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8:30

前英特爾CEO:蘋果難將製造業帶回美國,重建完整供應鏈恐需數十年

ADVERTISEMENT

近年來美國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蘋果(Apple)也多次傳出評估在美國本土生產iPhone的可能性。然而,前英特爾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日前公開表示,這樣的構想「不可能一蹴可幾」,完整遷回製造業需要數十年時間與龐大的經濟誘因支撐。

重建供應鏈不是只蓋一座工廠這麼簡單

基辛格指出,要在美國製造iPhone,並非僅靠蘋果自建一座組裝廠就能解決。真正困難的是背後那套龐大且複雜的供應鏈生態系。他強調:「你必須先在某地建廠,然後吸引塑膠零件廠、電阻器廠、顯示器廠等聚集在周圍。這不是一夕之間能完成的,而是一條需要長期培養的科技鞭型供應鏈。」

他補充,供應鏈會隨著資金、產業人才、配套設施逐步沉澱,但這個過程動輒耗費數十年,且並不會單憑政府「要求」就會實現,必須靠資本投入與經濟誘因來推動。

ADVERTISEMENT

這番發言出現在美國近期針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背景下。根據報導,美方已針對來自中國的部分產品課徵最高145%的關稅,同時暫時豁免智慧型手機、筆電與半導體產品的對等關稅,避免對本地科技消費品市場造成直接衝擊。

然而,專家分析認為,若蘋果被迫調整供應鏈以因應關稅風險,長期將可能導致生產成本上升,進而反映在iPhone、Mac等產品價格上。這種成本轉嫁策略恐抑制市場需求,也可能影響蘋果股價表現。

蘋果製造回流?關鍵仍在亞洲

儘管蘋果已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印度與越南,嘗試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整體供應鏈仍深度綁定亞洲。台積電、鴻海等台灣企業仍是其核心合作夥伴,短期內要將這套成熟體系轉移至美國,面臨技術、人力、成本與政策等多重挑戰。

ADVERTISEMENT

因此,基辛格的發言也提醒市場,不應對蘋果「美國製造」的前景抱持過度樂觀,真正的製造回流之路,才剛開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