 NVIDIA 的高度依賴,並開拓更多元的晶片供應管道。業界消息人士透露,OpenAI 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款自研晶片的設計,並計畫委託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TSMC) 負責生產製造。針對此項消息,OpenAI 與台積電皆不予置評。
自研晶片力拚 2026 年量產,首款晶片聚焦 AI 模型訓練
根據最新進展顯示,OpenAI 內部對於自研晶片的量產目標相當積極,預計最快可於 2026 年正式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然而,晶片製造的過程可謂是「燒錢」的競賽,光是首次流片 (tape-out) 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千萬美元,而且還需要約半年的時間才能生產出成品晶片,若想加快製造時程,更需支付額外費用。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流片並不保證晶片能順利運作,一旦測試失敗,就必須找出問題根源並重新流片,箇中挑戰可見一斑。
消息人士進一步指出,OpenAI 內部將這款專注於 AI 模型訓練的自研晶片,視為增強與其他晶片供應商談判籌碼的戰略工具。換句話說,即使初期自研晶片的效能可能無法完全取代 NVIDIA 的高階產品,但 OpenAI 仍可藉此展現其技術實力,並在與其他供應商的合作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而 OpenAI 的工程師團隊也已規劃,在首款晶片問世後,將持續進行迭代更新,開發出更先進、功能更強大的 AI 處理器。
ADVERTISEMENT
博通攜手操刀晶片設計,核心團隊人數倍增至 40 人
OpenAI 的自研晶片計畫,是由 Richard Ho 領軍的內部團隊與晶片設計大廠博通 (Broadcom) 共同合作開發。值得關注的是,該團隊在過去幾個月內規模迅速擴張,人數已倍增至 40 人。Richard Ho 本人是一年多前從 Google 跳槽至 OpenAI,他過去在 Google 曾領導客製化 AI 晶片的開發專案,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然而,相較於 Google、Amazon 等科技巨頭,OpenAI 的晶片設計團隊規模仍相對較小。據了解晶片設計預算的業界人士透露,一個大規模的全新晶片設計專案,光是單一版本的開發成本就可能高達 5 億美元,若再加上後續必要的軟體和周邊設備開發,成本更可能翻倍。
AI 模型競賽白熱化,自研晶片成科技巨頭新戰場
近年來,包括 OpenAI、Google 和 Meta 等生成式 AI 模型開發商已紛紛證明,資料中心串聯的晶片數量越多,AI 模型的智慧程度就越高,這也使得他們對高效能晶片的需求呈現爆炸性成長。Meta 宣告明年將在 AI 基礎設施上豪擲 600 億美元,Microsoft 更預估 2025 年的相關投入將高達 800 億美元。
ADVERTISEMENT
目前,NVIDIA 的 AI 晶片在市場上獨佔鰲頭,市佔率高達 80%。OpenAI 近期也傳出參與了美國總統川普上個月宣布的 5000 億美元「星際之門」基礎設施計畫,其合作夥伴更包括軟銀 (SoftBank) 和甲骨文 (Oracle) 等科技巨擘。
然而,隨著 AI 晶片的成本不斷攀升,以及對單一供應商 (NVIDIA) 的過度依賴,促使 Microsoft、Meta,以及現在的 OpenAI 等科技巨頭,開始積極尋求內部或外部的替代方案,以降低成本並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
初期部署規模有限,自研晶片戰略意義重大
消息人士透露,OpenAI 的自研 AI 晶片將具備訓練和運行 AI 模型的能力,但初期部署規模將受到限制,主要將用於運行 AI 模型,在公司整體基礎設施中扮演的角色也相對有限。
ADVERTISEMENT
業界分析師指出,OpenAI 若想建立像 Google 或 Amazon 那樣全面的 AI 晶片專案,勢必需要招募數百名,甚至上千名的工程師,投入更多資源和時間進行研發。儘管如此,OpenAI 跨出自研晶片的第一步,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展現了 OpenAI積極掌握 AI 核心技術的野心,也預示著 AI 晶片市場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