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講話!」這句話你大概已經不曉得已經從爸媽、學校和朋友的嘴中聽過幾千萬遍了,然而,你曾思考過,此觀念和其他社會規範標準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其實間接成了構築我們人際關係的主因,「離那些不熟的人遠一點,靠那些觀念相似的人近一些。」但這並非我們真正想要的情況,對吧?若我們想要精益求精,我們便會接觸那些和自己相差甚遠的人,因為我們總是能從不同類型的人身上學習!
如何定義陌生人
ADVERTISEMENT
在數位當道的現代,「陌生人」一詞不再具有特別意義,我們該擔心的,是我們接納了多少「差異性」?
我們會在通訊錄上看到諸如「朋友」、「家人」、「同事」…等等項目,但這些定義無法呈現你真實人際關係的樣貌,一個真正能體現人際關係的分類欄目應該會是「和自己親近的人」及「疏遠的人」,但如此一來,人類將永遠都無法完全區別這兩者,因為這些關係一直以來就座落在「兩者皆是」的交集內,你可以在公司將同事放入「親近」選單內,但下了班後情況或許也就不一樣了。
其實我們口中所謂的陌生人亦同是構成這世界的一部分,但我們對陌生人的定義卻也刻畫出了刻板的界線,即「一群我認識的人vs 另一群我不認識的人」,拜科技所賜,數據資料將人類的社會關係轉為數位關係,我們早就已經在網路上的社群網站、聊天室、網拍、討論區、線上遊戲中…和一堆「陌生人」打過交道,因此,我們對陌生人的觀念或許不該再是「抱歉,我認識你嗎?」而是「我們能從彼此身上學到些什麼?」
無限循環的同質化效應
受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小世界實驗」所啟發的「六度分隔理論」表示,兩名互不相識的人可經由五至七位中間人而產生關聯,意味著我們和「陌生人」間確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連結鏈,許多管道都可以幫助我們接觸這些素未謀面的人;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於1973年發表的「弱連結」主張,比起我們熟識的好友,居於我們人際、社交關係外圍的「弱連結」─即這些陌生人,才是散佈資訊最有效的族群,相反地,若我們把大多時間都花在「強連結」上,便會在無形中產生「同質化效應」。
ADVERTISEMENT
當你在網路上瀏覽資訊、商品時,「你可能也會喜歡…」的「推薦系統」(recommendation system)一再跳出演算過的資訊,自作主張地認為我們不需要其他相對陌生的訊息;防護系統利用統計威脅數據來設計新技術;我們不斷地根據原有的性格、過去的經驗來預測自己的下一步該怎麼做,一切就好像是在原地打轉的水車一樣。
撰稿:Paul
本文獲TEDxTaipei授權轉載,原文連結在此
ADVERTISEMENT
在2009年TED開放授權後,TEDxTaipei也隨之成立。一群充滿熱情的夥伴,透過TEDxTaipei平台,以改變世界為目的,呼籲群眾參與世界,創新學習、讓智慧轉化行動,好點子遍地開花。TEDxTaipei每年將會舉辦一次大型年會,及數次中、小型活動,已累積上百支影片,包含作家蔣勳、舞蹈家許芳宜、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等,這些影片可於TEDxTaipei官網上瀏覽。
TEDxTaipei官網、粉絲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