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筆者的在使用兩個禮拜後,螢幕出了點小問題,目前正在送回Amazon的空中。電子書(或者可以說電子閱讀器這硬體)熱潮被引起,可以說是由Amazon Kindle所帶起。但是如果談到數位出版,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透過對Kindle的使用經驗,筆者對於數位出版有些想法,就和各位分享、討論一下吧!
重點在於書還是閱讀器?
▲日本電子書販賣平台就僅有PC與iPhone的閱讀程式。
「一個熱愛書籍的人開了書店,他會開始對金錢有著相同程度的愛情。」
ADVERTISEMENT
Amazon的獲利到底是靠販賣Kindle還是電子書?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購買Kindle的人,必然會利用3G網路上Kindle Store買書。如果Amazon希望讀者只在Kindle上閱讀的話,就不會推出、。
6吋的e-Ink螢幕就算解析度再高、視角再寬,對於圖像與排版的呈現能力依然有限,而使得Kindle僅能呈現以文字為主的書籍、報紙(如《紐約時報》)、雜誌(如《經濟學人》)。出版品的類別與屬性有限,例如:以Kindle閱讀《電腦王》,也許能獲得80%閱讀紙本雜誌的趣味;但讀排版、圖像較豐富的《PC home》,也許就只剩下40%左右,而且讀得不夠爽快。
ADVERTISEMENT
▲筆者還是會買外文雜誌,但Zinio卻能幫我省下不少錢。
日本的電子漫畫書籍平台,也僅有推出PC與iPhone版本的閱讀軟體;老牌電子雜誌販售平台,也是以PC、Mac閱讀軟體、並且實驗開發閱讀軟體。當我在Amazon上買了電子書以後,也不會隨身攜帶Kindle閱讀,在公司就以PC讀、通勤時則用iPhone讀。可以說Kindle帶動了購買電子書的習慣,這遠比Kindle這閱讀器本身重要多了。(不過硬體製造商可不這麼想。)
電子書價格怎麼定?
ADVERTISEMENT
▲省錢,對於會利用Amazon購買英文書的人而言相當重要。
另一個重點是美國與台灣的書市不同。
各位如果有買過英文書籍,不管是自己要讀的小說、或者是上課要用的參考書,都會覺得價格奇高無比吧。事實上,美國書價與台灣相較之下,是貴上許多的。就以《The Secret(秘密)》這本書來說,同樣是精裝,Amazon上定價為$23.95元(約合台幣770元),售價為$14元(約合台幣450元),還得另外加美國國內$4.99元的運費。而這本書的Kindle版本售價為$11.99元,足以省下$7元的費用,以及兩天的運送時間。
ADVERTISEMENT
▲台灣的書太便宜,要打幾折才會讓讀者覺得電子書划算呢?
台灣的定價則為250元,如果書店對熱門書、暢銷書還給予八到九折的折扣,就更為便宜了。如此一來,台灣電子書的定價要到多少才合理呢?也許折半的125元,都還會顯得貴;更何況,台灣目前沒有販賣平台提供如Amazon一般能在電子閱讀器、PC、手機上都能閱讀的軟體與機制;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在越多平台上閱讀,感覺越有價值。
儘管電子書少了實體書的印刷、運送、倉儲成本,以及賣不出去時耗費的成本。但在與販賣平台分攤獲利的狀況下,除非市場夠大,不然實在也蠻心酸的。
誰會買電子書?看服務品質
▲蘋果賣音樂好賺?要讓人P2P下載轉到購買數位內容,可不容易。(來源:)
服務搭硬體,iTMS+iPod,蘋果首創了這種模式,而且兩者相輔相成。
以美國的例子。蘋果2003開啟了iTunes Music Store,以$0.99的價格販賣音樂,而兩年前Napster才剛停止服務。要如何讓習慣於P2P下載音樂的群眾願意花錢購買音樂?蘋果做到了,就我使用iTunes Store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分為:
- 應有盡有、購買後迅速下載:
當你用P2P軟體找個半天,不見得找得到你所要的那首歌;而在傳輸時,有時最後1%都得要等上幾個小時。透過iTunes Store購買Norah Jones的iTunes LP專輯,3、400MB的影片含歌曲僅需一分鐘下載完成,而且都是256kbps的AAC格式,品質平均。 - iTunes的管理介面、iPod的CoverFlow相輔相成:
iTunes是一款很好的歌曲管理程式,而透過P2P下載的音樂沒有專輯資訊、封面圖片,無從管理起,手動輸入則相當浪費時間。iPod的介面越來越強調專輯封面與歌曲資料,加上Genius等基於資料庫的服務推出後,令人更想以金錢購買時間,省去這些麻煩。
▲Norah Jones的iTunes LP專輯,付費就能在一分鐘內擁有。
而Amazon想的應該是相同的事,「60秒將書送到你的Kindle。」不只是一句行銷Slogan。除了線上購買電子書以外,Amazon還負擔3G傳輸成本,簡化購買流程。這些都是作為販賣平台所能提供服務內涵,蘋果也解除iTMS的限制,除了使用Wi-Fi外,也可以利用3G購買音樂。
台灣不像日本一樣四處具備免費的無線網路、3G網路成本也不好和電信商談到能獨自負擔的程度。與,以販賣手機的方式賣閱讀器,每月的租費和購書價格,不如就採取與一樣的月租方式,建立算了。
你會想買怎麼樣的電子書?
一個平台要有多少電子書才「夠」?Sony本身的有著20萬本書,在Google的奧援下,號稱明年公共版權書籍將會達100萬本,還支援美國的電子書出借服務;呢?僅有36萬本。
然而,筆者家中的書僅有;如淡水般的獨立書店也僅7,000多本,10萬本、100萬本是真的有必要,還是根本是個假議題呢?
▲Amazon銷售排行上,書店賣得好的書,電子書也賣得很好。
進入公共領域的古籍,在Kindle銷售排行榜上僅佔少數;未經編排的版本與經過編排、具備目錄而要收$1~$3版本相較,還是已經過編排的版本賣得較好。筆者雖在iPhone上讀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七俠五義,但也是經過編排的軟體。這一類的書籍,雖然佔多數,但實際會閱讀的人並不多。
筆者在Kindle上也僅讀完為了撰寫內容而購買的《秘密》、《傲慢與偏見》、《紐約客月刊》,但卻將不少喜好的民國初年作家,如沈從文、許地山、林語堂等大師的作品自行轉檔後讀完。另外也想讀同樣在閱讀興趣範圍內的江國香織、白石一文,當然還有村上春樹的《1Q84》。大致上,還是依照自己的閱讀經驗尋找書籍。
筆者會認為,能賣的電子書大約有以下幾種:
- 暢銷書:書店熱賣實體書的當然電子書也會大賣;
- 想讀卻不見得會買的書:較為便宜的近代作家作品;
- 讀過一次就不會再讀的書:如文學經典、商管書籍(還有部份的漫畫);
- 參考書:程式、工程等隨時需要查閱的參考書籍。
書多而齊全主要還是對著心中已經有閱讀地圖的讀者而來;但將閱讀作為休閒的讀者,大多還是會參考排行榜與評論購買—Amazon在這點上一向出色。所以,與其要求書多,不如還是回到出版社與書店的角度—選擇具吸引力的好書較為重要。
排版、字型與期刊的出路
▲字型對於書而言,是很重要的元素,電子書也要好字型來增加閱讀趣味。
姑且先把實體書翻頁的觸感、書本的氣味等放在一邊。當在Kindle上閱讀時,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書籍的版面編輯。行距、天地留白、縮排等等都會影響到閱讀的順暢感,不好的編排會讓一本書變得「難讀」。
另外就是閱讀器內建字型的問題。Kindle 2前能顯示Sans Serif、Serif與MonoSpace三種字型,但置換成Droid字型後就全變成Sans Serif字型,閱讀英文書籍時的體驗就因此而變差許多。無論是電子閱讀器,或者是電子書閱讀軟體,如何處理字型問題,也是重點之一。
▲蘋果平板是否會伴隨著新的多媒體期刊格式推出呢?
當然,筆者也期待著明年蘋果平板電腦的推出。但是既然使用彩色、大面積背光螢幕,自然不會像電子紙一般僅適合文字顯示。如果把Zinio那樣的電子雜誌移植過去,對蘋果而言,也未免太遜了些。
不妨先大膽預測,蘋果很有可能在販賣音樂、軟體之後,推出第三種獨特的多媒體期刊格式。例如在如報紙、雜誌分割的版面上,點選照片就會跳出利用Coverflow的照片集、或者即時播放影片;而文字也可以利用VoiceOver技術唸出。看到如電腦王、PC home上的產品圖片就會跳出可旋轉的實體物件。就像是「」這張含電子漫畫的iTunes LP專輯一般。
▲舊金山Green Apple Bookstore的照片,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獨立書店。
相較於美國獨立書店甚至跨足出版,台灣的閱讀風氣有比較差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