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6 11:30

觀點:從中國官方網路地圖反思,為什麼網路地圖自由使用、發揮公民力量很重要

ADVERTISEMENT

【編按】Google 地圖除了可以查詢位置資訊,其互動與開放的介面,也能在重要時機發揮強大的公民力量,例如在或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網友製作的災情地圖,對資訊彙整起了很大作用。中國也模仿 Google 地圖推出了「天地图」,但不同的社會體制,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來看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教葉高華老師的觀察。

網路地圖科技有助於公民社會的深化嗎?

在傳統的地圖上找出某條不熟悉的街道,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更不用說是找出某個門牌號碼的位置了。不過,現在我們只要在Google Maps上輸入地標或門牌號碼,就能夠立刻找到其位置,甚至瀏覽街頭巷尾的實景。事實上,Google Maps不僅單向提供地理資訊而已,其更強大的威力是讓我們能夠在地圖上做標記並分享給其他人。此種互動式開放介面促使公民集結與傳遞公共地理資訊,共同繪製公民地圖。例如,由居民回報各地輻射量而成的輻射地圖()就是一種公民地圖。八八風災與三一一震災時,公民地圖更是為災情資訊的彙整與救災資源的分配做出重大貢獻。因此,許多觀察家相信網路地圖科技賦予公民接觸地理資訊的力量,有助於公民社會的深化。

ADVERTISEMENT

▲公民地圖之一種:由居民回報各地輻射量而成的。

最近,威權的中國政府也模仿Google Maps,推出網路地圖系統:天地图()。根據官方說法,天地图的目標是為中國人提供完整的地理資訊,以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天地图是否真的像Google Maps那樣,能夠賦予公民接觸地理資訊的力量?還是正好相反,天地图是中國政府用來控制公民如何理解世界的手段? 

ADVERTISEMENT

 天地图呈現的地圖也包含主權宣示。

中國地圖管制歷史

早在網路地圖興起之前,中國政府已運用兩個手段嚴密控制地理資訊的傳播。其一是地圖出版審查;其二是壟斷地圖出版。

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第17、18、21條的規定,地圖在印刷之前必須提交政府主管部門審核。而做為最高審核機構的國家測繪局則制訂「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以下簡稱「若干规定」)做為審核標準。「若干规定」有許多奇特的規範。例如,第4條規定地圖的精確度不准高於50萬分之一;第5條規定地圖比例尺一旦大於50萬分之一,就不准提供經緯度或地理坐標。換言之,只有在圖面1公分大於實際5公里的地圖上,才看得到經緯度或地理坐標。照理說,地圖是愈精確愈好。中國政府卻不准人民看到太精確的地圖。

ADVERTISEMENT

「若干规定」第6條規定:從漢代以後(亦即公元前202年以後)的中國疆域都必須畫出當代中國疆域,包括臺灣、南海諸島、釣魚台等。這很明顯是抵觸史實的。當代中國疆域形成於17-18世紀。在那之前,滿洲、蒙古、新疆、西藏、臺灣都擁有獨自的歷史。諷刺的是,「新疆」這個名稱本身就表明其為中國的新領土。但是在這樣的規範之下,死對頭的漢與匈奴也必須被畫成同一個國度。這完全映證Benedict Anderson指出的,地圖在想像共同體的的建構中扮演重要角色。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民能夠走遍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認識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既然如此,他們如何能夠想像他們必須屬於同一個國度?顯然,中國政府處心積慮地用地圖強調他們擁有共同的歷史,即使那樣是抵觸史實的。 

 死對頭的漢朝與匈奴,也必須畫成同一國。

ADVERTISEMENT

中國政府似乎認為地圖出版審查機制仍不足以控制地理資訊的傳播,於是放出更大的絕招:乾脆由官方力量來壟斷地圖的出版。1954年,中國政府將16家主要的地圖出版業者強制整併為「地图出版社」(後改稱「中国地图出版社」),置於北京就近控制。此後數十年間,中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地圖幾乎全由這家出版社出版,從行政區域圖、道路地圖、旅遊地圖、教學用地圖、學術調查地圖、歷史地圖,無所不包。近年來,有較多業者被允許出版地方性的交通旅遊地圖。不過,依然只有中国地图出版社能夠出版世界性地圖與全國性地圖。因為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第11條的規定,只有「中央級專門地圖出版社」能夠出版世界性地圖與全國性地圖。而中国地图出版社至今仍是唯一的中央級地圖出版機構。透過將地圖出版集中於單一的管道之下,中國政府更方便控制地理資訊的傳播。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官方網頁上便毫不掩飾地標榜:「我社的中国行政区划和世界政区图,在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版图意识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網路地圖時代的監控

透過審查與壟斷兩個手段,中國政府對於地理資訊的控制原本是天衣無縫。直到網路地圖興起,這套地圖管制體系出現了破綻。許多國外地圖或未經中國政府審查的地圖,可輕易地展現在中國網民眼前。面對這樣的新局面,中國政府試圖將審查與壟斷兩個手段延伸至網路地圖的領域。

首先,中國政府發動「问题地图治理行动」,掃蕩網路上未經審查的地圖。例如,「行政区划论坛」是一個由愛好地理資訊的中國網民組成的網路社群。其成員經常在網路上交流自製的詳盡行政區域圖,終於遭到中國政府掃蕩而被迫搬遷至海外。2010年,中國政府規定任何網路地圖系統必須將伺服器放在中國並接受審查,才能夠獲得許可。Google在遭受一連串的攻擊之後,終於決定撤出中國。

就在Google Maps被驅逐出境之後不久,中國政府立刻推出天地图。這情況如同微博取代Twitter、人人网取代Facebook、优酷取代Youtube、百度取代維基。毫無疑問,天地图的內容完全符合「若干规定」的規範。例如,天地图提供的經緯度只到小數點後兩位,使其精確度不可能高於50萬分之一。天地圖將所有中國宣稱但並未控制的領土畫進中國疆域內。以喜馬拉雅山分水嶺以南地區(Arunachal Pradesh)為例,Google Maps以虛線客觀呈現這個地區存在主權爭議,但天地图呈現這個地區的歸屬是不容爭議的。

 

▲A:天地图呈現藏南地區的歸屬不容爭議(以紅線畫邊界);B:Google Maps呈現藏南地區(Arunachal Pradesh)存在爭議。(紅線是中國政府所畫,藍線則是具有爭議的部分)

 

科技如何發展取決於社會體制

地理資訊方面的差異,還不是天地图與Google Maps最大的差別。我認為兩者之間最巨大的鴻溝,是天地图只單向提供地理資訊,不像Google Maps那樣讓使用者能夠在地圖上做標記並分享給其他人。換言之,天地图的資訊是封閉的,只能由政府來決定要餵什麼樣的資訊給使用者。如同輻射地圖或災情地圖那樣的公民地圖,在天地图中是不可能產生的。

 天地图不可能賦予公民接觸地理資訊的力量。正好相反,天地图是中國政府用來控制公民如何理解世界的手段。雖然許多觀察家相信網路地圖科技有助於公民社會的深化,但那顯然只會發生在民主自由的體制中。在威權專制的體制中,網路地圖科技反而成為統治者用來控制人民的利器。由此可見,科技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主要關鍵仍在於社會採行什麼樣的體制。

 

文章來源:(),T客邦已取得轉載授權

作者:葉高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其部落格「」,從地圖來觀察歷史與社會變化,每張地圖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