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Amazon獲得了一項名為「預判發貨」的專利,Amazon未來可能會通過對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析,預測顧客的購買行為,在顧客尚未下單之前提前發出包裹,儘可能的縮短物流時間。
▲圖片來源
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萬貨商店」Amazon一直極力探索著各種途徑,其中不乏奇思妙想的創意,比如測試用無人機送貨,用機器人管理倉儲。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Amazon獲得了一項名為「預判發貨」的專利,Amazon未來可能會通過對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析,預測顧客的購買行為,在顧客尚未下單之前提前發出包裹,儘可能的縮短物流時間。
這項專利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Amazon如何才能精準地判斷用戶是否要下單?因為一旦判斷失誤就意味著發出的包裹的做了一次無用功。
Amazon表示,他們判斷是否「預判發貨」的資料資訊包括:顧客之前的訂單、顧客的商品搜索記錄、心願清單、購物車,甚至包括使用者滑鼠在某商品頁面的停留時間。
專利顯示,「預判發貨」還包括一些技巧,Amazon可能會模糊填寫用戶的收貨地址,方便將商品配送至潛在顧客附近區域,而在配送過程中一旦收到該顧客的訂單,再將位址資訊補充完整。
同時,Amazon還會在運送途中向潛在顧客推薦該商品,進而提升判斷精準度。
Amazon認為,預測式的發貨比較適合暢銷書以及上市之初容易吸引大量買家的商品。
可即便如此,Amazon的這套系統不免會出錯。Amazon的解決措施是給予用戶一定的折扣,抑或直接將判斷失誤的商品作為禮物送給用戶,進而提升公司口碑。
Amazon之所以不惜花費大成本縮短物流時間,是因為他們認為,從下單到收貨之間的延遲可能會降低人們的購物意願,甚至放棄網購。
通過分析顧客行為資料進行「預判發貨」顯然是一種大數據行為,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另一家將大數據生意玩得爐火純青的公司——Netflix,這家美國家喻戶曉的線上影片租賃商利用推薦搜索、資料演算法等方式,提前獲取觀眾喜歡觀看的內容,進行準確的內容訂購授權。火爆電視劇《紙牌屋》正是基於「大數據」誕生的成功案例。
大數據與雲端計算落地,當技術接軌商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對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析,針對性地滿足用戶需求,這將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商業變革。
看來有的比呢!
> 台灣網購更推出6小時到貨
> 看來有的比呢!
台灣的6小時到貨有地域性的限制。跟amazon相比,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台灣地小六小時當然沒問題
amazon 面對的是全世界 ..
想多了...
台灣的商人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