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英國政府近日被揭露正在開發一項「謀殺預測系統」,企圖透過演算法分析個人資料,以預測誰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殺人犯。這項引發爭議的計畫,宛如好萊塢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情節在現實中上演,也引發隱私權、數據濫用與制度歧視的激烈討論。
電影《關鍵報告》描繪一個近未來社會,政府透過三位能預知未來的「先知」,建構了一個能預防犯罪於未然的系統。警方根據預測,將人們在尚未犯罪前就加以逮捕與處置,儘管初衷是為了公共安全,但隨著劇情推進,預測準確性的質疑與自由意志的辯證,揭示出科技與權力結合下的道德危機。如今,英國政府的實驗性計畫儘管沒有「先知」,卻打算用大量個人資料與演算法來扮演類似角色,企圖識別出「潛在兇手」。
這項原稱「謀殺預測專案」(Homicide Prediction Project)的研究計畫,由首相辦公室在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任內委託推動,目前由司法部主導進行,現更名為「共享數據以提升風險評估」。根據監督團體 Statewatch 取得的政府文件,研究團隊使用來自監獄與緩刑署,以及大曼徹斯特警方的資料,試圖找出與未來謀殺案件風險高度相關的個人特徵。
ADVERTISEMENT
但與《關鍵報告》中被控殺人者尚未行兇便遭拘捕的爭議類似,這項系統在資料使用上已引起道德與法律的雙重批評。Statewatch 指出,研究中所使用的資訊不僅限於有犯罪紀錄者,還包含曾是受害者的民眾、自殘紀錄、心理健康狀況、家暴背景,以及與警方首次接觸的年齡等敏感資料,甚至涉及殘障與成癮狀態等「特殊類別個資」。
儘管司法部強調該計畫「僅為研究用途」,並聲稱僅分析有定罪紀錄者的資料,但監督團體擔憂這類系統若發展成熟,將導致政府對一般民眾進行更深層次的監控,並根據統計風險而非實際行為進行預防性干預。
Statewatch 研究員索菲亞·萊爾(Sofia Lyall)認為,這是另一個以科技之名行控制之實的例子,將偏見程式化、制度化,並加諸在少數族裔與弱勢群體身上。這套系統可能將心理健康問題與貧困當成潛在犯罪風險因子,進一步鞏固原本就存在於刑事司法體系中的結構性歧視。
ADVERTISEMENT
與《關鍵報告》中探討自由意志是否能抵抗預測的宿命論類似,現實中的批評者也質疑,預測一個人是否會犯罪的做法,不僅技術上不可靠,更在倫理上動搖無罪推定的核心價值。當科技與政府聯手建立犯罪風險模型時,誰來決定什麼是危險的特徵?當演算法根據過去資料預測未來行為,是否也將過去的偏見複製到未來?
目前該計畫仍處於資料分析階段,尚未進入實際應用。不過,官方已明言將發布研究報告,並評估此類系統是否能提升風險評估工具的效能。支持者主張,這可能有助於加強公共安全,減少嚴重暴力案件的發生;但反對者則警告,若不加以監督與規範,這類預測技術恐將開啟「犯罪懲罰前置化」的新時代,讓《關鍵報告》不再只是電影劇情,而成為我們面對的現實問題。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