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法國DxO Labs實驗室所發表的一份數據,綜合市售數位相機含120片幅、35mm片幅的可交換鏡頭,以及隨身型數位相機,針對畫質評比進行排名列出前100名,哪知道排名成績如此歡樂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讓許多拿入門機的用戶開心、許多拿高階機的用戶傷心,這份排行榜到底是怎麼回事?
DxO Labs相機畫質排行榜解析
我們很少見到如此大規模的相機畫質評比,只能說DxO Labs實驗室相當有心,能借到這麼多相機、辛苦的進行實測、並且大辣辣公佈了排名,不僅有可能惹惱相機廠商的風險,也讓國內外幾個論壇也都討論的沸沸揚揚(或許要造成話題性就是它們最終的目的?)。有趣的是相機的價位與排名不一定成正比,榜中排名前面的可能是中低階機種,中後段班中也有不少高階機種,像是Hasselblad H3DII和Leaf Aptus75S兩款120相機輸給了Canon、Nikon、Sony三家35mm片幅相機,而Canon EOS 5D Mark II幹掉了除了EOS 1Ds Mark III之外的自家每一款高階35mm、APS-H片幅相機,偏入門型Nikon D5000更是幹掉了敵手Canon中高階機種EOS 7D、EOS 5D和EOS 1D Mark III,打破許多人對相機越貴成績應該越好的刻板印象。
▲DxOMark Sensor分數是測試寬容度、動態範圍、以及低光ISO綜合而成。
為什麼排行榜中會出現很多眼鏡掉滿地的結果呢?DxO Labs在測試說明中告訴了我們答案。這份排行榜的DxOMark Sensor分數,是針對相機感光元件拍攝RAW檔格式(RAW Sensor)樣本進行測試,評比的選相包含了影像的色彩寬容度(Color Depth)、動態感光範圍(Dynamic Range)、以及低光ISO(Low-light ISO)三種數據進行評比。選擇以上數據測試是為了因應三種拍攝用途,分別是工作室、風景攝影以及行動攝影,工作室攝影師主要考慮色彩寬容度和動態範圍,風景攝影師主要考慮動態範圍和色彩寬容度,而攝影記者則是將重點放在低光ISO和動態範圍上。DxOMark Sensor分數是綜合上述三種數據測試,也就是排行榜的排名數據,滿分為100分,第一名Phase One P65 Plus拿下了DxOMark Sensor成績89.1分的高分。
▲可分別用DxOMark Sensor分數、色彩寬容度、動態感光範圍、低光ISO觀看排名。
在這份畫質排行榜(DxOMark Sensor scale以及dxomark.com)中,只代表感光元件拍攝RAW檔的表現,是沒有透過相機另外影像處理以及其他動作的原始表現。這份數據並不包含相機其他性能像是影像處理性能、機械強度、易於操作性、靈活性、光學品質、價格等都並不包含在評比的項目當中,簡單來說,相機的機身等級和價錢完全跟這次測試無關,也可以說這並不是一份整體的相機評比。
▲選擇相同條件範圍的類別,才會是比較有意義的排名。
另外相機的解析度大小也不會影響DxOMark Sensor分數,並不會因為哪台相機解析度較高、有更多的細節,而Sensor分數就會比較高。消費者如果要進行比較,請取決於使用者的螢幕尺寸或想印出的大小、選擇所要解析度大小的機種再進行比較,會是比較恰當的方式。DxO Lab也特別解釋即便感光元件的表現很重要,但它並不該是消費者在挑選項機時唯一的考慮項目。詳細的測試說明可以到dxomark.com網站中查看。
工作室攝影師主要考慮「色彩寬容度」和「動態範圍」,
風景攝影師主要考慮「動態範圍」和「色彩寬容度」
--
二個不是都一樣?? 差點眼花.. @.@
沒錯,原文網站就是這樣寫的,筆者原先也以為是眼花
不過還是照著原文翻譯
Studio photographers should primarily consider Color Depth and Dynamic range, Landscape photographers should primarily consider Dynamic Range and Color Depth, and Action photographers/Photojournalists should pay most attention to Low-Light ISO and Dynamic Range.
http://www.dxomark.com/index.php/eng/DxOMark-Sensor/DxOMark-metrics" rel="nofollow">原文出處
但是D700分數明明比 Canon EOS 5D Mark II 高???
不好意思,筆者想表達的是Canon自家機種的比較,沒寫清楚造成誤會在此說聲抱歉
應該是「選『項』」吧?
感謝指正,已更正
@600mm:
這邊講的是感光元件的尺寸,嚴格說是筆者筆誤
正確應該寫成35mm片幅、或是135格式,特此更正
食材再好,沒煮過也不能吃(就算生魚片也講究刀工、醬油、蛙殺米)。
實材再好但煮的不好,還是很難吃阿。
所以個人覺得這種測試結果,或許有某些技術或工業上的價值,但對所只是「使用」相機的人來說,似乎不具有太大的意義,有誰是能用RAW檔本身作什麼事呢?
況且這個軟體本身,是否有足夠工業上絕對的標準性及客觀性,足以沒有僻性的判別任何一台相機的表現,其實也很令人懷疑,因為他到底也是軟體,就跟PHOSHOP 或任一個通用影像軟體處理各家RAW檔一樣,並不是一種絕對標準,也沒有能力對所有各廠牌、各機種的影像來源都做到最佳化的轉換。
理論上最佳化的影像處理軟體,應該都是相機本針對自己特性所內建(或附帶的)軟體,無論這個軟體是不是真的絕對的最佳化,最起碼是像機製造商期望或可接受的結果,這個軟體好比是餐廳請來煮菜的師傅,煮的好不好吃或口味讓人喜不喜歡影響到吃的人對這整道菜的評價。強調實材有才多珍貴、有多好,固然對結果會有影響,但師傅的手藝才是決定的關鍵,對食客來講,味覺品嚐到結果才有意義。就算把臭酸的東西煮成美味,也是廚師的本事。常發生的個現象,原本臭的東西經過了巧妙的運硬,不但不被嫌惡,反而令人著迷,例如昂貴的乳酪或酒、醋都例子,在本質上,他們都是腐敗發酵的,只是被運用、又被控制後,不但為人所接受,而且讓很多人著迷,當然,也還是人有很多人不喜歡。
因此,對一道菜來說,食材與廚師是不可分的。就我個人對數位相機原理的理解,元件對相機來說,感光系統(包含感光器,但不只是感光器)的原始性能與影像處理軟體也是不可分的。
。
此外,鏡頭當然也有影響,只是由於專業機種的軟體通常已針對搭配的鏡頭在軟體上進行了最佳化的設定,因此鏡頭的表現是無法單獨或客觀的從成像結果中剝離出來的。
也因此,如果純粹攝影的角度,影友們平常看圖或印像如果用是的JEPG檔或TIFF檔(此指的並非只有相機直接以JEPG或TIFF檔處理,也包含你使用原廠所附的影像軟體,在RAW的狀態下調整過再轉換的),不妨多關心這兩個檔案所呈現的結果吧,他們才是我們會嚐到,已經燒好的「菜」。而感光元件的好壞,實在是我們所觸及不到,也不代表結論的東西。當然,最為技術的探討,他們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意義,這就是電腦王常帶給我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