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9 09:00

Facebook、微網誌,網路使用大調查結果公開(上)

ADVERTISEMENT

經過一星期來各位讀者的積極填答,以及轉發再轉發的大力協助下,我們的共有1,282人填答,遠遠超出我們預計的320份,足足超出四倍之多。每份問卷在建立之初,或多或少都包含了研究者的假設。看到結果後也讓我們感到相當訝異,有符合我們預期的,也有許多當初根本沒想到會這樣的結果。就讓我們來分析結果!

《一、性別與年齡比例》

於T客邦發佈問卷時,最令我們擔心的就是性別比例。畢竟電腦王王團活動中,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男性。結果出來時可讓我們鬆了一口氣,男女比例約為53%:47%,至少沒有陽盛陰衰得太嚴重。

年齡則是符合我們的預期,依照台灣電腦於80年代開始普及,網路原生使用者都在35歲上下。年齡的分佈也符合統計學中的標準分配,年齡層不會過於集中。不過,18~25歲的學生族群與25~35歲的社會人比例差不多,看來Facebook也發揮本長,在校園裡發光發熱。

ADVERTISEMENT

《二、facebook使用習慣調查》

結論一:95%的人使用真實世界中的名字

到底要用真名還是匿名,這個問題一直在中文網路圈爭執不休,但是Facebook的出現,卻讓這個問題劃下了終止符。我們訪問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時,他表示兩年前幫本土網路服務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時,大多受訪者都無法接受註冊時要確認真實身份。但是「當大家到Facebook上發現朋友都使用真名時,也就跟著用了。同儕間的影響,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使用中文姓名、英文姓名、綽號與匿名與年齡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們的分析是:

ADVERTISEMENT

  • 25歲以下比較願意使用中文姓名
    37%18歲以下的Facebook使用者會使用中文姓名,18~25歲間,也有25%願意使用。但25歲以上的使用者,僅有16%願意使用中文姓名。我們可以假設,對於25歲以下的網路原生族來說,並不會太拒絕透漏真實身份。
  • 18歲以上使用英文名字佔四成
    18歲以下僅有24%的使用者使用英文名字,其餘年齡層都各有45%以上的使用者採用。這方面假設是因為留學、職場經驗種種,讓使用者決定採用英文;另外也因為英文名字比起中文較為抽離,比較不會直接透漏身份。
  • 年紀越大,使用綽號的人越多
    除了18歲以下使用綽號者有28%外,依照年齡層由25%逐步上升,35~45歲居然突破3成。這也代表年紀越大,越會以綽號來區隔真實世界朋友與網路世界的人越多,畢竟對這年齡層來說,真實與虛擬間的界限依然分明。
  • 無論年紀,總有5%的人想要匿名
    5%的匿名人口平均分佈在各年齡層中,但18歲以下卻有11%的人選擇匿名。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越早進入網路,透漏的資料也就越多,如果不會管理的話將會造成未來的隱憂。但這終究是網路時代必學的技術之一。

在網路上使用真實姓名是不是未來的趨勢?蔡教授說:「90年代我們還會認為網路是個『虛擬』的世界,但現在連這詞彙都很少有人提起。2000年以後網路進入的門檻低,當我們在網路上購物、交友,與生活緊密連結時,也就不會再有虛擬與現實的差異。」

結論二:加不加老闆當好友?看交情

這一題超乎我們的意料,調查中竟有半數的使用者不會將自己的老闆加成好友。而且學校與職場差異分明,25歲以下的使用者願意與不願意各佔一半,但一到25歲以上,願意的人就大幅減少了。

ADVERTISEMENT

部落客表示,本來網路上的人際間並沒有階級關係,但是現實世界反映到網路生活上以後,也可能會將從屬關係帶進來。雖然網路有助於企業內部組織的扁平化,但只是工具而已。假設你將老闆的老闆加入成好友,他看到你說的話,這種越級呈報的狀況,企業又能不能接受?就算企業接受,中間的小主管會不會不爽?「網路可以幫你交到更多朋友,但也可能一次幫你得罪更多的人。」工具不能改變人性,真正要能改變,大概得等上兩三個世代。

但蔡教授則認為,這得看員工與老闆的關係而定,例如團隊工作、非傳統關係上的老闆,員工多半願意加他。Facebook也給老闆們一個機會,能夠利用網路讓員工更了解他,多談談自己的生活、觀點等等,能夠打破員工對老闆的刻板印象。讓員工看到老闆身為人的一面,是更加重要的。

結論三:加不加舊情人?如果現實中還是朋友的話

ADVERTISEMENT

當接近四分之一,共290人自陳沒談過戀愛時,這答案反倒不這麼可悲。不過筆者還是會和填這答案的朋友說一句:「」(總編:你確定談戀愛不是痛苦的來源?)

儘管有53%的朋友願意將前任情人加為好友,但是如果依照男女分開統計,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性別間的差距一目了然。相對於男性僅有23%不願加入舊情人,女性的比例相對高得許多,達到38%。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筆者也不得而知。不過依照心理學上的分析,戀人分手以後能不能作朋友,得要看有沒有友情的基礎。能不能作朋友?女人的腦袋比起男人可是清楚得多了。不曉得各位讀者怎麼看這樣的數據呢?不妨留言來聊聊吧!

「因人而異。」傅瑞德認為,有時候加入對方是希望知道他過得好不好,出於關心;有時候拒絕是不希望自己過去的閃光閃到自己。「但是只要在現實生活中能作朋友,網路上也就能作朋友。」

結論四:只要有互動,種田開餐廳就會影響效率

上班種田、開餐城會不會影響工作效率?大概是最近新聞紅到炸的問題了。問卷中有著高達七成的員工表示Facebook上的遊戲會影響工作效率;而更有八成二的主管認為員工效率因而變差。專家們又怎麼認為呢?

  • 有助於工作效率的說法
    「依照工作性質而會有不同的影響。」蔡教授說:對於常用腦的工作來說會有幫助,當我們過於專心時很容易就會產生鑽牛角尖的思考方式,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適度放鬆讓思考進入潛伏期的狀態,回到工作後反而找到解決的方法。「就像有時工作到一半,有些人會下樓抽根煙一樣。」
  • 影響工作效率的說法
    「這些遊戲性質上和過去的電子雞、水族箱一樣,主要需要你的定期注意。」傅瑞德表示。但是在Facebook這種Social Network上就變得不一樣了。偷菜、造訪、互贈禮物主要需要的不是注意力(Attention),而是互動(Interaction);定時分散注意力還好,但是互動卻會佔用你腦袋的CPU Load。「假設你在MSN上同時與十個人對話,工作自然也就會擱置。」
  • 網路與遊戲、生活結合是未來趨勢
    「網路尚未進入職場時,生活與工作分得很開,一天八小時做完就可以把工作拋開。」蔡教授表示。「但是當網路與工作相結合時,工作時會想到生活,例如會看看網路購物、訂個高鐵車票等;假日時你也會打開電腦,處理工作的事。」
    而且電腦與網路的出現,對於人而言,更容易取得對事物的控制權。從寫出自己能夠控制的程式,到線上遊戲中能控制的種種都是一樣。「不過,要是關上電腦也在想遊戲的時候,就代表太入迷了。」蔡教授說。

在普遍工時變長、工作與生活界限越來越不明顯的現代。公司與其禁止員工種田,不如對員工的加班狀態多加注意。如果屬於責任制工作的話,只要員工交出成果,也就別多管他上班時間是在偷菜還是在開餐廳了,反正又不是在幫其他公司賺錢。(Facebook也不會因此而增加收益)

不過Facebook上的遊戲在注意力與互動相結合的狀況下,難免週期性地佔用我們的大量時間。要是為了怕人偷菜而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這是一件好事。但要是半夜定鬧鐘起床收成的話,未免也就太超過了些。畢竟每個月種出的菜不會成為工作業績,得要自行拿捏才行。

結論五:選張好的大頭照,比你說什麼都還重要

「照片很重要,決定他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在網路上,甚至是關鍵。」提到這個問題時,蔡教授非常斬釘截鐵地回答。「人與人之間見面聊天時,可以從語調中、服裝上、肢體語言等搜集到與你相關的種種資訊。但是在Facebook上,就是唯一的一張照片,效果更會放大。別人看到你的照片時,就像錨點一樣決定對你的印象,再依照你說了些什麼來修正。」

實際上我們調查的結果中,也有六成的使用者會刻意挑選自己的照片。既然照片很重要,那麼要怎麼挑選才好呢?「善用刻板印象,你想讓別人認為你是怎麼樣的人,就放怎麼形象的照片。」蔡教授這麼回答。不過,也別因此而過於刻意,甚至擺上沙龍照或請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根據美國喬治亞大學做的「自戀與社交網站」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大學生看到使用潤色過照片的人,儘管會認為他們比較具有吸引力、也比較能幹、有能力,但也同時會認為這些人過於自戀。要是不希望造成這樣的結果,就擺張比較平常的生活照吧。

至於不擺自己照片會不會影響他人觀感,傅瑞德則認為並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就算沒放照片,對方要求將你加入朋友時,你還是會從他的其他資訊中去找到他是誰。「這是個誠意問題,放的資料越齊全,交友時的誠意指數越高。」相對之下,要是你照片、資料讓人完全認不出你是誰,那也就別怪朋友一個個忽略你的要求,天天被打回票。

另外,朋友在他的照片中標示出你的名字,到底要不要刪除人名標籤呢?我們獲得的資料中,接近六成的人不會在意,僅有一成的人會刪除人名標籤。對於傅瑞德而言,網路上哪些能透露、哪些不能透漏他有著明確的標準。一旦超過界限,不僅是刪除人名標籤,甚至會要求朋友將照片刪除。「自己要有著清楚的底線,並且要有心、有技巧地管制;和隱私相關的事一旦發佈在網路上,除非被更大的資訊稀釋,不然一直都會存在。」

「人總是會有心情沮喪的時候,和朋友、同事去喝酒時的照片要是被上傳的話,」蔡教授假設。雖然這樣的時刻佔我們生命可能只有幾萬分之一的時間,但是別人看到以後,就和大頭照一樣會被放大,「看到的人就會以為你是那樣子的人。」

看下篇: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