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仔細想想iPad已經快要4歲了,打從2010年1月27日Steve Jobs在美國舊金山發表iPad,發表後外界看法兩極,唱衰的聲音也不小,許多人揶揄iPad只是放大的iPhone。銷售量還是賞了唱衰者一記耳光,蘋果在28天內就銷售出100萬台iPad。這龐大的銷售量對於全新定義電子產品,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看看也是主打創新概念的智慧型手表Galaxy Gear僅僅賣出5萬隻,就知道要創造新類型裝置的市場相當困難。
▲iOS 7主畫面和以往的iOS配置大體一致,不過程式圖示風格紛紛走向扁平化,有種煥然一新的視覺衝擊。
平板眾多成功者少
早在iPad推出之前,微軟與Intel陣營多次推出各種平板電腦,但受到當年的作業系統操作邏輯、硬體規格等限制,表現都稱不上成功。或許也是因為如此,蘋果推出iPad之前,不少人認為蘋果不會推出類似產品,甚至發表會後股價也下跌,上市後不少人亦持續看壞。然而直至今日在咖啡廳、圖書館、大學教室、商業會議中,都能看到各式平板,這些平板雖未必是iPad,行動浪潮確實是由iPad所帶動。電腦王雜誌在第一代iPad推出當下,也有做測試報導,那篇文章恰巧也是筆者撰寫,當年專題最後曾寫著誰最適合購買iPad?
1.有時間、有空閒、有閒錢的好野人。
2.有一堆PDF Paper要看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教授。
3.攝影、影像、美術、設計工作者。
4.買了準備拿來惡搞灌Windows 95、98、XP,有能力發揮iPad最大功能的Geek。
5.蘋果迷,老賈推出甚麼,就拿錢跟著敗的那種人。
▲iOS 7在iPad上的鎖定畫面。
▲iOS 7通知中心在iPad上變成全螢幕了。
▲Pages的鍵盤有許多文字格式設定的快速按鈕。
3 年 4 次大改款
轉眼3年過去,平板電腦不再是有錢人、攝影、設計工作者或是宅男專屬的設備,從當年高價、小眾的電子裝置變成低價、普及的生活裝置。蘋果3年來推出了4個世代機種、3種外型設計。
3年來iPad外型進化不少,上下長度從24.3公分(iPad 1)縮短到現在的24.0公分(iPad Air),變化幅度不大;左右寬度則從19.0公分縮短到現在的17.0公分,手掌較大的人能勉強一手掌握;機身厚度進步幅度驚人,從13.4公厘進步到7.5公厘,減少接近一半的厚度;重量方面也從680公克進步到現在的469公克。若從工業設計來看,蘋果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自己,也不停上演自我超越的戲碼。
iOS 是進化關鍵
除了工業設計外,iOS在iPad上也經過3年多的改變,第一代iPad搭載的是iOS 3.2。當時連多工切換都沒有,按下HOME鍵後程式就退出了;iOS 4加入了多工切換功能;iOS 5加入iCloud雲端化擺脫iTunes以及線材;iOS 6改用蘋果地圖且iPad也能使用Siri;iOS 7介面平版化以及卡片式多工管理。
蘋果謹慎地一步步的完善系統,一方面讓iOS系統在平板最常使用的觀看網頁、影片、照片、玩遊戲更加的順暢快速。另一方面讓多工維持在有限的程度,刻意不支援單次顯示多個程式,避免平板電腦取代筆記型電腦。
工業設計、硬體效能、螢幕品質全進化
蘋果在10月23日發表會更新多項產品線,在軟體方面,蘋果開放OS X 10.9 Mavericks全面免費升級,以及發表新版的iWork、iLife,凡是在10月後購買的裝置,都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這2套集合工作、娛樂的軟體套件;硬體方面,蘋果更新了13、15吋的MacBook Pro with Retina,全面搭載Haswell世代CPU,CPU效能小幅提升,但續航力大幅提升,整合GPU提升到中階獨立顯卡的效能水平,最重要的是價格調降,讓入手高解析版本的MacBook Pro門檻降低。
▲iOS 7中執行iPhone解析度的程式,放大2X後字體變得比較清晰了,不過沒有JB套件RetaniPad那麼清晰,但是比iOS 6進步許多。
▲從系統診斷與用量中,能看到每天有多次的LowMemory,希望蘋果下一代產品記憶體要給足夠的容量。
▲Pages的內建範本中,有台灣格式的信封以及名片範本。
不知APPLE打算降至多少呢?<( ̄︶ ̄)>
這點我保留意見
手上的IPAD AIR 照相機品質真的不能跟IPHONE 5S比...
能拿來做編輯
但是攝影.... 還是用個相機或者是IPHONE 5S吧...
> 3.攝影、影像、美術、設計工作者。
>
> 這點我保留意見
>
> 手上的IPAD AIR 照相機品質真的不能跟IPHONE 5S比...
>
> 能拿來做編輯
> 但是攝影.... 還是用個相機或者是IPHONE 5S吧...
這裡的攝影是指檢視照片吧
用膝蓋想也不會是指拿來拍照啊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