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架構大概論2-網路模型、封包架構、解析OSI 7層作用

ADVERTISEMENT

OSI 7層與網路4層對應

國際標準組織ISO提出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參考模型,將網路分為7層,與網路模型比較起來,OSI的定義較為細小,拆出更多層,但發展較晚,許多網路開發人員已習慣TCP/IP的分類方式。

不過OSI模型也不是一無是處,網路模型較常在實作方面被人提出,而OSI模型較常在觀念上提出。我們也利用OSI模型把網路設備分類,例如最簡單的集線器為L1設備、交換器為L2設備、路由器為L3設備,如果是更為強大的路由器,能夠過濾不同應用程式的封包,則為L7的路由器。

網路架構大概論2-網路模型、封包架構、解析OSI 7層作用▲OSI 7層與網路4層的對應關係

L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提供應用程式與其它主機上程式溝通的介面,也提供使用者應用程式存取網路上資源服務

L6展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定義與轉換資料格式,如ASCII和EDCBIC文字編碼的轉換,我們才能夠在不同的電腦上看到相同的資訊,加解密動作也由OSI指定在此層中處理。

L5會議層(Session Layer)

負責交談如何開始、控制、結束。就像是有個會議主持人負責招集,制定開會流程,開會完後宣布散會。

L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確保會議層與網路層之間傳遞的資料沒有遺失、重複,還有錯誤復原以及流量控管等功能。

L3網路層(Network Layer)

邏輯定址、繞送、傳輸路徑選擇,維護2端點之間的連線。基本上就是IP協定所執行的工作。

L2資料鏈結層(Data Link Layer)

決定何時資料可由實體傳輸媒介發送,也包含錯誤偵測機制。

L1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定義實際在媒介上的傳輸標準,大多直接拿取其它相關組織的規格直接使用,如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制定的一系列802標準。

到此為止,讀者應已了解為何網路模型需要分層,而各層之間又分別發揮什麼功能;內文也帶領大家走過1遍資料的包裝流程,理解資料經過網路傳輸需要哪些步驟,下一篇應該是介紹IP的分類以及繞送方式。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網路架構大概論2-網路模型、封包架構、解析OSI 7層作用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R.F.
作者

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每天爬樓梯到七樓的白癡,幻想自己很瘦的豬,一放假就睡死的bed potat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