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你對 NAS 的既有定義是什麼?是一台孤零零被塞在機房,在有事情時才會被工程師拿出來端詳的設備,更甚還可能只是被塞到角落積滿灰塵的一台機器。以往 NAS 用途多用於資料儲存,儘管是它最具本色的功能,但對於善用多媒體的影像工作者或者是影音玩家,只有資料儲存的功能已經不夠看,怎麼活用 NAS 大容量的優勢,將每個檔案做最有效的歸類,必要時還能在手機或電腦使用專屬 App 觀看影音、文件等,成為個人雲與公有雲之間的分野。
以往資料儲存以容量、方便性為主
回顧以往資料儲存的演化還是以容量為最終需求,從個人電腦方面簡單說起。從軟碟機的最大 1.44MB、到 CD、DVD 光碟機的最高 8.5GB、到現在最高容量可達 8TB 的硬碟機。這些較為固定的資料儲存還是講究於容量,若顧及方便性,隨時隨地都能讀取及儲存資料,才是目前最被大量應用及為人所知的隨身碟、磁碟等,以上的資料用法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不論男女老少,這是最被大多數人採用的傳統儲存方案。
而私有雲及公有雲,其實就是從隨身碟的用法進化而來。隨身碟儘管有著便宜及使用方便的優勢,不過它的最大缺點其實也是優勢帶來的副作用,由於大家都會使用隨身碟,並且沒有帳號密碼的保護,被複製、盜拷,甚至遺失的例子層出不窮,因此在最近資安意識抬頭的情況下,隨身碟應用漸漸被擺在末端,在資料機密性較不重要的情況下,才會去考慮隨身碟為主要儲存方案。
▲ 隨身碟有著容易取得的優勢,但安全性在儲存方案中敬陪末座。
私有雲與公有雲各有千秋
從大家都喜歡喊的「雲端」發展來看,公有雲及私有雲的商業化時程其實是差不多的,但一開始最常被應用的其實還是公有雲,使用者僅需申請帳號與準備一個瀏覽器,就可以馬上開始使用,這又不得不說一個新產品所擁有的方便性,還是顯著影響了其推廣的程度。
不過電腦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個魚跟熊掌都可兼得的環境,公有雲仍然有些不可避免的缺點,除了進階應用就會相形見拙的免費容量外,像是企業最在意的資料外部部署問題,受到法規及企業內部資料安全規範等因素,這些企業還是希望關鍵資料保存於內部,套用在私人用途也有著一樣的顧慮,因此公有雲雖然顧及方便性與高安全度,但還不是一個最完善的備份方案,若需要 TB 級以上的儲存環境,還是得實行使用者付費,向服務提供者支付每人 10~20 美元的使用資格,長久花費其實頗為可觀。
▲ 目前公有雲服務商的收費簡表(圖片引用自 Wikipedia)
而私有雲雖然一開始的建置成本較為高昂,需要購置 NAS 平台與儲存資料用的磁碟機,但可將使用者最在意的機密資料儲存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用途彈性與高擴充性也是 NAS 近年開始發燒的主因。現在單 Bay 的小型 NAS 都已能提供 4TB 以上的使用容量,對於入門使用者的資料備份程度而言算是夠用,而主流的 2 Bay 或者 4 Bay 機種,10TB 甚至 20TB 的最大擴充容量都已不是問題。
而 NAS 目前能夠達成的影音串流,則是公有雲又一項不能企及之處,當然以日常運用而言,光以多媒體應用來比較私有雲與公有雲仍顯偏頗,但若是偏向於個人用途,顯然 NAS 目前應用方向較為吃香。而說到線上文件協作分享,以往雖是公有雲所擁有的優勢之一,不過最近也有 NAS 廠商開發出類似的筆記線上協作功能,讓 NAS 以往不及公有雲的部分應用漸為跟上腳步。
▲ 以往公有雲率先推出的線上筆記服務,近來 NAS 設備商也逐漸釋出此項功能。
混合雲才是最終王道,混合比例依個人需求調整
一般而言,不同等級的同類型產品會形成競爭,但私有雲與公有雲則是明顯不能以競爭角度看待,而是要用互補的角度來應用,而多數 NAS 廠商也有與部分具代表性的網路服務商合作推出新功能。而目前私有雲的產品選擇性與功能多樣化,皆能讓不同用途的使用者最符合自身預算及需求選購,而且選擇的過程中,並不會比以往的組裝電腦困難多少,只要具備需求,到 NAS 廠商網站都能夠先試算自己需要的設備與預算。
不過私有雲應用目前並非完全沒缺點,目前國內 ISP 業者提供的頻寬還是以不對等頻寬為主,因此用戶端真正可用的上傳速率,還是目前私有雲應用的瓶頸,說到這裡,只能期待國內網路上傳速度早日跟上下載速率了。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