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讓USB-C造成話題的,當然就是新款12吋的MacBook。但事實上,它在使用過程中最為不便利的地方,就是機身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 USB-C 介面,為了方便地進行資料傳輸、充電、外接顯示器,走到哪裡都需要拖著一個小尾巴,而如果再外接一個讀卡器的話尾巴就變得更長了。
後來,越來越多的設備開始轉用全新的 USB-C 規格的介面,比如在 MacBook 之前諾基亞和富士康就合作發佈了 Nokia N1,比如曾經因為在發表會上狂酸蘋果而造成話題的樂視手機,都開始採用了這一介面。
不過,Nokia N1、樂視手機以及 12 吋的 MacBook,它們雖然都採用了 USB-C 介面,但是在規格上還是有不少差異的。之前有一篇技術文章對這三款機種進行了測試。
在探討差異之前,要先惡補一下為什麼同樣是USB TYPE-C外觀,會有內涵不一樣的狀況?這就要說到 USB TYPE-C 介面相關的標準一共有三個:USB Type-C 1.1, USB PD 2.0, Battery Charging 1.2,如果3個協定全部支援,則可以實現Type-C的所有優勢特性。
Type-C把供電和資料傳輸上進行了分開的討論。電能傳輸分為 SRC(即供電方),SNK(即受電方,例如隨身碟)。對於既能夠承擔SRC角色,又能夠承擔SNK角色的裝置,則稱為DRP裝置(例如筆電與手機)。
在 資料傳輸角色上,分為 DFP(即傳統的HOST)和UFP(即傳統的Device或者Slave)預設情況下,SRC即為DFP,SNK即為UFP,如果要改變這種預設的搭 配,則要使用USB PD 2.0通信協議進行ROLE_SWAP。所有這些角色定義及角色切換,都是通過USB TYPE-C協定中的CC邏輯晶片來實現的。
三款裝置的USB-C不同點?
三款裝置在介面的外觀和形態上是一致的,所以都具備了 USB-C 迷你小巧、正反相同、雙向可接的特點。但三者相同點也僅止於此。表現在電源、音樂、影片、資料傳輸的等功能上,還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
MacBook 是最接近 USB-C 完美規格的產品,支援電流的雙向傳輸,USB 3.1 gen 1 傳輸速率(其實就是之前宣傳的 USB 3.0,介面一般塗裝成藍色,最大傳輸速率在 5Gbps)這也就給了它傲視其它產品的資格。
中國的樂視手機,則其實是 USB 2.0 的規格披上了 USB-C 的外觀,另外還支援 OTG 功能,把它用 MacBook 原裝資料線和 MacBook 連接到一起,前者還會給後者充電。是的,是電力較小的樂視手機給 MacBook 充電,而且我們並不能使用 MacBook 電源給樂視手機充電,而樂視所附的資料線一端,其實是傳統的 USB-A 介面。
Nokia N1 號稱是第一款 USB-C 的平板電腦,不過它的介面規格則完完全全是 USB 2.0,不支援雙向充放電,也就是說它十足是一個披著 USB-C 外觀的 microUSB 裝置,唯一的便利之處,是可以隨意插拔,無須區分正反方向。
現在的趨勢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配備 USB-C 的裝置開始問世,比如 Google 發佈的 Chromebook Pixel 二代,比如HP的 Pavilion X2 變形筆電。我們在各種電子展場也看到了諸多 USB-C 周邊裝置的身影,像是讀卡器、隨身碟等等。另外,最新的 Android M 系統也原生支援USB-C。
不過在新舊裝置的交替期裡,我們也需要一些獨特的裝置來協助我們度過這段過渡時期。所以市面上就出現了轉接頭,一端是常見的 USB-A 介面,另一端則是 USB-C。或許在短時間之內,這會是一個搭上USB-C風潮最熱門的小東西。
打著 USB type-C 的幌子裡面還是用 USB 2,
完全就是口嫌體正直外加東施效顰
╮(╯_╰)╭