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問:身為電腦使用族群,最擔心長時間使用螢幕及耳機會影響視覺、聽覺,這方面有沒有什麼樣的測試機制?
UL:其實有許多標準跟安全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以耳機搭配音樂撥放器來說,是歸在個人音樂播放器音壓測試標準範圍之內。這項測試,主要是在最大音量的狀況下,來測試其音壓的輸出是否符合標準。不過歐盟在一個未正式發行的指令內也指出,人耳每周若暴露在80分貝的環境下超過40小時,或89分貝下超過5小時,就會造成聽力受損。考慮到使用情況的不同,廠商所製作的耳機音量在標準中規定不得超出85分貝,不過如有警示訊息提醒使用者過大音量會造成耳朵受損則可提高至100分貝。在螢幕方面也有相關性能標準,包括螢幕顏色的均勻性與對比、亮度與字體的可閱讀性等等。
▲測試工程師正在進行耳機的測試,這台人形機器的用途,就是可以把聲音轉變成可量測的電子訊號,造價要百萬元以上。
▲所量測的數值會傳送到一旁的電腦,可以發現左右耳的音量波形十分一致。
▲為了模擬實際狀況,耳朵的材質與觸感都是仿照人耳來製作的,故不管是入耳式耳機或耳罩式耳機均可測試。
▲螢幕性能的測試為求準確,都在暗房內進行。
第8問:剛剛有提到測試螢幕字體的閱讀性,這要怎麼測試呢?
UL:這也是屬於螢幕性能類的測試,我們會讓受測的螢幕顯示標準所規定的文字,例如英文字的「H」或簡體字的「愛」,然後將放到一個顯微鏡機台上,便能測量出其一個像素大小是多少,並藉此計算出指定觀賞距離下投射的角度是多少,只要數值落在標準所規範的範圍內,便代表合格。其實這部份比較傾向於數學的計算。因為人的眼睛有其極限,大部分測試沒有辦法直接以肉眼去判定,所以用數學計算的方式來完成客觀的測試。
第9問:現在大多數行動裝置使用者,手邊可能都有一到兩顆行動電源,但又聽說行動電源有爆炸的危險,要怎麼去檢測其安全性?
UL:現在的攜帶式能源如行動電源與手機電池幾乎都採用鋰電芯,而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很高,容易發生起火爆炸的危險,因此除了基本的充放電測試,我們還會進行如衝擊、擠壓與燃燒等各項測試,以觀察鋰電池的狀態。由於這些測試具有危險性,所以我們人不會待在旁邊,而是透過搖控操作並藉由監視攝影器材觀察其狀態。以燃燒測試為例,我們會用甲皖進行加熱,去模擬生活中若鋰電池被丟棄在靠近火源的地方,此時若鋰電池受熱噴發,其噴發的力量會不會大到刺穿並破壞模擬治具,以推斷萬一發生在現實生活,周遭人員是否因此受傷,是否有安全性疑慮等。
▲電池燃燒及擠壓等測試由於比較危險,所以必須採隔離方式進行測試。
▲鋰電池噴發的影片。
▲測試過後膨脹變形的電池殘骸。
▲有些噴發過程較微猛烈的鋰電池,甚至可以把金屬網都燒毀穿透。
第10問:電池測試這麼危險,甚至在正常狀況下都有可能發生爆炸,實驗室是否曾發生意外?
UL:一般來說完整的鋰電池都有包含保護電路的設計,當充飽後便會自動停止繼續充電,以避免危險。在測試時,為了保護實驗人員,我們會將鋰電池放入防爆箱來進行長時間的持續充放電測試,以測試長時間充放電是否會有危險產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測試防爆箱進行過多次的改良,因原本的密封型防爆箱一旦爆發,壓力無從宣洩,往往造成箱體損傷,現在加入洩壓孔設計,可以有效把電池噴發的衝擊減到最低。除此之外,電池實驗室有完整的排氣與消防設備,且測試多是採用遠端監控的方式,保護測試人員的安全。
▲架子上整排的防爆箱,同時可以進行多組測試。
▲防爆箱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所以可以看到內部有很明顯的燒焦痕跡。
▲正在進行電量測試中的產品無法曝光,這項測試雖然跟安全性較為無關,但是結果若與廠商宣告數字相差太多,就有不實之嫌。
第11問:除此之外,針對行動電源還會進行哪些測試呢?
UL:
除了考量日常使用上的安全之外,針對保護電池的外殼,會有外殼機械強度的測試;又考慮到運送過程的內部結構安全性,由於廠商出貨時都是整批整批的出,這麼大量的鋰電池一旦發生意外可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交通工具在移動時的震動,或是搬貨卸貨時與地面的撞擊或是擺放的角度不同等等,行動電源都必須要足以承受這些情況才行,因此可透過震動與墜落衝擊平台來進行模擬,當然,因為同樣可能會發生鋰電池噴發燃燒的狀況,所以我們進行測試的房間都可說是銅牆鐵壁。
另外,行動電源的實際電量是否與廠商宣告的電量相符,是近期廠商積極尋求的測試項目之一,因為台灣的標準檢驗局將自5月1日起要求驗證電池產品的額定電容量是否正確標示。
▲用來模擬車子發動時的震動平台,可設定不同的轉速。
▲震動示範測試影片,基於保密原則所以沒有放上測試樣品。
▲運輸模擬測試就是在這個小房間進行,同樣設有快速排煙設備。
▲衝擊示範測試影片。
當然UL還有許多實驗室樓層,因為採訪時間的關係,小編無法一一介紹,不過其實從UL實驗室中完善的設備與標準流程,便足以窺見產品認證的確是一項不簡單的工作,尤其牽涉到『安全性』的議題時更是如此,所有產品的安全測試,盡量都以預設最壞情況去進行,如此才能囊括最大範圍的日常突發狀況,產品上小小的一顆標章,都是經歷無數嚴謹而專業的測試手續,我們還能不安心嗎?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