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電腦設定是惱人動作
儘管DisplayPort 1.2是當前輸出4K @ 60Hz的可行方案,如何設定使用也是個問題,廠商可不見得會交代清楚其細節。編輯部這次借得華碩PQ321顯示器,發現如果以傳統觀念使用它,也就是單純將線材連接好即開機,怎麼樣也變不出60Hz。在預設模式下,即便Windows環境能輸出4K解析度,但更新頻率只能達到30Hz。
原來必須先進PQ321控制選單,將DisplayPort輸入設定為MST(Multi-Stream Transport)模式,此時Windows解析度設定項目內會多出1個相同名稱顯示器。後續步驟以AMD Radeon R9 280X獨顯為例,得進Catalyst驅動程式控制台內選取AMD Eyefinity多重顯示器,建立2 x 1顯示器群組才能得到正確畫面。
Intel Haswell設定方式相仿,也是透過多螢幕拼貼方式,達成單埠、單線材輸出4K @ 60Hz畫面這目的。NVIDIA對此提供了更為簡易的使用方式,只要2條支援1080p的HDMI線材,經由HDMI或DVI搭配轉接頭輸出,將PQ321輸入設定為HDMI Dual模式,便能自動以目標顯示規格運作。
▲HDMI DUAL輸入模式
▲DisplayPort MST輸入模式
在這4K過渡時期,華碩PQ321顯示器輸入端,提供DisplayPort MST,以及HDMI Dual輸入模式,做為4K @ 60Hz輸入解決方案。
60p有機會成為主流
當前在電腦平台,想要輸出理想規格4K訊號至顯示器,說來不是什麼大問,頂多是設定步驟稍嫌繁瑣而已。追求4K @ 60Hz的原因在於,更新頻率會影響到觀看畫面的舒適度,低於60Hz容易有可察覺閃爍感。因此無論是過去的CRT或當前主流LCD顯示器,都是以60Hz為建議值低標,以避免長時間使用傷眼。
除此之外,以前的錄影設備都是使用膠捲,每秒錄製格數24至29.x不等。在電視機、顯示器播放時,藉由如循序掃描(Progressive Scan)等不同處理手法,使其呈現有如60Hz般效果。這邊姑且不去細究這說來又一大篇文章的內容,值得留意的是4K數位錄影設備,正有轉往60p、120p發展趨勢,要求顯示設備達60Hz是相當合理。
▲AMD Radeon R9-280X
▲NVIDIA GeForce 760
▲Intel HD Graphics 4600
就筆者搭配PQ321試驗結果,HDMI Dual輸入模式只適合搭配NVIDIA GeForce 700/600顯示卡使用,電腦端無須設定即可正確達成4K @ 60Hz。AMD獨顯與Intel內顯則是必須使用DisplayPort,先將PQ321輸入端設定為MST模式,再到顯示驅動程式控制器設定顯示器拼貼輸出。
現行4K影片非標準
搞定那些煩人的設定細節後,回歸到問題的根本,4K影片是硬體資源怪獸嗎?一如以往,顯示卡的影片解碼硬體加速電路,在未來仍會扮演重要角色。當前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仍然是以H.264壓制居多,舉如魅惑動人的少女時代,或者令人驚嘆的HD Club多支作品皆然。
現在談這稍嫌早了些,畢竟H.265編碼幾乎確定為下一代標準,但卻又還沒有正式上路。即便現行顯卡能夠支援4K解析度影片加速,也不代表能夠支援並且完全相容於H.265格式,在未來仍然存在不少變數。但是就多數人基本心理,即便現在還沒擁有4K顯示器,能夠在1080p顯示器上流暢播放這些影片,仍然是令人愉悅的一件事。
AMD支援規格居下風
從顯示卡支援規格來講,AMD即便是最新一代Radeon R9/R7產品,透過DXVA Checker來查看其支援程度,4K支援可說是全軍覆沒。Radeon R9/R7系列幾乎是Radeon HD 7000的延續,僅更改名稱與調動部分設定,故其UVD(Unified Video Decoder,通用視訊解碼器)仍然為3.2版本。UVD 3.x版和影片之片的連動,主要是納入Multi-View Codec,以對應先前的Blu-ray 3D影片解碼加速。
NVIDIA GeForce 700/600系列獨顯,其內建PureVideo HD 5加速單元,顯示MPEG-2、H.264等格式示支援4K。Intel推出Haswell平台時即強調4K支援性,HD Graphics 4600及其以上等級內顯的Clear Video HD單元,顯示支援一些4K項目。得留意低價位的Pentium與Celeron,HD Graphic內顯的加速單元為Clear Video,因此並不支援4K。
▲AMD Radeon R9-280X
▲NVIDIA GeForce 760
▲Intel HD Graphics 4600
經由DXVA Checker來查看這些繪圖顯示裝置,所內建影片硬體加速處理單元,FHD即代表Full HDD意思,解析度為1920 x 1080,而QFHD即是指4K的部分。不過其中有些難以判斷的機碼,依據當前4K當前相關軟硬體推動速度來推斷,各家可能都不支援H.265編碼格式處理。
可支援播放軟體眾多
這意味著理論上,特定的NVIDIA獨顯與Intel內顯,得以在播放軟體內開啟硬體加速,並且得到顯著的處理器耗用率降低效果,相對而言就是影片得以流暢播放。搞定硬體兩三事之後,最後一站想當然耳是播放軟體,如果沒有可用方案也是枉然。得留意,軟體播放支援格式,與顯卡是否具備4K硬解加速沒有關聯。
目前許多玩家一致推薦PotPlayer,筆者另外試驗了KMPlayer、K-Lite等常見播放軟體,都能支援當前以H.264之類編碼壓縮的4K影片檔案。NVIDIA獨顯與Intel內顯開啟硬體加速時,能看到處理器耗用率大幅度降低,使用軟解則是會飆高至破表。除此之外,CyberLink PowerDVD 13和TotalMedia Theatre 6,這2款付費軟體亦支援。
▲PotPlayer是目前最受歡迎的4K影片播放軟體,設定軟解或硬體加速並不難,播放途中按下鍵盤「Tab」鍵,可看到檔案格式、解碼單元等運作狀態。欲確認硬體加速是否正常作用,留意Output是否顯示為「dxva」即可,反之的「NV12」則是透過處理器軟解。
固態硬碟並非必需品
許多人聽聞到4K影片,儘管躍躍欲試,卻也擔心電腦跑得很吃力。其實基本道理和網路充斥高畫質「快樂版」影片一樣,解碼壓力由壓縮編碼格式、影音資料流量,以及畫面格數等條件決定。好比1支10Mbps超低流量,經過高倍壓縮的4K影片,播放時壓榨硬體效能的威力,可不見得會比100Mbps、1080p格式影片來得強。
其次,有人說影片檔案得放在固態硬碟內,才能確保播放流暢度。筆者另外以手邊Ivy Bridge筆電試驗,Core i5處理器搭配2.5吋7200RPM硬碟,儘管不是輸出至4K顯示器,卻也看不出硬碟對播放流暢度有什麼影響。依據影片流量來換算,100Mbps不過約等於12.5MB/s,這對時下硬碟來說並非難題。
(後面還有實際測試)
透過DXVA Checker來查看其支援程度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