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隨著 Switch 2 傳出首波首發遊戲價格可能達到 80 美元(約新台幣 2,600 元),遊戲定價再次成為玩家社群爭論焦點。而前 SIE(索尼互動娛樂)美國區總裁 Shawn Layden 近日也對「遊戲該不該漲價」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觀點是:漲價其實早該來,只是方式應該更溫和。
Layden:照通膨來算,遊戲價格根本是在「降價」
在與遊戲媒體 PlayerDrive 的對談中,Shawn Layden 表示:「1999 年一款遊戲是 59.99 美元,換到 2025 年按通膨換算,應該值 100 美元了。玩家生活成本變高,遊戲公司卻一直不敢漲價——但他們也許早就該這麼做了。我在任的時候就覺得:每一代主機遊戲價格調漲 5 美元,變成一種慣例,其實是比較健康的做法。」
他認為若每一代主機推出時,遊戲價格都穩定地上調 5 美元,那麼現在的定價落在 80 或 90 美元也不會讓人感到這麼突然。
ADVERTISEMENT
從卡匣時代到現今,遊戲價格幾乎沒動過
事實上,許多業內人士與國外媒體也指出,遊戲價格在 SNES/世嘉 Mega Drive 時代就落在 60~80 美元區間,而在之後長達 20 多年的時間裡,主流 AAA 遊戲價格幾乎沒變,直到 PS5 與 Xbox Series X|S 時代才開始突破 70 美元。
台灣市場雖然受到美金定價與區域定價影響,一線 3A 大作早已普遍落在新台幣 1,990~2,290 元區間,若真如 Layden 所說未來進一步漲至等值 90~100 美元(約新台幣 2,800~3,200 元),勢必將挑戰玩家接受度。
玩家該為遊戲漲價做好心理準備?
這番言論也引發社群熱議。許多玩家雖然對漲價感到不滿,但也有人認為若遊戲內容夠豐富、品質過硬,還是願意埋單。不過有網友指出,問題關鍵在於漲價的同時,遊戲品質與完成度是否有同步成長,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重點。
ADVERTISEMENT
特別是像《GTA6》這種備受矚目的大作,若未來真的賣到 90 甚至 100 美元(超過新台幣 3,000 元),玩家願不願意買單,恐怕得看成品到底有多「神」。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