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在Amazon CEO Jeff Bezos 上周宣佈2.5億美元收購美國重量級報紙《華盛頓郵報》後,多位華盛頓郵報記者,包括Peter Whoriskey, Brady Denns, Kimberly Kindy, Holly Yeager, Cecilia Kang以及Alice Crites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
開啟Amazon帝國
Amazon的起源像傳說一般,充滿傳奇色彩。而很多事情外界可能並不清楚,Bezos 和Amazon一些早期員工曾發生過分歧。一些早期員工認為,他們想要建立的是一家平等而獨立的虛擬書店,而不是去衝擊現有的實體書店。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早期員工甚至說道:「直到今天,無論我何時走進自己喜愛的實體書店,我都會感到十分羞愧。」而另一位早期員工 Nicolas Lovejoy 更是提出質疑:Amazon是否已將成為「線上Wal-Mart」當成自己的使命?
ADVERTISEMENT
他們還提到,Bezos 一直以建立龐大的零售帝國為自己的目標,並為近乎偏執的為這個目標努力。據」Amazon第五名全職員工Tom Schonhoff 回憶,為慶祝日交易額達到 5000 美元,一名員工希望組織一次燒烤活動,而 Bezos 冷冷的回應道:「我們不會去組織這種活動。我們需要變得更大、更好,為用戶提供更多。」
另外,Bezos 似乎非常熱衷於招聘那些被大家公認充滿智慧的人,他甚至還曾詢問過 Schonhoff 和其他人的 SAT 分數。Schonhoff 說:「Bezos 渴望非常聰明的人才。他的員工中有人獲得過 Rhodes 獎學金,還有人是全國拼字大賽冠軍,甚至還有一名火箭科學家……據我所知,還有一名客服代表好像擁有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元元元。Bezos 希望招聘這樣的人,讓他們發光發熱。」
儘管一些早期員工並不認同Amazon的遠大抱負,但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商業帝國確實為社會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其中一名早期員工回憶說:「很多人給我們發來感謝信,感激我們讓他們足不出戶的買到任何書。其中有一位女士住在中西部地區,離她家最近的書店都在 200 英里之外,甚至還有一些常駐海外的軍人也寫信表達了感謝之意。對此公司上下都非常開心高興,能讓人們無障礙的買到自己想看的好書是件相當偉大的事情。」
ADVERTISEMENT
雖說這些早期員工都曾經在那個關鍵時期目睹過 Bezos 的工作狀態,但和這位創始人相比,他們卻有著迥然相異的觀點。Amazon第一位員工 Shel Kaphan 和第二位員工 Paul Davids 便是如此。
身為軟體工程師的 Kaphan 將自己稱作是「五年級」,將 Bezos 稱作「七年級」。「他顯然知道如何駕馭一個組織,也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我見過他有好幾次徹底毀掉了一些人。」Kaphan 說,他在自己的職責受限後離開了Amazon。
談到 Bezos 對《華盛頓郵報》的收購時,Kaphan 則表達了自己的反感:「這讓我感覺相當噁心。我討厭看到報紙變成一家企業自由主義者的喉舌。」
ADVERTISEMENT
同樣身為軟體工程師的 Davids 並未對此置評,但他提到他曾在一家網站上發表評論,為 Bezos 對報業的興趣辯護。Davids 寫道:「如果有人真的認為 Bezos 是為了貪婪,或是增加自己的財富……我確實無法證明你是錯的,但我會說,我想你被欺騙了。將近 20 年的巨富生活可能扭曲了他的潛在動機和品行,但我認為這些動機和品行仍與 1994 年時基本一致—積極進取,能夠走出道德困境,而且總是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與宏大計畫。」
當年羽翼未豐的Amazon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一飛沖衝天,一方面源自自身的超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源自網際網路泡沫的推動。創立短短幾年,這家公司就實現了幾百萬美元的營收,儘管利潤仍舊為零。但後來,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很多曾受科技熱情推動的企業一夜之間跌落神壇。
一天之內,該公司的股票市值蒸發了 30 億美元。分析師將Amazon戲稱為「Amazon.toast」、「Amazon.con」、「Amazon.bomb」,以諷刺它的窘境。
ADVERTISEMENT
在公司內部,員工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有些人甚至主動請辭。Bezos 在參加知名脫口秀節目「Charlie Rose」時回憶說:「當我們被人稱作 Amazon.toast 時,我們大概有 150 名員工, Barnes & Noble 公司則有 3 萬人。當時有人還寫文章說,Amazon風光了兩年,但現在『王者』歸來,他們將會以壓倒性優勢擊垮它。」
於是,Bezos 召開了一次員工會議。「我說:『瞧,你們每天早晨都應該帶著擔憂與恐懼從睡夢中醒來。但別擔心我們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永遠不會給我們送錢。我們更應該擔心用戶,應該集中精力。』」
他對外也保持了相同的冷靜。當《BusinessWeek》的記者拋出有關Amazon缺乏利潤的問題,並質疑該公司的商業模式時,Bezos 的回答很簡潔:「我能用一個詞回答你嗎?扯淡。」
事實上,在這之後 Bezos 早已讓否定自己的人瞠目結舌。Amazon迅速成為了行業巨人:不僅擁有超過 9 萬名員工,去年的營收超過了 610 億美元。不過,它最近幾個季度的利潤相對較低。
「創造性破壞」
Amazon的高速發展令員工和用戶都獲得了利益,但如其他在網際網路時代迅速崛起的企業一樣,Amazon也遭遇了經濟學家所謂的「創造性破壞」。有出版商認為,該公司迫使他們陷入低價困境。而零售商同樣在抱怨,Amazon通過規避營業稅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儘管這一優勢很快就將通過立法來改變。
Amazon還成了媒體抨擊的對象。不斷有報導稱該公司不惜以犧牲員工利益為代價,來追求效率。2011 和 2012 年,《Morning Call》和《西雅圖時報》連續數周曝光了Amazon位於賓夕法尼亞、亞利桑那、華盛頓和肯塔基四個州的惡劣工作環境。
Amazon員工對記者透露,他們被迫高強度工作,工作環境有時還悶熱難耐。甚至在最熱的時候,Amazon還會在賓夕法尼亞的倉庫門口專門安排救護車。醫生因此呼籲聯邦監管者將Amazon的倉庫定性為「不安全工作環境」。該公司員工還提到,Amazon會對所有員工的工作效率嚴格記錄並考核,如果達不到目標,那就意味著員工捲舖蓋走人。
另一方面,Amazon高管拒絕接受《Morning Call》的採訪,也沒有對書面問題予以回復,同時拒絕他們參觀公司的倉庫。曾在 2011 年秋天寫過一系列有關Amazon報導的《Morning Call》記者 Spencer Soper 說:「我給他們打過電話,發過郵件,後來,在我們的第一篇報導刊發前,我還給他們發去郵件確認所有的事情,所以我相信他們收到郵件了。但他們始終拒絕討論此事。」
就在新聞發佈前幾周,Soper 收到過Amazon方面的三句話回復。在回復中,Amazon宣稱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安全的。
即使當 Soper 準備報導Amazon的正面消息時—他聽說Amazon安裝了空調,並改善了倉庫內的空氣流通狀況—該公司依然沒有為他提供任何細節資訊。Soper 說:「我當時不得不找一些建築工程師幫我分析。結果發現情況的確大為改觀,但我卻是靠自己的力量調查出來的。」
就在《Morning Call》的系列報導刊發後的幾個月,《西雅圖時報》也因為類似的問題與Amazon取得了聯繫。這回Amazon的回應似乎開放了一些。一位記者獲准參觀兩處倉庫。Amazon高管還回答了有關倉庫運營和空氣調節裝置的問題。但當時的報導稱,Amazon方面拒絕對具體的投訴發表評論。Amazon指出,據美國聯邦政府的統計資料,Amazon的倉庫比其他同類倉庫和零售商更加安全。
曾經撰寫過未經授權的傳記《一鍵下單:傑夫·貝佐斯與Amazon的崛起》(One Click: Jeff Bezos and the Rise of Amazon.com) 的 Richard Brandt 透露,Bezos 不喜歡報紙的記者,而是與幾本高端雜誌的商業和科技記者走得比較近。他會在發佈新品等重要時刻接受這些記者的採訪。
「他會挑選記者,而不會讓記者挑選他。」Brandt 說,「其他記者很少有機會與他接觸。」
(後面還有更多內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