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真實4K寫入實力探究
看完前半段概觀效能數據,也許大家心中已經有個底,需要採購mSATA或M.2固態硬碟時,有哪幾款適合列入參考清單內。接下來,同樣以ULINK所提供DriveMaster平台,進行寫入性能變化比較。
所謂耐久的認知恐分歧
就我們當前採用的測試模式(即Script)而言,DriveMaster所產生記錄檔內容數據量並不少,能衍生出2或更多不同解讀切入點。先前即有讀者提供類似的觀點問題,好比怎麼不是連續測試幾天,或者資料應該寫入達幾TB才具有參考價值。某程度上,或許有些讀者以為我們所謂的「耐久」測試,是和產品設計耐用度,也就是壽命之類面向有關。
諸如此類反饋意見,筆者曾加以琢磨過,但現實是耐用度測試執行難度極高。原因不外乎是測試工程浩大,假定產品沒有在中途因故掛點,粗算下來總耗時恐將達4個月以上。除了時間限制因素外,理論上此舉將會灌爆快閃記憶體顆粒,其設計理論抹寫次數規格,也就是測試結束後產品形同報廢。
效能平原較趨近真實
即便廠商願意贊助長期測試,各位讀者也有耐心等候,在現實中還是很難如此進行集合測試比較。簡單而言,大家都知道固態硬碟礙於架構,寫入性能會隨著寫入資量增加,逐漸由高轉低變化。我們採用DriveMaster的用意便是針對這類現象,想測得比較趨近於真實的寫入性能表現,提供讀者另一種參考依據。
上回我們提供了不少數據,近乎把DriverMaster所產生紀錄檔,一些指標示內容同時呈現出來,看完後可能有點令人頭昏。筆者這次將之簡化,僅取Trim測試模式下的重點來看,那就是4K隨機寫入測試所得IOPS數值。由於寫入速度會不斷變化,觀察重點在於由高轉低,趨於平緩之後的數據,即為比較真實的寫入性能表現落點。
▲設定初衷而言,當衰退幅度趨於平緩時,其數值即具有參考價值。
衰退率並非比較重點
對任何人而言,這樣比較起來再簡單不過,至於先前曾提供的衰退比、累計寫入資料量等資訊,倒是先不用在意太多。以下4個主要數據圖中,第1分鐘內容可視為近乎空碟狀態,尤以Transcend MSA370表現為佳。至於M550、M6e、M6M等3款,採用Marvell設計方案的產品居中,反觀SandForce陣營最高不過7373IOPS,乍看下是有點不如人。
當累進寫入測試達到1小時,各款產品出現32~88%不等幅度的衰退變化,其中MSA370更達156%。接著第1小時持續執行到第2小時,衰退比例相較於前1小時,大幅度縮減到5~37%上下。而第2小時到第3小時之間,有5款產品異動較大外,其餘平均在1~8%範圍內,已經明顯趨於穩定平緩。
到第3小時仍然顯著異動的產品,分別是M550 M.2是18.06%,M550 mSATA有15.41%、MSA370約25.33%、M6e達38.14%、M6M為最高的50.49%。片面看來,這幾款產品似乎還沒達到效能平原,但其實不然,參考輔助數據總資料寫入量圖可發現其中變數。他們老早填滿完整容量1.5次以上,其中M6e更是達到2次之譜,變動較大十分合乎常理。
Marvell方案IOPS較高
事實上,我們這次測試時間,已經從上次90分鐘延長到360分鐘。筆者逐一檢視並比較記錄檔,這4款產品換算衰退比值看來是時候未到,但與第3~6小時比對後,其實老早已經進入平穩階段。姑且不去加以細究太多測試變數,乃至於記錄檔分析切入點等問題,第3小時數據確實是已經可以用來比較。
以此為基準來看,表現最佳者為M6e,其性能數據達7248IOPS。居次的是M550,2種版本差異相當接近,其數據分別為6755IOPS與6773IOPS,而MSA370以黑馬之姿位居第4名。前3名皆由Marvell設計方案產品包辦,第4名雖然落後有些幅度,但是由同陣營的M6M拿下。而SandForce設計方案產品,即便是前面表現算好的SSD 530,也以相當幅度被拋開。
綜觀4K隨機寫入性能變化,這次結果和先前2.5吋機種群測相仿,SandForce設計方案產品衰退比,相較於Marvell產品明顯低上不少。但即便如此,其IOPS乃至於連帶資料寫入量,都普遍無法和Marvell陣營產品匹敵。假使改以填滿總容量幾次,諸如此類條件來比較,SandForce設計方案產品仍然未必能討到便宜。
測試平台軟硬體配置
處理器 |
Intel Core i7-4770K |
主機板 |
Asus Z98-DELUXE |
記憶體 |
Crucial DDR3-1600 4GB x 2 |
系統機 |
Kingston SSDnow V+200 90GB |
作業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 8專業中文版 |
(下頁有總結與產品採購推薦)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