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之前Google 與 Adobe 聯合發布了一款免費開源字體,對於設計師和開發人員來說,都是一大福音。但比較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這款字體在 Adode 和 Google 的命名是不同的。在 Adobe 那裡被稱作 Source Han Sans,而在 Google 那裡,它的名字卻是 Noto Sans CJK。
兩個公司無法在名稱上達成一致,是因為各自有著不同的考慮。從 Adobe 來說,思源黑體要歸入自己的 Source 字體家族(思源黑體的西文部分是 Adobe 的開源字體 Source Sans Pro)。從 Google 方面來說,將成為其 Noto 字體家族的一部分。
Noto 字體家族是 Google 一個野心勃勃的大項目。它想要支援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使其達到視覺上的協調一致。這在 Noto 的命名已經體現了。當電腦顯示字體的時候,如果某種語言不被系統支援,就顯示為一些小方塊。專業人士稱其為「Tofu」(豆腐)。Noto 就是 “No Tofu”的意思。
ADVERTISEMENT
不過,Google 的計劃是否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可行的話,是不是就能夠贏得所有人的贊同呢?
巴基斯坦裔美國作家 Ali Eteraz 對大公司的龐大計劃持懷疑態度。「Google 帶來的是一種善意的——甚至可能是有幫助的——普遍主義,還是一種類似於技術帝國主義的東西?」 他說。
他的意思是,當一小群人對字體做出決定,真正使用這種字體和語言的人會感覺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無法參與決策的過程。
對於 Ali Eteraz 的想法,。他說,當涉及到語言多元化的時候,大公司有過一些不光彩的記錄。Unicode 統一中日韓字體就是一個例子。由於技術的限制,Unicode 在為這些文字編碼的時候,把碼點用完了,於是,他們試圖把三國語言中的漢字統一為單一的字符集。這種忽略不同文化差異的做法,帶來了許多拼寫上的問題。如今,技術的進步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Noto 是首款支持中、日、韓三種變體的開源字體。
Finn Brunton 說,Google的Noto 字體家族支援的語言數量,以及其細節上的努力,都是令人驚訝的。在 Noto 字體家族裡包括一些頻臨滅絕的語言,比如因紐特人使用的主要語言之一 Inukitut,以及 Tlingit 部落使用的語言,其中,Tlingit 語言只有 200 人在用,但是Google依然堅持把他做出來。當然,Noto 字體對 Tlingit 的支持遠遠談不上完美。除此之外,Noto 還支持一些古怪的語言,比如以愛爾蘭詩人蕭伯納命名的「shavian alphabet」(蕭伯納字母表)。不過,它卻不支持 Oriya,一個百萬人使用的印度語言。
ADVERTISEMENT
語言是一種複雜的東西。有些時候,一種語言即使是得到了支援,其拼寫方式也未必能夠反映出文化內涵。巴基斯坦裔美國作家 Ali Eteraz 喜歡美國作家福克納,同時也是印度作家米爾扎·迦利布的忠實讀者。但是,他在網路上想要分享這些人的文字時,卻只能使用福克納的作品。這是因為迦利布使用 nastaliq 體的烏爾都語,並不被 Noto 支持。nastaliq 體更能准確代表烏爾都語言,但由於它不容易編碼,Noto 現在只支持 naskh 體。當 Eteraz 與他人分享迦利布作品的時候,只能通過上傳圖片的方式讓其他人理解。
總之,Google 的龐大計劃面臨著許多阻力和挑戰。這是一項平衡的藝術。他們需要考慮到不同的要素,開發出有生命力、能夠運用到不同場合的字體。同時,這也意味著,Google 需要承擔許多的責任。
「無論你認為這是狂妄自大,還是一種高尚行為,最終還要看他們是否能夠做成。」 Ali Eteraz 說。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