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上一篇提到,ARM原本定位類似IDM,是自行設計,且兼生產販賣處理器的公司,與現在的Intel非常類似,是後來才轉型為晶片設計技術授權,靠授權費創造營收。(圖片來源:wikipedia)
靠授權費過日子,那能賺多少錢?相信大家心裡都有這個疑惑,相較於Intel,ARM的營收的確是九牛一毛。年平均約五億美金的營收,跟Intel每季能進帳將近百億的規模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Intel處理器雖然也只是X86的其中一個分支,不過Intel本身擁有多家晶圓廠房,自家產品總共就佔了約八成的X86處理器產能。
而ARM自己雖不生產CPU,但世界上超過九成的IC設計廠商(包含有晶圓廠及無晶圓廠)都直接或間接採用了ARM的技術授權。即便是盛氣凌人的Intel,當初也曾拜倒在ARM的石榴裙下,如果以對世界上所有電子產品發展的影響力而言,ARM是遠遠超過Intel的!
ADVERTISEMENT
▲最新的ARM架構處理器,最高時脈可達2GHz,四核心版本功耗比單核Atom低,但效能高出數倍以上。 (圖片來源:ARM)
為什麼ARM會紅?
為什麼ARM能夠贏得諸多IC設計廠的青睞?當然,市場是很現實的,對絕大部份數位產品而言,成本往往決定了一切。以授權費來講,ARM絕不便宜,事實上他是市面上最貴的嵌入式處理器IP之一,但廠商為何前仆後繼跟ARM簽授權?這可以歸功於幾個方面:
ADVERTISEMENT
首先,ARM處理器已經成為主流,我們都知道,主流往往可以變成標準,標準化產品的開發過程有很多規則可以依循,ARM也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廠商開發的產品可以符合時程需求。
授權模式有彈性
其次,在層層交疊,且設想周到的授權模式之下,廠商可以很容易的選擇自己想要的模式。比如說,大規模的IDM可以跟ARM授權核心巨集,自行最佳化處理單元配置,規劃晶片功能,然後再由自己的晶圓廠投產,最後再導入產品中。諸如德州儀器、三星、高通等多是採用此類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IDM廠可以把他們生產出的晶片轉售給下游客戶,獲得最大規模的經濟效益,不過一次就要支付數千萬美金給ARM。
除了上面這種架構授權(也是最貴的)以外,ARM也提供了應用授權、單次使用設計授權等做法,可依照客戶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授權方式與條件。不過,IP的授權過程是相當曠日廢時的,除了合約的每字每句錙銖必較,靠授權吃飯的ARM對其版權保護更是做到十足十。也因此,整個合約洽談的過程往往拖的相當久,對某些急於製造上市(time to market)的公司,可能就會緩不濟急。
ADVERTISEMENT
因此ARM後來也推出套裝形式的授權模式,從處理器、繪圖、架構與實體IP,可以一次整合包裝,省下不少個別洽談的時間。不過大家可別誤會,這方案節省的只有時間而已,可別幻想價格能夠像一般菜市場可以買肉送蔥的,客戶該付的,一個子兒都不能少。
▲一款應用處理器中,除了關鍵的處理器核心IP,還要包括了顯示、周邊、通訊、影音視訊編解碼、類比等不勝枚舉的IP智財。(圖片來源:Samsung)
ADVERTISEMENT
大家都是ARM的伙伴
藉由IP授權模式的成功經營,ARM把他的處理器架構打進世界各個角落,IP授權模式也成為許多公司的營利方式。目前除了處理器IP以外,我們還能看到軟體IP、DSP IP,及各種數位類比IP,只要能夠成為數位產品的一部份,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效果,這個特點就可以成為IP,廠商也可以藉此獲利。
其實ARM對IP授權的作法有幾次轉變,從最初的單一授權無限制使用,到後來依照效能、功耗來決定IP價格與授權方式,到最後則是套件式的授權。這些靈活的商業手法,加上ARM成功掌握了每一代的架構基礎並加以行銷,而且擁有完整的支援套件和開發環境,這些都是創造了ARM折凳奇蹟的最大功臣。當然,由於不生產晶片,各大IDM、IC設計廠商都將ARM視為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因此大家都可以全力在ARM架構上盡情發揮無限創意。
下一回,我們來看看ARM以哪些形式,出現在各式各樣的產品中,敬請期待!
【編按】Dark Eric目前是自由作家,過去曾在幾家專業媒體撰寫比LP充血還要硬的技術文章,對半導體技術與市場之類的怪玩意有點小研究,如果大家也想成為特約作者,歡迎來信與我們討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