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無線畫面傳輸技術
有線的畫面傳輸規格已經大致底定,家電用HDMI、電腦用DisplayPort,行動市場則是MHL和MyDP上擂台,不過MyDP上擂台的時間有些緩慢,而被MHL氣勢壓下去。無線傳輸方面就好玩的多,WiDi、AirPlay Mirroring、Miracast還在相互競爭市場,WiGig則是媳婦熬成婆,被IEEE收歸為正式傳輸標準802.11ad。像筆者這種鄉民們最喜歡拉張凳子吃著雞排,看台上打得你死我活的,看看最終究竟是誰勝出。
Apple 自擁規格
iOS在4.2版本中加入AirPlay功能,雖然說技術上並不一樣,但功能基本上就是Apple版的DLNA。AirPlay Mirroring則是iOS 5之後的新功能,能夠把iPhone和iPad的畫面映射到Apple TV上。筆者會先提出AirPlay Mirroring,是因為Apple的使用者用戶基數夠大,足夠自行發表並採行某種規格,目前也有不少第三方硬體支援AirPlay和AirPlay Mirroring的功能。基本上Apple自成生態系,也不用肖想它會去支援市面上其他的無線化傳輸規格。
WiDi 畫地自限
Intel挾著筆電主要晶片都是自家產品的優勢,在2011上半年推出WiDi無線傳輸技術,可將筆電上的畫面和聲音傳到電視上觀看。最初的版本僅可傳送720p的影像和雙聲道音效,接下來的版本就會因硬體和接受器搭配而有所不同,使用Intel 7系列晶片組和第二世代的接收器,最高可傳輸1080p的影像以及5.1聲道的音訊。若是採用Ivy Bridge世代的硬體搭配第二代接收器,加上軟體更新至WiDi 3.5版之後,無線傳輸延遲將縮短為60ms,使用Sandy Bridge世代則是250ms。
在Intel WiDi 3.5之後,新增2個重要的功能,其一為支援USB裝置無線傳輸,若是接受器上有USB埠,電腦上將可直接存取USB HID裝置的資源,包括鍵盤、滑鼠。另外一種為支援Miracast標準,現在也可以和Miracast的接受器進行連結傳輸畫面,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難度很高,會出現相容性問題。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WiDi強制搭配Intel的硬體,需要Sandy Bridge世代之後含有內顯的CPU、6系列之後的晶片組、以及Intel的無線網卡,其他廠商的硬體僅支援採用Broadcom BCM43228/43241/4352的無線網卡,在某種程度來說相容性不高,也不利於技術推廣;但是相反來說,僅限在部分硬體運作,就可針對硬體最佳化,提供使用者較好的體驗。
Miracast 延遲不一
Miracast是Wi-Fi聯盟為Wi-Fi Display進行認證的計畫名稱,在相容性上,由於都是使用目前公開的規範,因此大家都可以製作Miracast相容的產品再進行驗證。在傳輸格式上,Miracast的範圍相當寬,最低從640 x 480/60Hz到最高1920 x 1200/60Hz都可支援;音訊的部分感覺威力還不夠,基本必須支援雙聲道、16bit、48kHz、LPCM編碼,選配的部分則是將上述格式改為44.1kHz,或是AAC和Dolby AC3。
▲筆者曾經測試過SMC SMCWTVA100和Qno QTV258這2台支援Miracast接收的機器,也曾經使用Miracast把NVIDIA SHIELD的畫面投射在電視上,但延遲過高僅能看些影片,玩遊戲的體驗並不好。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