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沒有一個國家,比日本更能想像這樣的末日
小時候有一種印象叫做「日本地震」。在無聊的有線頻道間來回,忽然發現NHK變成了奇怪的重複畫面。映著空無一人的海港,播報員平靜地重覆類似的音節。「津波」這奇怪的警告字眼持續出現在畫面上,然而海面始終平靜。要到第二天,老三台的電視新聞才會一併播出昨天的慘況,搖動的監視錄影、沖上岸的船隻、整排燃燒著的木造殘骸,才知道昨天的寧靜中,日本人在警戒著什麼的到來。
一直要到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我和台灣的多數人,才第一次遇上真正的強震。身在災區外的我們,地震只是瞬間的劇烈搖動,並沒有直接損害,但我們打開收音機想打聽些什麼,卻在停電的黑暗中,讓災難藉平靜的口音擴散,隨著中廣的開場音樂一次次響起,死亡人數從一百、兩百、三百這樣加上去。地震就這樣持續在凌晨顫抖著,我也終於體會NHK那平靜的音節中,藏著什麼樣的東西了。
點狀的台灣挨了九二一或許能喘息一陣子,長鏈般的日本列島只能被強震連番重擊,奠基其上的卻是一整列東亞最先進的城市。搖盪於極端的繁盛與毀滅間,其住民承受的恐懼更在我們理解之上。讓自己的文明如亞特蘭提斯般沉入海底的題材,也只該出自日本人之手,不會有人比他們更擅長了。所以看好萊塢的《二○一二》頂多覺得特效很棒,反而是《日本沉沒》的幾個場景更令我害怕,即便那已是柔化了的重拍版。至於小松左京的原作小說《日本沉沒》,讀起來更是坐立難安,讓我想起十三年前,那個在廣播中慢慢知道自己陷入災難的漆黑凌晨。
ADVERTISEMENT
小松左京苦心近十年完成的小說《日本沉沒》,在大阪萬博閉幕、高度經濟成長終結,因石油危機造成物價飆升的繁華落盡時發行,創下了空前的銷售量;其同名電影也在一九七三年年底上映,更成為東寶特攝電影在昭和末期的最後強作。全書想像一個比地震更為激烈的災難—地殼移動將使日本在幾年內整個沉入海中,列島上的人民、文明要怎麼面對,又將往哪裡去?
▲小松左京的原作小說《日本沉沒》,讀起來更是坐立難安,讓我想起十三年前,那個在廣播中慢慢知道自己陷入災難的漆黑凌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