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HDT異軍突起新基準
在包夾式散熱器進入市場多年之後,總是會有幾家廠商不願在技術上面停滯不前,轉而研發更棒、更好的解決方案。當然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大多是想要減低成本獲取最大利益,推出同樣效果但相對低廉實惠的產品。
簡化流程,加速效率
HDT就是這個理念下所出現的產物,我們推論一下正常的熱源流程,首先處理器產生的廢熱,會經過鐵蓋、散熱膏、光滑的散熱底座、熱導管,最後才是鰭片。其中只有散熱膏是使用者可以決定的變因,可以選擇導熱係數較佳的散熱膏來填充細縫,而熱導管與散熱底座之間,實質上還存在著焊接部分的熱阻,2種不同金屬之間會產生極大的熱阻。那在散熱底座與熱導管之間,如果沒有散熱底座是否會更好?理論上是的。
問題重重,解決不易
HDT既然這麼好,那為什麼並非所有廠商全都採用呢?問題其實還是圍繞在技術層面上,沒有了散熱底座固然可以減少熱阻,但卻保護不了脆弱的熱導管。加上在切削與彎折的拿捏上,同樣是需要靠著長時間的技術能力累積,才足以應付在製造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熱導管硬度不足,長時間因扣具壓力而變形問題,另外還有切削過程中管壁破裂等。
熱導管成為主要變因
前面說過在技術上不容易突破,這邊就得提到熱導管是如何製作,與應用在散熱器上。熱導管本身內部並非實心銅棒,而是呈現空心的狀態,再添入做動流體讓內部呈現真空狀態,藉由液汽兩相變化將熱由底部傳導至頂端。熱導管經過彎折後一定會折損效率,且為了將熱阻降至最低,熱導管壁通常都是非常薄的一層金屬層,材料可以為銅或者其他金屬。
將熱導管固定後還需要透過機具銑平至光滑的平面,前面也提到過熱導管本身並非實心銅棒,在銑平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管壁所能承受的切削程度,同時在完成之後尚需要面對扣具壓力所造成的凹損。
熱導管極易受損
廠商通常會採用1段熱導管搭配部分底座上蓋做緩衝區,避免安裝過程中的凹損,但這個過程其實對於整個核心接觸面是不小的減分,在核心面積越做越小的狀況下,實際上真正能夠在正上方接觸的熱導管其實頂多2~3根。且這個狀況是不計入其餘緩衝區的面積,若是加上緩衝區域,頂多就2根熱導管能發揮出最大效益,其餘熱導管則是需要藉由處理器上蓋的平行擴散路徑進行導熱,效能七折八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HDT架構經常會有不經過塗層處理的產品,解熱效果上則是會逐年下滑。
▲HDT技術僅會有上蓋,底部則是直接透過機器直接銑平。
鍍鎳是噱頭或具實質效益?
看完HDT之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看過散熱器上,有純粹未處理過的赤裸金屬。經常可以看到市面上主打「黑化」、「紅化」之類的多彩散熱器,其實也並非是為它們上色,而是在表面鍍上不易與空氣進行作用的材料,避免長時間在潮溼環境下使用造成氧化鏽蝕。而這種方法是否有用,常常讓大家毫無頭緒,畢竟一般人並不太會注意氧化與否所造成的溫差。
千奇百怪,真的有效?
我們大致上可以歸納出幾種處理手法,分別為整個散熱器全鍍鎳、僅在熱導管上鍍鎳,最後一種則是不再與核心接觸面上鍍鎳。全鍍鎳常見於早期與旗艦型產品,畢竟鍍鎳本身就會產生熱阻,處理上需要更為複雜的手續才能夠達到原本水平。至於只在熱導管上鍍鎳的產品則通常屬於中價位產品,其主因為鰭片本身為鋁,不易在重複與空氣進行作用。
目前最新的手法則是不在與核心接觸面上鍍鎳,將熱阻減至最低,又可以保持散熱器本身的抗氧化能力。處理上步驟則是與其他款不同,為先鍍鎳再進行銑平,加上接觸面本身就會與散熱膏密合,空氣不易接觸,所產生的氧化作用也低,屬於最佳處理方式。
有用無用,安心作用
鍍上鎳與不鍍鎳在短時間使用上較不易出現歧異點,但經過長時間的空氣作用後,可以看到鏽蝕情況,但編輯部這邊沒辦法做到標準單一變因的鏽蝕測試,這邊就大致上說明一下散熱器在整個氧化過程中會面臨到什麼問題。
如果是純銅散熱器,首先會產生鏽蝕的部份通常是鰭片出現光澤降低,同時也會有部分區域出現金屬鏽蝕的跡象,接著熱導管外表金屬層則是會變黑,鰭片與熱導管間的接觸面雖然有回流焊、穿Fin的緊密接合,但多多少少還是會遇到部分空洞處遭氧化的下場。
這種情形也造就了部分廠商推出過能讓裸銅散熱器回春的亮光蠟,不過這種蠟並無法挽救已經鏽蝕過度的地方,僅能輕微的起到保護層的作用,減緩持續氧化的問題。
但氧化算是長時間累積下來才會出現的大問題,在這段期間內的灰塵量其實早已超越氧化所造成的影響。在未做特殊防塵處理的環境下,散熱器因鰭片本身密度較高,上面較易沾粘灰塵,造成鰭片無法與風交換熱能與風道阻塞的問題,會遠比鏽蝕還要來得嚴重。所以多多清潔保養才是正確的使用方式,效果遠比鍍鎳還要來的快、更有效。
▲經過塗層處理的散熱器雖然會因塗層而散熱效率較低,但能夠防止潮濕氣候氧化。
▲底部熱導管銑平後不再具備塗層保護,但因長時間以散熱膏接觸,並未直觸空氣,較不易因此氧化。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