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油桐花季又將來到,幾乎所有的花,都是在綻放的時候最美麗,油桐花卻是在凋零的那一刻綻放的最燦爛。剎那即是永恆,古人將花的美紀錄在文章中、在詩詞裡,現代人卻可以將美好的畫面透過相機保存起來,隨時可以重溫那份燦爛的悸動。T客邦特延請攝影達人教學,讓大家都可以馬上學習到桐花攝影技巧,隨時留存最美的畫面。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桐花攝影達人:林瑞興

2009年客委會桐花攝影的金牌獎得主,林瑞興表示,桐花彷彿是食材中的「蒟蒻」,最能與其它食材搭配,桐花潔白五瓣花的形態,就足以讓人玩味無窮。每天的早晨是桐花妝扮最美的時刻,戲水的桐花也是攝影者最愛,多利用環境形態、線條、色彩就能搭配出千變萬化的作品。

 

建議使用器材
單眼135相機佳,大景拍攝廣角標準鏡頭為宜,小品望遠鏡頭拍攝佳,特寫近拍鏡頭可補強,近拍及拍水漾桐花必備。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 除了光影詮譯外,桐花在晨昏的色溫、陰天的泛光、霧天的氣氛都能營造出佳作。

達人講堂

白色桐花首耍留意測光。大景不宜直接對花測光,借由周邊的中間色調(RGB)做為測光點,同時不能曝光太亮,白色花瓣的細節層次才會分明,不宜反差過大的背景與環境。對比強,層次相對會流失,尋找適當環境烘托桐花,使得賓、主角色恰如其分。

主題1;晚春飛雪—五月林中雪景現身

一片雪白的油桐花遍佈山林,置身其中宛如到了人間仙境,若要捕捉這種一整片如夢似幻的感覺,就要善用相機的廣角端拍攝。

廣角端的優勢,在於讓你用同樣的距離拍到更寬廣的畫面。相機規格上以mm為單位,前面的數值愈小,表示可以取景的範圍愈廣。一般相機的廣角端約在35mm左右,有些強調廣角的機種會達到28mm甚至更廣,就算受限於相機本身的規格,有些機種仍可以靠外接的擴充鏡頭來提升廣角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若使用低於28mm以下的超廣角,畫面邊緣就會有變形的現象產生。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 運用低角度構圖讓桐花層疊的密度更高,拍出雪白的桐花大道。(攝影者:張欣穎,拍攝地點:龍潭鄉小粗坑古道)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 廣角捕捉整片的油桐山林,再穿插往返山間的纜車,呈現橫山特殊的景觀。(攝影者:羅佩芬,拍攝地點:新竹橫山)
 

拍照技巧解說

廣角優勢在於可以納入更多景緻,但想要拍得漂亮,關鍵不在於在影像中加入了更多元素,反而是取決於保留了哪些更有意義的元素──成功秘訣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包山包海的廣角照片只會顯得雜亂無章,能夠讓人一眼看出攝影主題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主題2:今山古道—懷舊幽情油然生

台灣有許多賞桐花的景點在山林的古道之中,沿途偶爾可見野溪、聚落、與遺跡,即使山路走來辛苦,也讓人深覺神清氣爽。通常古道都有些坡度,拍攝時把相機轉個90度,將更能夠表現出由遠至近的層次感,不管是仰角向上或是俯角向下,都會是不錯的一種構圖呈現方式。

在林間古道拍攝,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光線不足,所以常會拍出模糊或是過暗的照片。如果你不想帶腳架,打閃燈又嫌不自然,最快的解決方式就是拉高ISO感光值,並將測光模式改為中央加權測光或是點測光,以達到較為正確的曝光效果。
此外,由於山林不比平地好走,許多石頭步道上會有清苔或是泥濘、水坑,拍照時要特別注意防滑。由於有些山道行走起來較耗費體力,如果想要邊走邊拍,最好考量一下路程時間以及體力是否能夠負荷。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 由內而外、化暗為明的手法,視線沿著階梯向前邁出。(攝影者:王明燦,拍攝地點:龍潭鄉崑崙藥用植物園)

拍照技巧解說

古道所呈現的遠近距離感很重要,拍照前先找到延伸視覺的起點與終點,可藉由古道階梯、前後景深來表現。

主題3:剛毅質樸硬頸精神客家本色

搭配物品的顏色,避免與桐花過於接近讓視覺產生混淆,若想再增添畫面古樸的意像,可試著降低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此外,為了呈現更自然的感覺,建議盡量採用光線充足時的自然光拍攝。

拍出桐花五月雪(上)

▲ 攝影者:任台生,拍攝地點:桃園崑崙藥用植物園。

拍照技巧解說

搭配物品的顏色,避免與桐花過於接近讓視覺產生混淆,若想再增添畫面古樸的意像,可試著降低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此外,為了呈現更自然的感覺,建議盡量採用光線充足時的自然光拍攝。

apia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726d69dbc22cd9731440f35d4499e366?size=48&default=wavatar
1.  Q毛 (發表於 2010年4月27日 19:20)
真不愧是達人級別
不知道有沒有高解析度的圖可以當桌布?
2082401641f5a131394a0d0e416a9f34?size=48&default=wavatar
2.  omar (發表於 2010年4月27日 20:56)
請問達人,拍雪景這種比較亮的大景,一般不是要加EV值,才能拍出正確白色的雪嗎?減EV值的話,白雪不就變灰了?
2082401641f5a131394a0d0e416a9f34?size=48&default=wavatar
4.  omar (發表於 2010年4月27日 21:25)
雪景要減EV??整個雪景是偏亮的,如果不加EV,數位相機的測光不是會被騙,反而會造成曝光不足的現象,而沒有辦法拍出白色的雪嗎?為什麼會是反過來要減EV呢?
2082401641f5a131394a0d0e416a9f34?size=48&default=wavatar
6.  omar (發表於 2010年4月27日 21:41)
那我想我的認知是正確的了,只是達人上面文章裡面的這兩句話:

由於油桐花的顏色為偏黃的白色,若要拍畫面有一整片的油桐花海,照片很有可能出現過曝的現象。若要避免畫面過亮,建議可將曝光補償減0.5~1EV左右,這就跟拍雪景、沙灘時要減光是同樣的道理

是不是寫錯了呢?還是達人的測光方式有甚麼獨到的地方是我不知道的,所以才會需要減光呢?
janus
8.  janus (發表於 2010年4月27日 23:17)
我也覺得怪怪的,應該是達人描述的時候我們抄寫記錄的錯誤。為免誤導,我們先將這段刪除,等到得到回覆再予以補上。造成誤解真是抱歉!
E281d5c37e897de40b0c794a0872738a?size=48&default=wavatar
9.  BYRON (發表於 2010年4月28日 08:52)
減EV 是對的, 顏色會比較飽和, 白色的層次也會出來, 一般我都-1/3EV 為主, 有在拍正片的就知道...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10.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發表於 2010年4月28日 11:32)
應該是說要視拍攝的主體為何
對於主角是桐花而言 如果是用平均測光拍滿地的桐花時 確實是有可能造成桐花過曝
讓白色花瓣的層次和細節消失(使用正片和數位相機時更明顯)
所以才會用-EV的方式保留住白色細節
猜想作者的意思拍雪拍沙灘也一樣 如果主角是雪和沙灘的話
用平均測光拍攝時同樣要-EV才能保留細節
但是如果主角是雪和沙灘上的人的話 就要+EV才會讓人曝光正確(此時雪和沙灘就會曝光過度)
不過還是等作者回覆吧 科科
4cbcb315ba69e8c2155f81262d65d6a6?size=48&default=wavatar
11.  大輸來開講 (發表於 2010年5月01日 01:18)

這是一個很多人會誤解攝影的基本觀念,既然版主沒回應,那就讓大輸偶來開講一下吧XD

先講簡單的結果,以免大家看不下去。
1. 要讓白色物體夠白,要比相機測光值多增加進光量
2. 要讓黑色物體夠黑,要比相機測光值減少些進光量

以上只是大致原則,先供參考,以下則是瞭解曝光系統運作原理,運作熟悉之後即可以斧底抽薪隨時都可以拍出想要的曝光。

現在來討論曝光系統運作原理

一般而言,相機的本身的測光系統,或所謂的「標準」曝光,是以一個「假設」的「亮度」參考值最為一個標準。

講到「亮度」,為了避免色彩的干擾,我們需要先把所有的物體都想成只有明暗,沒有顏色,也就是黑白。每個物體都有不同的「亮度」,物體的亮度不同,是因為每一個物體本身對光線反射擊吸收的程度不同。

不論什麼廠牌的相機測光系統,這個「假設」標準的參考「亮度」大致是以柯達建立的(現在也有其他廠牌)的標準18度灰卡(略接近中灰)的亮度為標準(各台相機相差不大,僅有些微的差異)。

為什麼會以這「中灰」這個亮度為曝光設定標準,據說是因為這個的亮度跟人眼所見大部分景物的「平均亮度」接近。

請注意「平均亮度」的意思,也就表示有些物體是比這個灰色亮度更亮的,例如白色或明黃色,也有些物體是比這個灰色亮度更低的,例如黑色或深紫藍色。而比較接近這個亮度的物體,一般而言大約近似於白種人至黃種人之間的皮膚亮度。因為人的臉是大多數相片的主體。而自然界中,則以陽光下的青草相當接近,這也是拍攝戶外時常取景的。

瞭解這個觀念之後,可以推想自動曝光系統在測光時,會指示自動曝光系統或手動曝光調節到這個亮度標準上,我們姑且視為一個「假想的正確曝光」。但既然是「假想」的正確曝光,表示他不是絕對的正確曝光,這是為何相機上設有曝光補償的功能,並且在某相狀況下需要使用的原因。

好了,進入簡單的模擬了,各位可以拿相機試一下。

當我們拍攝的物體是一個全白牆面時,若依照曝光系統的判斷、指示(或控制),曝光的亮度結果將會接近預設值的「中間調灰」。如此一來,原本的白色的牆,會是因被縮減進光量,拍攝出來的亮度會成為了灰色。對呈現原本白色而言,灰色亮度較低,代表了曝光不足。

反之,當你拍攝的是一個全黑的物體時,這個系統也會「很用力」的把曝光組合盡量調到拍出來亮度接近「中度灰」。灰色當然比黑色亮,黑色變成灰色,對黑色而言則代表曝光過度。

以的例子簡單的說,就是不管你拍的是全黑或全白,理論上你的相機曝光系統都會盡力把他們「變成」一樣亮度的灰色。

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怪相機,因為,拍攝全黑或全白,或是大部分很暗,或是大部分很亮的景物的機會並不不多,以上的範例屬於一種「極限測試」,目的是瞭解曝光系統的運作原理。

曝光系統對景物亮度的判斷,是以「測光區域」的亮度平均值來運算、測定。

也因此,如果你正在拍攝的畫面明亮(例如白色)的部分很多,你就要考慮測光的結果有可能會曝光不足。如果你要白色仍然是白色,或許需要略微比測光結果多曝進一些光量,反之,暗的地方很多,則要少進一些光量

然而,無論如何,所謂的正確曝光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的人喜歡暗一點,有的人喜歡亮一點。而在不同的景物或影像的目的上,所謂曝光過度或不足,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候不足暗一點或過度的亮一點,可以營造一些準確曝光所沒有氣氛,因此真正的標準是:這張照片令你喜歡或感動才是最重要的。把相機當作畫家的筆跟顏料,熟悉他而能揮灑自如,不要讓被無形的框架限制了創作的空間與樂趣。

請問有沒有人要跟大輸偶報名學攝影?XD
4cbcb315ba69e8c2155f81262d65d6a6?size=48&default=wavatar
12.  大輸來開講 (發表於 2010年5月01日 02:03)
(補充)接上文
本文照片中如果有桐花出現過度曝光的現象,並不是因為白色的花過多所造成,如果白的過多,自動測光的結果應該是曝光不足,而不是過度。

因此,白花曝光過度的原因脫離不了下幾點
一、白花看起來很多,其實地面暗的地方更多或暗度更大,我們覺得白色多只是「感覺」,並不是「實際強度」。

二、測光區域取樣誤差。現代相機可選擇不同的測光範圍,如果拍照時,採取了中央重點測光或是範圍更小點測光,則可能選取的測光點剛好是比較暗的地方而未察覺,造成整體曝光亮被提升,因而在某些較亮的區域造成過度曝光。

三、取捨重點不同。在一個光線反差大的環境,要所有的物體都呈現清楚的細節是不太可能的,不是有些區域會過度,就是有些區域會不足。哪裡過度,哪裡不足,要保全哪裡,犧牲哪裡,端視攝影者的取捨,當然,這必須是在攝影者能夠很清楚的控制的狀況下。

四、螢幕的亮度不同。這可能會是一個常發生但被忽略的問題。作者在進行後製調整時,在他的螢幕上看起來不錯的,但是我們的螢幕可能比較亮,或我們的螢幕比較爛(假設啦),細節呈現不足,因此看不到亮處的細節。

6樓大大說的沒錯,提到:達人說「由於油桐花的顏色為偏黃的白色,若要拍畫面有一整片的油桐花海,照片很有可能出現過曝的現象。若要避免畫面過亮,建議可將曝光補償減0.5~1EV左右,這就跟拍雪景、沙灘時要減光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原文是這樣,真的是寫反了。但是為什麼偶沒有看到文中有這句呢?改過了嗎?

10樓的大大(應該是編輯大大吧)解釋也相當完整,起碼大部分很合理,但有一點有問題,如果真的是「滿地桐花」,平均測光的結果應該仍然會傾向曝光不足,而不是過曝。但如果結果仍然是過曝,表示出現了跟上述幾點相同的狀況,也就是,一、我們的眼睛被桐花騙了,二、曝光區域取樣不對。 三、取捨重點不同。四、螢幕差別,五、不小心之前+EV的設定忘了調回來。XD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