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Music前幾天上線了,雖然等了一天之後,發現台灣默默從服務地區被下架,目前確定用不了Apple Music,不過還是值得我們看一下這個對於世界音樂產業有重要影響的產品。整體來說,上線之後的Apple Music與發表會上看到的差不多,不過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比想像中強大的生態優勢
如果多年來一直在 iTunes Music Store 購買音樂的使用者,從 iPod 到 iPhone,應該已經從 iTunes 裡購買了不少歌曲了。後來串流音樂出來了,有的使用者開始轉投入 Spotify 等串流音樂服務了,因為可以更不受限地欣賞更多歌曲,無論付費訂閱與否。這時人們常用的音樂產品從一個變成了兩個,一個是 iPhone 中儲存的音樂,用來聽你買回來的歌,並且是本機的;另一個是能無限聽歌的串流音樂App。
這時候,很多使用者對音樂的需求被切割了,以前一個產品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需要兩個。作為使用者,我只想要聽音樂,卻要同時維護兩個不同體系的音樂資料庫,漸漸有點厭煩。
而 Apple Music ,讓用戶終於可以把兩者融合在一個體系內了。使用者在「我的音樂」 tab 裡可以一次管理本地音樂和線上收藏音樂,而當一個歌單中既有本機歌曲又有線上歌曲時,本機歌曲的歌名旁,會有一個小手機的符號。這種整合統一的體驗,可能比想像中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更大。
Apple Music 發佈後,大家還注意到兩個功能:推薦和 Connect。媒體 Mashable 的作者 Christina Warren 稱,Apple Music 擁有最好的音樂發現工具,其音樂推薦非常精準。這個理想的推薦結果,可能也來自於蘋果過去這些年來透過 iTunes Music Store 收集到的使用者資料。
至於 Connect,主要是提供歌手未曝光的後台跟拍畫面、創作中的歌詞、全新影片的粗剪片段等,音樂人可在此隨意分享一切內容。當他們可直接對樂迷自由表達自我時,將有無限可能的影響力。
由於蘋果的資源優勢,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很多獨特的內容。大家都喜歡的 Rapper 歌手 Eminem 在上面就放出了新歌 Phenomenal 的 MV 片段,目前吸引了 5000 多個讚和近千評論。
比想像中糟糕的產品邏輯
整個 Apple Music 給人的感覺是設計失衡。
For You 的 tab 很直觀,首次使用勾選後你的個人偏好(就是那個戳泡泡的介面)後,整個頁面就是智慧推薦的音樂專輯或歌單。下拉到底部,載入更多;點開你感興趣的,專輯或歌單就呈現在你眼前。
但是換到 New 的 tab,簡直不能再迷路。整個 New 的頁面中,從頂到底分別是 Banner、New music、Hot tracks、Recent Release、Top Songs、Hot Albums、Discovered on Connect 、三個充滿違和感的橫條入口(編輯推薦、場景音樂、CURATORS)、Discovered on Connect: Video、Recommended Music Video、New Artists、Spotlight on XXX(聚焦藝人)等十幾個類目。這中間,各種方塊、長方形、色塊等設計形態穿插其中,雜亂不堪。
▲在New選項下,如果你一直往下滑,就會看到很多很多功能,但顯得雜亂不堪,而且介面不統一。
▲你可以看到下面這些介面都很不統一。
▲整個 New 顯得既臃腫又混亂,和 For You 的設計截然相反。並且由於缺乏引導,新用戶進來會感到非常迷惑。
不過,當你切換到 Radio 的功能,邏輯又瞬間變得清晰明瞭。整個產品中呈現的就是一種失衡的感覺,時而紛繁時而簡潔。
So what?
話說回來,剛上線的 Apple Music 不會遭遇太大的抗拒。無論是品牌效應、版權資源( Taylor Swift 的專輯最後還是上了 Apple Music )還是生態的作用,都會讓大量蘋果使用者嘗試它。問題在於後續它能不能用足夠好的產品和服務留住使用者。
產品和服務是目前 Apple Music 最高的優先順序。Billboard 的一篇文章提到,蘋果今年的營收預計是 2320 億美元。如果把 Spotify 兩千萬的訂閱用戶當成一個標準,當蘋果達到這個數量的付費用戶之後,每 12 個月的訂閱營收也僅不到 20 億美元,只占總營收的一個零頭。
這也可以體現出,讓使用者為音樂付費不是Apple最關心的事。讓使用者在生態內產生粘性,繼續留在蘋果的硬體生態內,甚至購買更多的產品,或者利用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影響到音樂產業的上游,這些才是音樂對蘋果的重要性所在。
總之,透過串流媒體,抓住音樂這個「入口」,蘋果接下來會做些什麼事情,還是挺值得期待的。
[參考來源:Billboard、Mashable、知乎專欄 ]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