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波士頓爆炸攻擊發生後,一位新聞學教授指出,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攻擊,目的即是讓恐懼快速散播。而社群平台,恐怕就是加速恐懼散播的催化劑。
▲圖片來源:
ADVERTISEMENT
事發時,運動員們正在向終點衝刺,觀眾席上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但是兩枚炸彈幾乎在同一時間,在相距不到 100 米的兩處地點爆炸,頓時使氣氛變得緊張、充滿血腥和恐懼。
很多人今天一大早起床後打開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各種新聞類 app,就會看到撲天蓋地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相關消息,有文字、傷亡數字和各種照片,這是一起令人悲傷,同時感到氣憤的事件。同理心較強的人哪怕不是在現場,都會難受好一陣子。
在紐約城市大學研究所教授新聞學的教授 Jeff Jarvis 立刻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 〈 A media attack 〉,指出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攻擊,目的即是讓恐懼快速散播。
The attack on the Boston Marathon was designed to maximize media coverage: a popular event with cameras everywhere and a narrative that will be sure to follow about innocent enjoyment henceforth ruined by danger.
這場波士頓馬拉松的爆炸攻擊是為了讓媒體曝光效應極大化而設計:一場非常受歡迎、四處都是攝影機的活動,從此會被描述成一場被危險給毀了的事件。
ADVERTISEMENT
▲Jeff Jarvis(照片來源:)
根據媒體的報導,兩起爆炸處都是在馬拉松的終點附近——可能也是專業攝影師最多的地方。而現代科技,例如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口使用的社群網站、高速行動網路讓人們可以快速上傳高解析度的照片和影片...... 這些都讓事件發生後消息得以快速擴散,只是訊息在傳遞的同時,也隱含著恐懼與悲傷的情緒。或許是時候讓社群平台重新思考訊息排列的演算法與過濾機制,降低重大新聞事件讓許多使用者感到自己被訊息轟炸(另一種說法叫「洗板」)所產生的後遺症。
Jarvis 教授指出,這次的攻擊恐怕會是個先例,此後舉辦類似活動的同時,人們也將擔心活動的安全,或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來確認現場安全。他舉了自己在印度新德里飯店的例子,所有進出車輛都必須被檢查、每位客人的包包都要經過 X 光掃描(該飯店的經營者同時也是孟買那間汽車炸彈恐怖攻擊事發飯店的經營者)。
ADVERTISEMENT
而如同 Jarvis 教授所說,緊接著在本週末舉辦的倫敦馬拉松立即蒙上陰影,BCC 指出倫敦方面將近一步就安全問題進行探討,而且不僅是馬拉松,就連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葬禮的安全維護也會因此加強。
▲圖片來源:Twitter
ADVERTISEMENT
事發後,除了現場的救援行動之外,網路公司如租屋服務 Airbnb 也立刻發佈了一頁「Urgent Boston accommodations」給亟需住所的人參考,或是讓使用者提供自己的空間作為受害者安置處;Google 更是提供了「」讓大家尋人,或是提供相關訊息;而另一家 Twillo 也為手機通話服務無法使用的人提供解決方案「」(案發後當地的手機網路迅速被關閉,以避免歹徒繼續用手機引爆炸彈)。
▲圖片來源:
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的確是訊息擴散的幫手,人們總是會舉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作為正面的例子。但有時候,也可能成為加速恐懼和悲傷擴散的催化劑,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心的議題,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討論。
本文出處為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 T客邦獲 Inside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