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Computex 2015 期間,Intel 開放各家主機板廠商,靜態展出第六代 Core 平台的主機板產品,所採用晶片組為 Z170、H170、H110、B150 等。雖然最快也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正式發表之日到來 NDA 才會解禁,我們已經收到來自 ECS 的工程測試樣品 Z170-Claymore,並且得以實際體驗 Skylake。
Intel 在 Computex 2015 展覽期間,發表代號 的第五代 Core 桌上型處理器,然而這系列產品並未計畫引進台灣零售,意味玩家只能靜候代號 的第六代 Core 處理器佳音。這等待時間並不會太漫長,據傳 Intel 將於 8~9 月間正式發表,從各家主機板廠商近來動作可以感受到,正式登場時間應該就是在 8 月 5 號左右了!
低調的豪邁配置,規格一次做到位
▲ ECS Z170-Claymore 開發測試樣品。
ADVERTISEMENT
ECS 送來這款 Z170-Claymore 主機板,是採用 100 系列晶片組之中的 Z170,該晶片組定位如同現行 Z97,是為主流效能桌上型產品線最高階款式。100 系列晶片組基本功能稱不上有多麼大的改變,至多 6 組 SATA 6Gb/s、可配置 SATA Express 與 M.2 介面各 1 組(支援 SATA 與 PCIe x4/x2),USB 3.0 增加到至多 10 組,但是尚未整併 USB 3.1 介面。
Z170-Claymore 也曾在 Computex 2015 展出,電路板本身為標準 ATX 尺寸設計,外觀最吸引的人一點莫過於 PCIe 匯流排介面,總共配置了 5 組 PCIe x16 插槽。此外,基於晶片組尚未整併 USB 3.1 介面因素,ECS 選擇附加第三方控制器來提供。其餘亮點還有如乙太網路,是選用 Realtek 甫正式發表,針對網路遊戲應用最佳化設計的 控制器。
▲ 電路板背面未見什麼堆疊用料,僅有防彎曲背板。
ADVERTISEMENT
代號 Skylake 的第六代 Core 處理器,所內建整併記憶體控制器規格也有變動,依處理器與晶片組實際設定規格而定,新增支援 DDR4(原生支援 DDR4-2133)且向下相容 DDR3L(原生支援 DDR3L-1600)記憶體。打從 X99 晶片組上路至今,DDR4 模組由於記憶體顆粒報價滑落因素,模組售價已不再像當初那樣高昂,真要說貴倒也還在該層次玩家的消費能力範圍內。
倒是向下相容 DDR3 無須高興太早,DDR3L 為 1.35V 低電壓規範,當前絕大多數人使用的模組皆為標準 DDR3 / 1.5V 規格,是無法搭配 100 系列主機板使用。這意味你還是得換購記憶體模組,而且由於 DDR3L DIMM 並不普遍,台灣能買到的也多為 DDR3L-1600 規格,和 DDR4-2133 模組之間的實質價差恐怕是沒有你想像中那樣多。
▲ 第六代 Core 處理器新增支援 DDR4 記憶體,多數效能導向主機板會將之列為主力。
ADVERTISEMENT
PCIe 通道充裕,獨占配置無須共享
雖然說晶片組帳面規格幾乎無異於 9 系列,但是 架構規格大躍進,I/O 總數由 18 提升到 26 個。扣除如 SATA、USB 3.0 等,特定幾個不兼容 PCIe 配置的 I/O 後,9 系列閒置可用 PCIe 2.0 通道至多為 8 條。而 100 系列僅有 6 組 USB 3.0 無法調配成 PCIe 通道,若是捨棄內建 SATA 介面不用,那麼 PCIe 可用總數將能達到 20 條之多。
在全新的 Flexible I/O 架構下,100 系列晶片組可彈性 PCIe 通道最大數量,Z170 與 Q170 皆為 20 條,其餘分別是 H170 共 16 條、Q150 共 10 條、B150 僅 8 條、H110 是最少的 6 條,數量普遍較 9、8 系列多。而且除了最入門款 H110 之外,其餘 PCIe 介面更是提升至 3.0 規格,而且與處理器連結的介面也改為 DMI 3.0,頻寬相等於 PCIe 3.0 x4(9 系列相等於 PCIe 2.0 x4)。
▲ PCIe 插槽全為 x16 規格,通道配置由左至右分別為 x16、x4、x16、x1、x4。
ADVERTISEMENT
ECS 便是利用此利基來設計 Z170-Claymore,那 5 支 PCIe x16 插槽通道配置,第 1 與第 3 根是取自處理器,可支援 SLI 與 CrossFire。其餘則是皆由 Z170 提供,第 2 和第 5 根皆為 x4,僅第 4 根配置成 x1。ECS 表示,這些插槽全設計為獨占通道,沒有與其他裝置共享,只能二選一使用的限制。
我們簡單試驗之,於第 2 與第 5 根插槽,安裝 PCIe 2.0 x4 固態硬碟,而 M.2 插槽則是安裝 PCIe 2.0 x2 的固態硬碟。系統預設還有 USB 3.1 控制器占用 2 條通道,而乙太網路與第三方 SATA 控制器、第 4 根 PCIe 插槽各占 1 條,此時通道總數已達到 15 條。姑且先不細究其餘配置,由此已經能看出 Z170 與 H170 晶片組,是能夠解開主機板廠商設計配線的難處。
▲ AIDA64 偵測資訊:利用手邊 PCIe x4/x2 裝置簡單試驗,使用通道數量即達到 14 條之多。
ECS 如此大器的配置,是為了給玩家最大應用彈性,但嚴格來說 Z170 通道數量還沒多到爆炸,因此實際配置還是有經過一些取捨考量。例如 I/O 背板加上 20pin 擴充埠,USB 3.0 總和數量只有 6 組,未達 10 組設計上限。ECS 另外配置 ASMedia ASM1142,藉由這第三方 USB 3.1 控制器,增加 I/O 背板連接埠數量與產品賣點。
另外是 Z170 原生內建 SATA 6Gb/s,設計規格總數只有 6 組,如果想要面面俱到,還是會出現共享的問題。ECS 因而設計為 SATA Express 與 M.2 獨占不共享,剩餘 2 組則是以標準 SATA 連接埠提供,此時內接 SATA 只有 4 組可用而已,故另外再由 ASMedia ASM1061 提供 2 組。儘管第三方控制器性能無法和 PCH 原生內建的相比,此布局策略算是在力求平衡,似乎無法再要求太多。
▲ I/O 背板配置由左至右為 PS/2、DisplayPort、HDMI 2.0、USB 3.1、USB 2.0、USB 3.0、RJ-45、USB 2.0、音效輸出入。
▲ 附加 ASMedia 型號 ASM1142 這款常見的 USB 3.1 控制器。
▲ 左起 SATA Express、2 組原生內建 SATA 6Gb/s、2 組第三方控制器所提供 SATA 6Gb/s。
▲ 附加 ASMedia 製 ASM1061 磁碟控制器,以增加 2 組內建 SATA 6Gb/s 連接器。
▲ ECS 基於固態硬碟本身的發熱量與散熱性因素,M.2 只採用標準的 PCIe x2、SATA 6Gb/s 配置。
網路、音效沒遺漏,各具有小亮點
主機板自吹起電競風潮之後,多數廠商都開始講究網路與音效用料,儘管 ECS 沒有將 Z170-Claymore 強力定調為何種應用導向產品,這部分倒也沒有留下空白。其內建網路雖然是俗稱螃蟹卡的 Realtek 設計方案,但可是採用最新推出型號 8118AS、命名為 ,這款針對網路遊戲應用最佳化設計的 Gigabit 乙太網路控制器。
至於內建整合 HD Audio Codec,同樣是採用 Realtek 設計方案,所採用晶片型號為 ALC1150,類比輸出為 7.1 + 2 聲道規格。ECS 並未主打音響級豪華用料噱頭,線路布局乃至於電容器等用料都中規中矩,不過類比迴路有加入 N5532 這款 OPA(Operational Amplifier,運算放大器),藉以提升輸出音質表現。
▲ 乙太網路採用 Realtek 首款針對網路遊戲應用設計的 Dragon 控制器。
▲ 內建音效乍看下一般,其實類比輸出端是有整合 OPA 增加驅動力。
▲ Power 與 Reset 額外配置按鍵開關,一旁還有 2 顆除錯燈號。
Z170-Claymore 於處理器電源迴路,以及 Z170 晶片組覆蓋的散熱片,都具有如變形金剛之類概念的設計,其中又以晶片組端的印象較為強烈。相形下,主要用於覆蓋電晶體等料件,那塊處理器電源迴路散熱片的樣式是較為一般。因應 Intel 將 從處理器拉回主機板端,再加上 Iris Pro 內顯的電源需求量大增,故供電迴路是採用 12 相配置組合設計。(IA Power 8相、SA Power 2相、GT Power 2相)
▲ 處理器電源迴路散熱片設計樣式不如晶片組端鮮明。
▲ 處理器電源迴路為 12 相設計。
(下一頁還有:效能搶先實測體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